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元杂剧《西厢记》之时间信息

2017-03-06

关键词:张生红娘西厢记

耿 英 杰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48)

论元杂剧《西厢记》之时间信息

耿 英 杰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48)

元杂剧《西厢记》将崔张两人的相遇和离别分别设定在暮春与暮秋,使主人公的情绪时间和故事的季节特点相吻合,并将崔张的4次相会安排在4个夜晚,由此串连起两人情感的发展脉络。元杂剧《西厢记》在时间信息上的精心安排使崔张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反抗封建礼教与歌颂爱情自由的主题思想。

《西厢记》;时间;时节

网络出版时间:2017-03-31 08:50

长久以来,元杂剧《西厢记》因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华美清丽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被卓德庆称为“天下夺魁”之作,还得到了朱权“花间美人”的赞誉,但鲜有人关注作者在此剧时间信息上的精心安排。《西厢记》中的时间信息看似随意点染,实则独具匠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和深化主题思想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春会秋别的季节选取

《西厢记》渊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会真记》,现一般认为其作者为王实甫,但元杂剧《西厢记》并非由《会真记》直接改编,而是经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这一中间体。将王实甫的《西厢记》与前两种西厢故事进行对比阅读能够发现,王实甫对于故事时间的设定颇为用心。元稹《会真记》对于故事发生的时间并无交代,对故事发生的前提也只是浅浅一句“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1]259。在老夫人答谢张生时,通过张生询问莺莺年岁这一情景提到了“贞元庚辰”这一时间点,此外再无其它具体时间提示。及至《西厢记诸宫调》则将张生抵达蒲州的时间安排在“贞元十七年二月中旬间”[2]18,其中【赏花时】描写道:“芳草茸茸去路遥,八里秦川春色早,花木秀芳郊。”[2]18而按常理推断,1000多年前的秦川在二月时还不可能出现“花木秀芳郊”的阳春景象。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将故事发生的时节推迟,一开始就借老夫人之口交代出“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1]2,由此点明了时节,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实则出于精心安排。在《西厢记》第一本的楔子中,崔莺莺首次出场的唱词为:“【幺篇】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1]2其中,“落花”和“东风”都是春天的特有意象,尤其“落花”更是暮春特有的景观。一个少女在春意正酣的时节发出“闲愁万种”的感慨,还归怨东风,不禁让人联想是什么引起了她的哀愁①。语云“流水落花春去也”[3]51,一个正值情窦初开的女子目睹“花落水流红”的景象,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自己的韶华也会如落红般凋零,随流水而逝。所谓“闲愁万种”,一方面是对青春岁月逝去的惋惜,另一方面则是对爱情的渴望。由“闲愁万种”可知,莺莺对与郑恒的婚约并不满意,否则怎会闲愁万种呢?尊为相国小姐又何以对一介书生“临去秋波那一转”[1]9呢?老夫人的严加管教使得莺莺的心面对“门掩关重”蠢蠢欲动,而值春天将尽,年华转瞬即逝,莺莺再也不愿压抑内心的悸动。王实甫借助季节设定为崔张爱情的发生打了一针催化剂,既是对莺莺后续行为的铺垫,也用自然时间暗示出崔张的情感时间。“有女怀春,吉士诱之”[4]292,盎然春色撩拨了青年男女的情思,暮春又是春天的落幕,青年男女自然要把握住这稍纵即逝的最后机会,衍生出一段佳话。崔张的爱情在春天种下了种子,在后续的时间中渐渐滋生并成长,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情节的发生。

作为《西厢记》经典场景之一的长亭送别在《会真记》中并未出现,只用“将行之再夕,不复可见,而张生遂西”一句带过[1]261,更未提及季节信息。在《西厢记诸宫调》中,董解元创造性地给长亭送别设定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即【玉翼蝉】曲中明确交代的“受烦恼,那堪暮秋时节”[2]176。为何董解元将长亭送别安排在暮秋时节?秋天作为一个萧瑟的季节,自古以来就被文人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借以表达情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写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22游子思乡断肠,情人分别亦断肠,崔张分别时的心态外化为暮秋时节的凄凉和萧瑟。王实甫在继承和借鉴《西厢记诸宫调》季节安排的同时,似乎还感到董解元并未将崔张的分别之情用萧瑟的秋季完全展现出来。所以,他对于秋季景物的描写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最典型之处就在于他对范仲淹《苏幕遮》的化用:“【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158曲中提到的碧云天、黄花、西风与雁都是暮秋时节特有的意象,而后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还巧妙化用了《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玉翼蝉·尾】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2]177。两支曲表达的感情一致,而王实甫的这支曲更多了一分诗意,其表达效果也更婉转柔和。此外,王实甫对于秋季的渲染还有“【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一支。

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还着力突出傍晚这个时间点,具体如下: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见[1]160。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厌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1]161。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1]161?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1]162?

