APP下载

江苏省海门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7-03-07许新海江晓东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226100

校园足球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海门市足球青少年

许新海 江晓东 (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226100)

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国家足球发展水平的基础工程。2015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全国各地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校园足球遍地开花、迅猛发展。然而,校园足球正处在普及与发展的初期,许多地区的校园足球工作也处在探索阶段,路在何方、走向何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指出:选择一批足球基础好、发展条件好的地方城市,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提高。海门市是江苏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校园足球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对海门校园足球的发展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既能省思自我,也能让部分地区在校园足球普及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学习借鉴。

一、海门市校园足球发展概述

海门市东濒黄海,南倚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是中国闻名的“教育之乡”“科技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长寿之乡”“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全国著名的新教育实验区,始终倡导“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全市上下对“体育是教育的基础”有着高度的共识。

2003年,教育局号召全市中小学组建班级球类俱乐部,提出“校校有球队、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参加一支球队”的体育锻炼新追求,一大批学校组建球类俱乐部,组织球类俱乐部比赛,使校园足球回归教育视野,沉睡的校园足球种子被唤醒。

2009年,海门市教育局启动“体育百分百”工程,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刚性要求,并将足球列入中考选测项目,校园足球成为许多学校体育学习的必修内容,也成为许多学生运动的首选,初步实现了校园足球从局部向全体的普及。

2011年4月,海门市教育局与海门市舒利珀鞋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海门市“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探索精英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同年10月,海门市举办海门市首届“珂缔缘”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邀请了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内外青少年球队参赛,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2015年,海门市青少年足球学校挂牌成立,把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女生列为培训对象,弥补了“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只负责培养男生的短板,实现了男女足平衡发展。2015年,海门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所有学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周安排1节足球教学课,每周2次以足球为主要内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或课外体育活动,校园足球教学和锻炼成为常态。2015年,海门市入选“江苏省首批校园足球试点县”。2016年,海门市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2017年5月,海门市人民政府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以下简称“教育部体卫艺司”)签订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改革发展备忘录。2017年,海门市获批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足球小镇”。目前,全市78所中小学中51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入选学校为全省之最,10所幼儿园被评为“江苏省足球特色幼儿园”。

历经多年的耕耘与夯实,海门校园足球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与提高。目前,全市78所中小学中每年有近3万人参加市、集团、校、年级等各级联赛。“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男子足球队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总决赛亚军,全国U12足球锦标赛冠军,2017年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超级联赛(U14组)总决赛亚军,2017年全国U15联赛亚军,国际少年足球锦标赛第五名,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冠军等荣誉。21人次入选国家足球队优秀运动员训练营,3名男队员入选了2019届U16国少队主力阵容,6人入选奥运之星训练营,9名队员代表江苏省组队赴德国进行教学训练、比赛。海门市女足虽然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5年获得南通市首届校园足球节暨少儿足球比赛女子甲、乙两个组别亚军,同年获得南通市“可口可乐杯”足球比赛初中女子组三、四名,小学女子组第三名、2016年获得南通市少儿足球比赛女子甲、乙、丙三个组别的亚军,同年代表南通市征战江苏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2017年在南通市第十一届运动会足球比赛中获甲、乙、丙、丁四个组别亚军、6名学生入选南通市队参加2017年江苏省第三届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总决赛,获U10组冠军。2017年7月,顾嘉琦、陈怡婷参加中德足球训练营,在德国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亲切关怀和慰问。习近平主席与两名学生握手、亲切交流,并集体合影留念。顾嘉琦的双胞胎姐姐瞿嘉琳10月参加中英足球训练营,张月芳参加2017年全国夏令营总营。

二、海门市校园足球的实践探索

(一)制度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1.强化顶层设计,制订校园足球长期发展战略

2015年,海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海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下设海门市校园足球办公室。负责全市校园足球的规划、项目建设、赛事统筹等工作。同年,海门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海门市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6年出台了《海门市校园足球改革方案(2017-2020)》,将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提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海门市教育局也将此项工作列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同年,海门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海门市幼儿园开展校园足球的指导性意见》,积极推动校园足球向学前教育延伸。

