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2017-03-06邵洪志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化工管理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井网高含水采收率

邵洪志(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邵洪志(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针对现在油田含水率过高,剩余油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剩余油宏观及微观的描述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形成的剩余油,制定出相对应的挖潜策略。从而提高驱油效率和原油采收率。

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挖潜策略;采收率

1 剩余油的影响因素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有两大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构造、断层、岩性、非均质性等。

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注采系统、注采关系和井网、生产动态等。

2 剩余油分布的分布特征

剩余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形成的剩余油与开发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在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分布状况。

由地质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分布如下:

(1)储层非均质造成的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包括层内,层间,平面,微观这四个方面,它们都会造成剩余油。目前影响比较显著的因素有平面微相分布,夹层,韵律,孔隙结构等[1]。

(2)微幅度构造

勘探开发开始时,井网稀,资料相对少,对小幅度构造圈闭经常是认识不足,从而错过了一些油层。

(3)断层附近区域

断层附近区域,由于断层的部分遮挡,注入水的运动方向单一,会形成水驱替不到或者水驱性能很差从而形成滞留区,沿断层方向易形成面积较大的条带形油区。

(4)裂缝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裂缝水窜在注水开发的火山岩、变质岩类块状裂缝型油藏中相当普遍,位于裂缝发育附近,常常是裂缝水窜最严重的井。

(5)油藏边部存油区

在大型砂体的边角区,或砂体被纵向或横向的各种泥质遮挡物形成的滞油区。

开发原因造成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采井网不完善

对于砂体不稳定的储油层,砂体在地层中的发育不稳,或规模小,现有的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低,造成了不完善的开发,或者没有采出只有注入,从而形成剩余油。

(2)剩余油分布-水驱后

在水驱过程中,油藏中形成的主流通道使得水从主流道流走,没有驱替到原油,从而存在剩余油。于此同时,层间干扰的出现,注入水中的大部分只流入了部分的油层中,使得油层中物性差的原油被动用的程度低。

(3)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分布

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上部剩余油仍较多。

(4)井间滞留区的剩余油分布处在主流线部位的油层水淹程度高,处在非主流线上的滞留区存在一定的剩余油。

(5)误判为“水层、干层”的剩余油

(6)未动用的薄、差、散、小的剩余油

(7)开发工程原因造成的未动用剩余油

3 剩余油挖潜策略

首先,要准确地预测出剩余油的所在及含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分布采取相应的挖潜手段。

预测策略:

(1)用储层相控与对比技术进行预测

在井网复杂的条件下,应用相控储层预测与精细对比技术把空间上不在一个沉积单元的沉积组分划分到统一的单元内,再对单砂体进行精细化单一的研究,可能找到有相同沉积条件的砂体[3]。

(2)加强动、静态资料的合理利用,对剩余油进行精细化研究

在特高含水期。对油、水关系的研究变得十分复杂,研究剩余油分布难度也加大,凭单一学科预测剩余油分布并不会准确的预测出来,会存在着很大的误差。要加强多学科的结合,能取得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通过圈闭构造识别未开发的小油藏

油藏中构造幅度小。部分油田中存在着与真实构造差距较大的构造图,不能准确反映砂体底、顶界面细微构造变化,所以要利用微构造来描述真实储层。

(4)利用综合评价分析技术有效预测剩余油聚集区

综合分析静态资料,对油气有利的聚集区进行合理的预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试油及井位部署方案[4]。

具体改进措施有:

(1)调整注水结构、改善注水状况。在查清分层情况后,加强中低含水层注水,限制高含水层吸水,实现控水稳油。

(2)补孔压裂技术和重复压裂技术。对于区域内剩余油富集,但目前低产出,受注水作用差的层段,采取重复压裂的方式,压裂引效,改善开发现状。

(3)部署扩边井和加密井。综合应用新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发现新的油藏或原构造部位的边角油藏,进一步挖掘油田的潜力。

(4)被断层遮挡的剩余油,通过侧钻井、水平井等,增加采油井点来开采利用此部分剩余油。

4 结语

(1)我国油田的陆相储层非均质十分严重,油田开发进入高成熟期后,注水油田原油的采收率偏低,提高原油采收率有很大潜力。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主要对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不再是大片连续的剩余油,转向提高微观的驱油效率。

(2)充分利用各项资料,采取动静结合,多学科综合的办法,形成油藏精细描述、水淹层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配套技术。综合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强化老井挖潜及井网优化综合治理研究,针对其储层的特点、开采的特点,相近的韵律层实施细分调整,减少层间干扰,提高油层的水驱动用程度,提高剩余油的开发效率。

[1]王延章,林承焰,温长云,吴忠新,青强.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10(5):6-10.

[2]伍友佳,李建,赵明,贾丽平,赵中华.裂缝水窜形成的剩余油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6(3):36-41.

[3]牛世忠.萨尔图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院报,2006,4:77-78.

[4]韩大匡.深度开发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问题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5):47-57.

猜你喜欢

井网高含水采收率
海上高含水原油新型静电聚结脱水器试验应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高含水水平井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特高含水期相渗关系表征新理论与实践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