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2017-03-06汪洋

理论月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哲学教授

□汪洋

构建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汪洋

由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德国卢森堡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于2016年10月22-23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10多名学者围绕“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2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李德顺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壮海教授先后致辞。在随后的一天半时间里,与会代表围绕着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演变、价值观念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价值观的变革与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变革与文化创新、卢森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1 价值哲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价值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与会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论题。

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指出,价值和价值观在其本质上是一个形上的、人性的概念,真正的价值主体是人,价值评价的真正尺度是人对自己生命的形上把握。

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指出,价值共识有价值认同和价值认异两种形式,相较于过去把价值共识简单归结为价值认同的做法,在探寻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价值共识实现之道的今天,我们尤其要突出强调价值认异在实现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方面的重要性。

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则揭示了“普世价值”的虚幻性,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不应该理解为平面化的、完全一致的“普世”认同,而应该理解为以差异为基础的、基于主导价值观意义上的立体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兰久富教授就价值命题与事实命题的区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价值命题与事实命题是不同性质的命题,价值命题无涉事实,而且价值命题没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假,但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正确的价值命题是有充足理由的合理命题,而错误的价值命题是缺乏理由的不合理命题。

学者们对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指出,为了说明价值思维何以可能、因何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将思想史的方法引入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创制一种新的价值话语。

湖北大学戴茂堂教授指出,西方价值哲学的兴起本身就是从对主客二分这种假设的否定开始的,当我们回到更本源的主客未分的状态时,涉及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就成了哲学真正的主题。

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指出,当前价值观研究相对忽视对人们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的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价值观研究必须要有自觉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野。

2 价值观念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价值观念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一直是价值哲学研究的热点,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讨论。

浙江大学潘于旭教授认为价值观念的民族性是与一定社会相关的价值观念,而民族性的生成需要通过民族性的自我意识建立起民族主体性和在他者性中尊重他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利益,同时借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把自身的民族性内嵌于民族性的世界历史意义中。

上海大学邱仁富教授指出,价值观念不仅具有地方性,更具有人类学特性,凸显价值观念的人类学特性,主要是强调价值观念体现人的本质和特性,体现人在社会活动特别是社会劳动和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属性。因此,只有重视把人的价值观念回归到人的世界中去,“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不断凸显人类学特性,才能真正培育出令人向往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在桑德尔的启发下针对著名“电车难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电车难题”争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其缺少了哲学层次上更彻底的反思和批判,而使其走向诉诸抽签的尴尬境地的原因在于其立足于一种缺乏哲学“合理抽象”和“前提批判”的价值独断主义的思维传统。而解决“电车难题”在于走出价值独断主义不问主体的误区,进而把主体和主体的权责精确到位,明确个人和共同体这两类价值主体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到作为规范执行者的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代价可以由规范主体即社会来承担。

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就乌托邦精神和乌托邦方案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莫尔所主张的以平等为核心理念、以废除私有制为基本方法的理想性乌托邦设想最终导致了无所不在的社会监督和极权主义,平等扼杀了自由并走向了自由的反面。而洛克等人所主张的现实性乌托邦则重视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将人的基本权利置于国家权力保护下,人民才能自由和幸福。

复旦大学孙小玲教授则为被视为平等主义者甚至是民粹主义者的罗尔斯作了辩护。她指出,罗尔斯不仅没有拒绝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评判与区分,而且试图通过综合善和正当来纳入一种朝向道德卓越的评价,得出平等与卓越不仅互不排斥而且相辅相成这一结论。

中山大学杨玉昌教授就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的人学价值发表了观点。他指出,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哲学因目的失落而导致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正是人的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叔本华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正视人之谜的复杂和困难,保持一种清醒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才能重新为迷失的人寻求生存和价值的依托。

3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革

如何阐发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是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

复旦大学冯平教授针对当下流行的以国学来复兴中国的思潮表示,研究国学的目的不是要回到古代社会,而是要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虚无主义、浪漫主义、原教旨主义等问题,从而为建立新型现代文明提供不同于西方的思想资源。