由上述曲词可发现,王实甫将崔张离别的时间点具体到暮秋傍晚,并层层渲染。崔张离别的时间既是一岁将末,亦是一日将末。暮秋傍晚时分,暮霭沉沉,情人在落日的余晖中依依惜别,更渲染了凄苦的氛围。故事中主人公的心情与暮秋时节的特点实现了统一,外在的时节与时间恰好可以看作是主人公情绪的外在表现。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下,男子负心的事例不在少数。所以,莺莺多次嘱咐张生勿以功名为念,只要尽早归来便是,这种顾虑也是有原因的。莺莺担心离别的秋季也成为他们爱情的秋季,害怕两人的感情随着张生车马的远去也杳无音信了。金圣叹认为王实甫的《西厢记》结束于《惊梦》一节,后续的4出戏实为多余。若从此角度考虑,长亭送别的时间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出这是崔张爱情故事的结束。作者虽未明确交代两人的故事以悲剧收场,但透过深秋迟暮这一时间也可隐隐推断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悲剧意味——一日之秋,一岁之秋,一情之秋。

《西厢记》又称《崔氏春秋》,李开先《词谑》提到:“《西厢记》谓之《春秋》,以会和以春,别离以秋耳。”[6]271王实甫将张生和莺莺的相遇安排在暮春,离别安排在深秋,可谓用心细密。在读《西厢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从崔张相遇到长亭送别约半年时间,而从暮春到深秋间经历了初夏、仲夏、盛夏、初秋与仲秋,可是这些时节在文本中却没有像暮春和深秋一样被明显展现,“王实甫并没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因为这些都无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主题思想的表达”[7]217。将崔张的相遇安排在暮春时节,并与莺莺的伤春情怀结合起来,凸显了少女面对爱情的躁动,也预示着两人美好爱情的开始;又将两人的离别安排在深秋的黄昏时分,用浓浓的秋意渲染出双方浓浓的离别伤感。王实甫选取了暮春和深秋这两个与故事发展相得益彰的时间点来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思想,是一种将主人公情绪外化的设计,这使得主人公的情绪和故事的季节特点相吻合。从这一点看,王实甫可谓用足了心思。

二、夜晚相会的时间设定

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待月”两字点明了崔张故事发生的主要时间——夜晚。读罢《西厢记》会发现,对推动崔张感情发展非常重要的4幕场景都发生在夜晚。

首先是第一本第三折,又称《酬韵》。张生借住寺中,向和尚打听到“小姐每夜花园内烧香”[1]32。所以,他赶在“夜深人静,月朗风清”[1]32之时,在太湖石畔墙角儿等待,想要“饱看一会”[1]32。起初,先通过张生的唱词“【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1]32揭示出两人相会的时间以及当时的环境。夜色安谧,月色如水,“一更之后,万籁无声”[1]32,寂静的夜晚为莺莺的出场营造了宁静的气氛。所以,张生才会有“猛听得角门儿呀的一声,风过处衣香细生”[1]33这些细微的听觉与嗅觉感受。深夜月下的莺莺格外动人,“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亸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是好女子也呵”[1]33。“我这里甫能、见娉婷,比着那月殿嫦娥也不恁般撑。遮遮掩掩穿芳径,料来小脚儿难行。可喜娘的脸儿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灵!”[1]33夜晚给莺莺的美增添了一丝恬静和仙气,将其比作嫦娥更使人不禁想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8]259的诗句。嫦娥在广寒宫中寂寞难耐,宛若嫦娥的莺莺是否也如此呢?下文揭示了这一悬念。莺莺烧香祝告父亲早升天界,老母身安无事,可到自己时却缄默了。心直口快的红娘替莺莺说出了心中所想,即配得如意郎君。可见夜晚时分也是少女动情之时,无限伤心事一齐涌上心头,却倾诉不得。恰巧偷听的张生高吟一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1]33张生的试探给了莺莺倾诉的机会。所以,她也依韵吟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1]33以此抒发自己闺中的寂寞之情,并相信对方能够明白。作为一个被礼法约束的相国千金,在白天断不敢如此表露心迹,可是安谧的夜晚催化了莺莺的情绪。在莺莺已从红娘之口得知吟诗者是“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1]33-34后仍作诗对吟,可见夜晚给了莺莺吐露心声的情绪和勇气。此晚崔张虽未正面接触,但通过酬诗已互知互赏对方的才气,张生的相思之情也因此次酬诗更加强烈。此出戏将故事发生时间设定在夜晚,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莺莺的美好形象,同时给两人的酬韵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