2.强化投入机制,消除校园足球发展后顾之忧

场地、经费被认为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海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密切关注足球场地建设和经费的投放工作,因此,海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研究具体工作,把它作为青少年足球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推进。海门市投资7200万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一流的海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占地12万平方米,内设6片高标准足球场,可同时接纳1500人。并积极有序开展二期工程,包括足球训练中心、足球教育中心、足球交流中心、足球主题休闲公园、足球小镇客厅等“足球小镇”的系列建设项目都在规划中,将进一步放大足球主题元素,共享足球乐趣,缔造足球梦想,全面推动足球青少年人才培养创新发展。海门市政府还投资6500万元为中小学新建了45片塑胶操场,全市78所学校实现塑胶化场地全覆盖,场地设施、器材配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海门市成立了校园足球发展基金会,政府每年确保投入不少于500万元,其中不少于300万元用于校园足球建设。市政府投资105万元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材,确保人手一册,每年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增补;为参加校园足球的全部学生购买运动意外伤害险,降低运动风险。财政的全力支持,解决了校园足球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足球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课堂是校园足球普及的第一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足球技能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来传授基本的足球技战术,实现足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海门市将校园足球真正纳入学校教育,首先,落实的行动是由政府财政出资为全市每个学生配发《江苏校园魅力足球》《校园足球1+1》《中小学校园足球学生用书》等足球教材。其次,海门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所有学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周安排1节足球教学课,每周两次以足球为主要内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或课外体育活动;高中阶段学校开设足球选修课。对于学前教育,海门市开发了融合足球的趣味性和竞技性的幼儿足球游戏课程,培养幼儿的足球兴趣。另外,幼儿园通过家长助教活动,以校园足球为媒,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亲子共同参与,丰富了足球课程形式。目前,海门市已经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中一体化的校园足球课程体系,以及“幼儿园抓兴趣、义务教育抓普及、高中抓特长”的课程模式。校园足球真正回归教育、回归学生发展。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目前,师资是制约校园足球普及和提高的关键因素,许多地区和学校缺乏专业的足球师资力量,海门也遭遇同样的困境。为此,海门市实施了“人才强足”战略,市教育局采用了人才引进、在职培训和社会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破解难题。在人才引进方面,把引进高水平足球教练员工作纳入全市人才招聘计划,享受科技人才引进的同等待遇,目前,海门市共引进高水平足球教练员7人。南通三建特聘原塞尔维亚国家青年队教练组长期在海门指导。在职培训方面,先后组织了200多位校园足球管理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校园足球培训。有24位教师取得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资格,8位教练员被推荐参加C级班。同时,全市启动了“种子教师”计划,邀请韩国籍国际足联A级讲师郑宇镇、李钟云和前国脚吴承瑛的团队,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部分教师进行足球培训,每次30位体育教师参加“种子教师”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了3次。在社会兼职方面,一些学校邀请一些较高水平的社会足球爱好者加入学校的足球教练员团队,辅助学校教师实施足球教学和训练,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困境。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为校园足球的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四)校园足球竞训机制探索

1.打造四级联赛,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校校有球队、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参加一支球队”是海门市自球类俱乐部推广以来一直坚持的体育锻炼追求。校园足球启动之后,全市每所中小学都至少建立一个校级足球俱乐部,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分别建立380、390、180、120个班级足球俱乐部,小学约15600人、初中约7800人、高中约5700人、职业高中约3800人参加足球俱乐部活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与运动水平,每所学校成立一支校级足球队,广泛的参与度与活跃的校园足球运动氛围为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打造了年级—学校—集团—全市的四级校园足球联赛制度,具体做法是:所有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校内班级足球联赛、年级挑战赛;各校校队参加教育管理集团足球联赛。最后,经过教育集团决赛选拔出的两支代表队参加海门市校园足球总决赛。各完职中完成校内联赛后,选出代表队直接参加总决赛。仅2016年,全市78所学校25000多人参加10000多场校内足球班级联赛,形成了“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年年有总决赛”的良好氛围。另外,海门市每年组队参加南通市、江苏省以及全国U系列的比赛。