对此,湖州师范学院吴凡明教授和上海大学吴立群教授分别阐发了儒家价值观中“仁孝关系”和“礼仁思想”的现代价值。吴凡明教授指出,从仁孝关系来思考美丽中国构建,根据儒家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致思理路,孝与血亲之爱可以构建家庭和谐之美,由亲亲而仁民可以构建社会和谐之美,由仁民而爱物可以构建生态和谐之美。吴立群教授认为,“礼”与“仁”的当代意义在于,“仁”与“礼”之道即“天下为公”,“礼”与“仁”之由即“推己及人”,“天下为公”既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又是衡量现实社会的尺度,这正是儒家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诉求的契合点。

海军工程大学刘明诗教授指出,冯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从天人之辩、理欲之辩、群己之辩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近代发生的深刻变化,力图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推进中国价值观念的建设。

学者们还就当代社会向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消费社会的转变所带来的价值观变革问题交换了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教授指出,随着人类社会进展到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如自由、开放、共享等必将成为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交通大学路日亮教授认为,随着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确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自主化、传播环境的扁平化和传播法规建设的滞后性等方面。因此,党和政府及其理论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国文联庞井君研究员指出,原有的价值主体理论在今天已经受到了挑战,价值哲学应该更加注重对个体主体和类主体关系的反转和颠覆的研究,而席勒的社会价值论思想中关于个体与类的关系对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需要深入发掘。

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升教授根据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分析了消费社会中的价值颠倒现象,他指出,在消费社会中符号、劳动、身体和人自己都成了消费的对象。

武汉大学赵凯荣教授表示,当今中国在重构现代性价值的过程中应该吸取现代性在西方发展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我们不仅要确立现代价值规范体系,而且要杜绝西方现代性价值体系导致的社会分化和分裂。

东北师范大学庞立生教授指出,为了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危机和价值困境,不仅需要反思批判资本逻辑,更需要价值观念和价值自觉的新的创造,将民族精神外推为世界精神。而在价值观念的创造方面,中国可以大有作为。

对此,湖北大学江畅教授特别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求中华文化走出去,而且要把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变成“别国想拿回去的文化”,而这就需要使得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得到广泛认同。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上海大学陈新汉教授指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不仅要具有认识论意蕴的真,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真,因为只有在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实现本体论意蕴真的过程中,才能完善其所具有的认识论意蕴真的品格,才能实现其在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中的导向作用,才能体现人类创造历史的美。

中国人民大学马俊峰教授指出,公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核心地位,如果说资本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财富,那么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写的则是建立在财富和富裕基础上的公正。

西北政法大学刘进田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对价值的本体论自觉,它揭示了价值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是认识论自觉,它揭示了发展的价值评价标准;是辩证法自觉,它揭示了富裕价值和绿色价值的矛盾、自由价值和平等价值的矛盾、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矛盾。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重要发展。

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围绕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指出,价值观是话语体系的核心,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价值意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西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占据真理的制高点和道义的制高点,反映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

关于马克思对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这一问题,不同学者间的观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价值是否合理的标准在于它是否符合现实、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而没有什么非历史的“正义”概念,有的只是对于“正义”的历史回答。

重庆社会科学院胡波研究员则表达了相反的意见,在他看来,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正义”这个概念来指称人的解放,但对于马克思来说,人的解放具有最根本意义上的价值正当性,是最高、最根本的正义,是人本主义和现实精神的融合的具体目标形态,是最高的伦理规范。

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试图沟通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种关于规律的决定论公式,而是一种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然权利的批判性理论,它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这种价值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武汉大学李志教授根据塞尔提出的关于“习俗性事实”的事实判断隐含着某些命令和要求的观点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描述的大量事实其实就是习俗性事实,因而也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相应的规范判断,敏于事实的理论同样可能是敏于价值的,因此,敏于事实的规范性理论是可能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 朱文婷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哲学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菱的哲学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