第二个夜晚安排在第二本第五折,这一折又名《琴心》。张生托信白马将军解了萧寺之围,却遭老夫人赖婚,心情十分低落。红娘安排张生夜晚在莺莺烧香时弹琴,由此引出了《琴心》一折。张生殷切地盼望夜晚的到来:“月儿,你早些出来么!”[1]91红娘也催促莺莺趁着月夜烧香去,莺莺感慨道:“事已无成,烧香何济!月儿,你团圆呵,咱却怎生?”[1]91可见莺莺经历了老夫人赖婚的变故后,也心生埋怨。莺莺出场后,借着夜晚的景象表露了自己的心境:“【越调】【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做了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1]91像《酬韵》一出一样,面对夜晚,莺莺倾吐了自己的心迹,在母亲面前无法表露的情感随着夜晚的到来慢慢发酵。月色虽好,但莺莺却无心欣赏,内心的阴郁被美好的夜晚反衬得尤为明显。“【小桃红】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1]91在《酬韵》中,张生将莺莺比作嫦娥,而此处是莺莺自比为嫦娥,表明自己像嫦娥一样寂寞,也似嫦娥一样向往人间的情爱。“【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1]92如果之前莺莺的心迹流露得不够明显,在【圣药王】一曲中可谓表露无遗了。随后,张生弹就一曲《凤求凰》,莺莺听后更是感慨道:“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1]93此折的月夜同样美丽,可却不再是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而由于两人的忧愁也点染上浓浓的哀伤色调,与第一个夜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这溶溶月色也促进了两人情感的发展。两人并未因老夫人的赖婚切断联系,莺莺甚至许诺:“好共歹不着你落空。”[1]94这个夜晚使两人通过琴声达到心灵相通,还让莺莺坚定了对张生的情感,是两人情感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文莺莺托红娘看望张生和张生寄情诗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夜晚发生的故事算得上十足的喜剧,被安排在第三本第三折,一般称《赖简》。此时的张生得了莺莺的回信,误以为莺莺让他跳墙进入花园与其相会。这一晚的氛围较前两次更加恬静,正如莺莺所说:“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1]123连红娘也感慨道:“今夜月明风清,好一派景致也呵!”[1]123此折对夜晚环境的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欢乐的基调。后来,张生误将红娘认作莺莺抱住,这莽撞的行为表现了他对于这个夜晚期待已久,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乔牌儿】你看那淡云笼月华,似红纸护银蜡;柳丝花朵垂帘下,绿莎茵铺着秀塌。”[1]124红娘对这个夜晚的描绘使得张生更加蠢蠢欲动,“良夜迢迢,闲庭寂静,花枝低亚”[1]124,正是幽会的好时机。可是,张生在跳墙之后却发现莺莺变了卦,被莺莺一顿斥责,还声称要扯到夫人那里去告他个非奸即盗。莺莺的发作实是责备张生误解了诗中之意,并非真心恼火。张生却被莺莺的行为搞糊涂了:“夜来得简方喜,今日强扶至此,又值这一场怨气,眼见得休也。只索回书房中纳闷去。”[1]126这个夜晚的安排使故事情节陡然变化,在原本顺理成章的剧情中加入波折和意外,利用“误会法”强化了喜剧气氛,让故事情节摇曳生姿。夜晚景色的描绘为后文两人误会的发生烘托了喜悦的氛围,莺莺、张生和红娘的表现也让人忍俊不禁:红娘的尽力撮合和装傻,莺莺的突然变卦和故作矜持,张生的“志诚”和呆头呆脑,在这个夜晚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四个夜晚在第四本第一折出现,一般称之为《酬简》或《佳期》。张生的病愈发严重,当红娘送来莺莺的书简,说要与他今晚相会后,他翘首以盼,生怕莺莺再变卦。张生焦急等待:“人间良夜静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1]141同时,此折还交代了这个夜晚的氛围:“【混江龙】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归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则道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此折的夜景更加优雅舒适,为后文张生和莺莺私下欢和营造出高洁神圣的氛围,非但没有给人猥琐淫荡之感,反而让人对他们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心生钦敬。有人提出《西厢记》此折为“诲淫”之作,但《西厢记》在流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此折删去,可见此折并非“诲淫”,而恰恰是崔张爱情发展到此阶段的水到渠成之笔。夜晚独有的静谧气氛为崔张的相会笼上了一层神秘而圣洁的色彩。前3个夜晚所作的铺垫有了一个最终呈现,实现了时间安排的前后呼应。崔张的灵魂和肉体在这个夜晚得到结合,他们终于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崔莺莺的“待月”之美也终于得到完美展现。