2.组织冬训夏训,为足球特长学生提供深造机会

随着体育课、课外活动中足球运动的普及,四级联赛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喜欢足球、热爱足球、擅长足球的学生。进一步释放他们的足球潜能就需要让他们接受更加专业的足球指导。为此,海门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两次校园足球训练营,分别安排在寒假和暑假,每次半个月,球员由各所学校推荐和在四级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组成,按年龄分五个组别,每个组别100名球员,由足球专项的教师或持有足球D级以上教练员证书的教师负责培训。通过培训,一方面让学生的足球意识、能力、技能得到提升,为未来的足球专业发展铺路;另一方面,他们回到自己的学校也会成为校园足球运动的骨干力量,有利于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和提高。

3.校企联合共育,建立精英足球人才孵化通道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八一学校时表示,希望通过发展校园足球成长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可见,校园足球既要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也要担负起为中国足球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事实上,在校园足球运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涌现了一批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因此,海门市教育局遵循足球人才的成长规律,采取校企联合共育的方式建立精英足球人才孵化通道。

在海门市“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中有教练员25人,其中外籍教练员11名,球员202人,拥有01、02、03、04、05、06、07、08、09九支梯队。梯队成员是全市中小学在校园足球运动、四级足球联赛、足球训练营中涌现的精英球员,经过俱乐部选拔和考核录用,这批学生统一安排在海门市海南小学和海门市海南中学学习,由海门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负责足球专业训练,免除全部学习费用。经过几年的努力,俱乐部现已在全国小有名气,不仅在全国各项比赛中屡创佳绩,更为可贵的是,实现了为国培养足球人才的目标。

(五)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创新

“没有文化的足球是沙漠足球。”校园足球的发展与繁荣应该是植根于肥沃的足球文化土壤。海门市积极主张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运动实践并行。在校园足球文化方面:一是开展校园足球主题活动。目前海门市各学校根据学段,因地制宜开展摄影、绘画、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校园足球大课间评比、校园足球啦啦操比赛等活动。二是开通海门市足球学校官方网站,及时报道海门市校园足球新动向和活动,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并建立和完善足球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在社会足球方面:一是成立了海门市足球协会,每年举行城市足球主题活动。业余足球联赛,扩大足球参与面,提升关注度。目前,海门市业余俱乐部注册人员400余人,2016年举办业余比赛吸引了20支队伍、458名社会足球爱好者参加。二是邀请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教师、体育教师、领导、足球爱好者走进海门人民广播电台,分享参与足球的经历与收获。

三、海门市校园足球的启示

(一)政府部门主导方向

我国的校园足球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的历史经验,长期积聚的不作为、难作为、乱作为的学校体育流弊尚存,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可以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减少了基层学校的盲目、野蛮发展。其次,地方政府的参与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协调整合各种资源,增强了实效。第三,政府的物质投入让校园足球的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在现阶段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仍应加强对校园足球发展方向的主导和调控作用,为实现校园足球的自治和自觉发展积累经验。

(二)基层学校主体能动

开展校园足球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迎合领导喜好,而是我国足球发展方向迷失的一种回归,更是体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为校园足球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但能否干出模样、干出成绩需要基层学校、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三)师资培养多管齐下

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足球教练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职足球师资的挖掘和培养。但在培养方面也不能一味地“等、靠、望”,寄望于上一级教育、体育部门提供的机会,还要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出击,以请进来或者跟岗实习等形式加强在职师资足球培训,提高他们足球教学训练的能力。

(四)人才培养分层施策

“金字塔状”结构是校园足球人才分布的特点,针对不同足球人才应该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提供不同的教学和训练平台,发挥市、校不同层面的资源作用,因层施策,才能实现足球人才成长效益的最大化。

(五)校企共建培育精英

校园足球涌现的精英人才是校园普及与发展的成果之一,不让这批学生埋没,就需要为他们搭建更加专业、高端的学习平台,校企共建共育既避免了过往有些体校忽视育人、过分强调竞技的弊病,也避免了普通学校专业化不足的问题,优化了育人模式,是校园足球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探索。

(六)足球文化浓厚氛围

足球文化建设增加了校园足球发展的厚度与宽度,让不同的群体都有参与足球的方式,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热爱足球,有利于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足球文化建设应该与足球运动普及同步推进。

猜你喜欢

海门市足球青少年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我多想去看看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江苏省海门市龙信幼儿园活动掠影
吃火锅的发现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