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视阈下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2017-03-06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6期
关键词:屏障云南省物种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1;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勐仑 666303 )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视阈下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刘冬梅1施济普2李俊生1肖能文1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1;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勐仑 666303 )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云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本文综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现状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状况,分析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及面临挑战,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强迁地保护,使国家战略性生物物种与遗传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云南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为各种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拥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为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为全国之首,享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药材之乡”、“香料之都”等美誉,是我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指明了方向。“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任务,即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本文基于当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建议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功能。

1 生物多样性现状

云南是我国物种最丰富的省份,种类组成十分丰富。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记载,云南省拥有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大型真菌和地衣共25434种,四大类群物种数均超过全国总数的一半。脊椎动物2273种,含哺乳类313种、鸟类945种、爬行类209种、两栖类189种、鱼类617种,占全国脊椎动物总数的52.1%。高等植物19365种,含被子植物15969种、裸子植物127种、蕨类植物1363种、苔藓植物1906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物种总数的50.2%。大型真菌2729种,占全国已知大型真菌物种总数的56.9%。地衣1067种,占全国已知地衣物种总数的60.4%。此外,脊椎动物土著种2242种,占全国脊椎动物的51.4%。 云南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2种,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2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57.1%,占云南脊椎动物的10.6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151种,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45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106种,占全国的41%。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云南是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物种特有现象十分突出,据《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记载,云南境内共有中国特有种5682种、占云南生物物种总数的22.33%,云南特有种3432种、占云南生物物种总数的13.48%。其中云南特有高等植物2716种,占云南高等植物的14.04%;云南特有脊椎动物344种,占云南脊椎动物的15%。脊椎动物中,鱼类特有程度最高,境内中国特有种364种、占59%,270种云南特有种、占43.8%。此外,云南是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的高频率区,超过其他省区。云南具有180个中国特有属,占中国特有属的74.1%,其中34个属为云南及横断山区特有。

云南省生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植物数千种,其中栽培植物约1000种、主要栽培植物500余种,200多种起源于云南,占全国的80%,是世界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全省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林果种类100多种。全省中药材资源6559种、药用植物6157种,分别占全国的51.4%和55.4%。民族药资源有2000多种。利用中草药制成的“云南白药”、“血竭”、“青蒿素”、“灯盏花系列产品”等名贵中药驰名中外。地方畜禽品种约172个,种质特性各异,45个品种被《云南省畜禽品种志》收录。

云南省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既有水平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云南全域共有12个植被型、34个植被亚型、445个群系和数量众多的植物群丛,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水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从自养到异养的各种生物种类和生态类型。

2 云南生态安全屏障概况

云南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建设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干热河谷地带、高原湖泊区和其他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为核心的“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地处云南省的西北部,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水源涵养的重要区域,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滇金丝猴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是世界物种分化中心。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分布有水青树、景东翅子树、大王杜鹃、云南榧树及黑冠长臂猿、蜂猴、绿孔雀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动植物。哀牢山横跨热带和亚热带,形成南北动物迁徙的“走廊”和生物物种“基因库”。南部边境生态屏障与缅甸、老挝和越南3国接壤,为热带北缘与亚热带南部的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极高,是亚洲象、绿孔雀、望天树等重要保护物种的分布地,是亚洲象、亚洲野牛、印支虎及其国外栖息地的主要通道。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处于我省东南部与贵州、广西接壤的喀斯特地带,有丰富的碳酸盐岩,是我国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重度发育地区,又是滇桂黔古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区域,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相对集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热河谷地带包括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等江河及其支流的干热(干热、干暖)河谷。河谷地带发育了以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为基带的山地生态系统。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高原湖泊区包括以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洱海、程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为主的重要湿地。

3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推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划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6个优先区域,提出了9大保护优先领域和34项保护行动。此外,还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腾冲纲领、西双版纳约定等重要文件。

初步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体系。截至2012年底,云南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59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8个,总面积约283万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的7.2%。目前,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被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在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此外,还建成了风景名胜区66个、国家公园13个、国家湿地公园12个、森林公园41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5处。其中以高原湖泊湿地为特征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是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各类保护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近20%,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然生态就地保护体系,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云南省迁地保护设施主要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和丽江高山植物园、中国医学药用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南药园、昆明市动物园、云南野生动物园以及各类基因库、标本馆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种质资源离体保藏的重要基地,建有种子库、植物离体库、植物种质圃、动物种质库、微生物种质库等迁地保护设施。目前,已收集保藏了9484种71232份野生植物种子、1769种 20000份植物离体材料、4864种 43338份植物总DNA、1988种 53874份珍稀濒危特有的野生脊椎动物种质资源和2200种 22000份微生物菌种资源,仅次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千年种子库,居全球第二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建成南药园、龙血树园、滇南珍稀濒危和土著植物区等35个专类园区,共收集保存植物12000余种,其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300余种共10000余份种子,热带植物标本馆保存了约1.2万种20万份植物标本,是研究、收集、繁育、保藏我国重要热带植物资源的重要基地。

生态修复与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恢复成效显著。石漠化治理重点工程县从12个扩大到65个,实现了云南省石漠化重点地区治理全覆盖。开展退化湿地恢复近1万亩,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贵的湿地资源。在西双版纳、昭通、文山、德宏、保山、普洱等州(市)积极开展云南蓝果树、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藏榄、保山茜、长蕊木兰、景东翅子树等物种的近地保护,先后建立近地保护园(基地)10个。通过人工培育、近地种植保护上述物种5000多株,其中巧家五针松25亩3000多株、云南蓝果树100株和保山茜1000株。昆明植物园成功解决了珍稀濒危植物漾濞槭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成功获得实生苗,并于2012年初在漾濞槭的原生境回归定植了100株。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育获得成功,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滇金丝猴等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4 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