4个夜晚的安排既各具特色,又密切联系。第一个夜晚营造出的浪漫氛围为崔张两人以诗传情提供了外在环境,同时,崔张两人的情感也得以悄悄滋长,是崔张爱情之始;第二个夜晚,两人在遭遇老夫人赖婚的变故后,通过琴声互诉衷肠,感情进一步发展;第三个夜晚巧用“误会法”为两人的情感发展加入波折,使张生和莺莺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第四个夜晚崔张两人终于实现灵与肉的结合,前3个夜晚的铺垫在此得到呼应。崔张两人的感情在4个夜晚层层铺垫,一层深似一层,两人也完成了由情愫产生到最后结合的整个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王实甫安排4个夜晚的意图作出推测。首先,夜晚独有的氛围对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9]1 166“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10]22自古以来,夜晚就是人们抒发情感的良好时机,许多在白天不便吐露的心绪在夜晚更容易得以倾诉,对于青年男女更是如此。张生和莺莺生出朦胧情愫,互表真实情感,与夜晚的时间设定密切相关;其次,张生和莺莺作为典型的“才子佳人”,两人通过酬韵和弹琴知音互赏,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化素养,而夜晚独有的静谧氛围更是将对诗联吟与知音识曲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塑造两人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溶溶月色,清风徐徐,花香袅袅,为两人的诗情画意作了极好的布景,也让两人在美好的夜晚心意相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次,普救寺的和尚和老夫人在夜晚都已休息,夜晚的黑暗和沉寂正好为崔张的一系列相会作了很好的掩护,进而为两人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王实甫在《西厢记》的时间信息上作了精心设计,主要体现在对崔张相遇的季节选取以及两人相会的时间安排。《西厢记》看似自然而然的时间设定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表达主题思想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为研究元杂剧《西厢记》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为西厢故事的对比阅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注 释:

① 由老夫人的前提交代可知,崔相国刚刚去世,莺莺扶柩还乡,可这并不是她的“闲愁”。

[1] 王实甫.集评校注《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3] 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校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郑玄.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马致远.马致远散曲校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7] 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李商隐.李商隐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9] 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责任编辑 张盛男)

The Time Analysis ofTheRomanceoftheWestChamber

GENG Ying-jie

(School of Literatur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The Yuan poetic dramaTheRomanceoftheWestChambersets the meeting of the lovers in spring and the parting in autumn,which makes the mood of the characters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s.The drama arranges four encounters in four nights,which promotes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lovers.The arrangement of time inTheRomanceoftheWestChamber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and deepens the theme of revolting feudalism and eulogizing the freedom of love.

TheRomanceoftheWestChamber;time;meeting in spring and separation in autumn

2016-09-22

耿英杰(1993-),女,河北保定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I 237.1

A

2095-462X(2017)03-0001-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331.0850.010.html

猜你喜欢

张生红娘西厢记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医学转化中的“红娘“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