4.1 面临挑战

虽然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1)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突出。由于生物地理的边缘性,导致云南省一些生态系统生态变幅小而高度特化,抗干扰能力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脆弱性明显。

(2)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式依然严峻。云南省原始天然林面积减少,部分高山草甸不同程度退化。自然湿地的占用和垦殖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28%的湿地外来生物入侵严重,25%的湿地污染威胁加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尚未得到有效减缓;3625种生物物种处于受威胁状态,其中云南特有种891种。

(3)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就地保护体系不完善,存在保护空缺,部分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低下,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欠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珍稀濒危、关键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尚未得到有效保护,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丧失与流失严重。

4.2 对策建议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云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本文基于云南生物多样性现状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状况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面对其当前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式依然严峻、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的挑战,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保护级别低的现有保护区进行升级;对滇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等未纳入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或特有生态系统进行就地保护;加快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进程。在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非保护地、物种天然杂交带等地,申报建立自然保护地或建立优先保护小区。进行生物廊道建设,构建跨境就地保护区体制,理顺管理机制,制定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整合各类保护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管理。

(2)加强迁地保护,使国家战略性生物物种与遗传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新建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力争建成集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收集保藏、科研交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和平台。完善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新建种子保藏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天然化合物库,系统收集保藏国家战略性生物物种与遗传资源,构建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防控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遗传资源流失。在滇东南—我国三大特有物种中心的古特有中心,新建南方喀斯特珍稀濒危植物园,抢救性地迁地保护滇东南和桂西喀斯特地区特有、濒危、珍稀植物,特别关注极小种群植物。

(3)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国家、地方、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针对退化生态系统和物种单一人工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濒危物种恢复种类少、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范围小等问题,构建恢复技术方法体系,进行试点示范。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加强非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及其他重要和关键区域的濒危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恢复,重点关注云南特有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进一步加强干热河谷、石漠化土地的治理与恢复。

[1]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M].昆明,2016:1-15.

[2]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M].昆明,2017:1-17.

[3]孙卫邦,杨文忠等.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与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28-40.

[4]胡业清.浅谈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J].林业建设,2013(4):15-18.

[5]陈勇,安科,张辉.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山东林业科技,2010(2):100-103.

[6]高文荣,朱万龙.云南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探究[J].生物过程,2014,(4):35-43.

[7]孙海燕,王泽华,耿凯.建设云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科技需求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5(2):19-24.

[8]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昆明,2016:106-113.

[9]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林业十三五规划[M].昆明,2016:1-15.

[10]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http://www.genobank.org/.

[11]毛媛,杨燕平.云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4):157-161.

[12]李营,张峰,杨海军,殷守敬,等.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2):46-48.

[13]路国彬,王夏晖,张丽荣,等.基于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22-25.

[14]董锁成,李泽红,赵敏燕,等.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总体思路与框架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7-10.

[15]张风春,刘文慧,李俊生.中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现状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2):13-18.

[16]李博炎,李俊生,蔚东英,朱彦鹏.国际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立法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5):20-23.v[17]俞海,张永亮.加强政策对话促进中国地方绿色经济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3):7-8.

[18]孙飞翔,刘金淼,李丽平.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4):7-10.

[19]李俊生,蔚东英,朱彦鹏.建立健全国家公园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2):7-8.

[20]朱彦鹏,李博炎,蔚东英,李俊生.关于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2):9-12.

[21]蔚东英,王延博,李振鹏,李俊生,,李博炎.国家公园法律体系的国别比较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2):13-16.

[22]俞海,任子平,张永亮,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概念、行动与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7-10.

[23]张永亮,任子平,俞海,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机遇和挑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11-13.

[24]俞海,张永亮,张洁清,等.生态文明国际宣传:现状、问题及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11-14.

[25]张永亮,俞海,张洁清,等.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比较与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15-19.

[26]熊善高,万军,余向勇,邓斌,郑巍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扶贫协同推进路径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3):9-12.

[27]刘冬梅,张风春,吴晓蒲,等.遗传资源价值评估进展与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2):19-22.

[28]刘冬梅,乔梦萍,肖能文,李俊生.国际生物遗传资源迁地保护浅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6):34-35.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Measuresunderthe“EcologicalSecurityBarrier”StrategyinYunnanProvince

LIU Dongmei1SHI Jipu2LI Junsheng1XIAO Nengwen1

(1.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21; 2.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Menglun 666303)

Increas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system was put forward in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e will implement major works 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important ecosystems,and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system,and built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network. Yunnan province is the most abundant area of biodiversity in China,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cuses of global significance and the key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status of biodiversity in Yunnan,the paper discussed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challenge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Yunnan. In addition,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related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Yunnan province. Firstly,in situ protec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should also be accelerated. Secondly,the ex situ conservation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make the national strategic biological species and genetic resources better preserved. Finally,in order to improve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the major projects for biodiversity restor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strategy;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easures;Yunnan

项目资助: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2096001006)

刘冬梅,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李俊生,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文献格式:刘冬梅 等.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视阈下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6):26-29.

X21

A

1673-288X(2017)06-0026-04

猜你喜欢

屏障云南省物种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屏障修护TOP10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道屏障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电咖再造新物种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