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7-03-05刘静江

老区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刘静江 谢 军

上世纪末期以来,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被广泛采用。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数字化保护才刚刚起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生态性、活态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性质,主要靠言传身教和口传心记等方式进行传承,实施保护的难度较大。

一、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表征特点分析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可归纳为4V:Voloe(大量)、Variety(多样)、Veloeity(高速)、Value(价值)。 大数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表征提供了新思路。

1.数字化表征——海量数据的云存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传承者的言行举动,比如景德镇各类瓷窑的烧制流程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高效存储下来,才能更好地传承,而大数据中的云网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数字化表征——数据类型丰富多样

以往的数字化过程是通过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文字、视频等记录在计算机中,为其修复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在大数据支撑下,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地方文化的深层交融。既可以建立连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比如制作彩陶时材料的配比过程;也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数据进行分类,从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分析、地方特征分析、历史分析以及发展分析等。

3.数字化表征——数据获取高速化

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在大数据环境下,根据需要对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几乎可以实时进行,克服时空局限,快速实现大数据在数据源和数据终端之间的传播与共享。

4.数字化表征——挖掘数据的新价值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甚至可以在当事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避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扰,从而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采集的数据更有价值。

在追求精神文明,丰富文化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求渴望也在变大,比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参观、旅游、拍卖等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平台,使其发展市场化甚至是产业化,不仅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更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反哺其保护过程,比如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博物馆等。

二、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研究

所谓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对象进行数字采集(拍照、录像与存储)、数字处理、数字传播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将非物质文化各方面进行数字化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再生或共享的数字格式,并重新加以解读、保管和利用。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保存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1.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完整保障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曾通过传统的拍照、记录、收藏等方式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化以及拍摄角度的限制,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不利于其传承与发扬。而通过立体扫描、图文扫描、数字摄影、全息拍摄、运动捕捉等数字化技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多种采集方式。通过云存储、数据库和磁盘阵列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保护手段。

借助上述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将传统方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后进行储存,而且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之进行管理,做到储存完整有序,检索方便易得,从整体上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长久保护。

2.数字化修复与再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想象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于体现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相比较现在,往往显得落后了。这也是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现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数字再现技术日渐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提供了更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比如采用3D数字动画技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后,可以实现场景的可视化再现,可视化交互等操作,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物原貌,以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3.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提供了虚拟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字化的采集、存储与再现后,可通过声光电的艺术,以平面、立体或全景的方式向大众呈现。首先,利用动画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过程进行真实再现;其次,建立包括声音、文字、图片图像、视频等信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数据库;再者,借助公众网络平台将整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进行平台分享和传播,让数据库海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尽可能得到充分展示、共享和利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功能开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数字化技术虽然被积极应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这方面的保护与开发功能将会进一步被挖掘。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分类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特性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态性和整体性,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等多知识多角度的构成,总结其知识特征;应用时间演变的五要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进行解构,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体系,具体可建立包括其素材库、符号库等数据库资源。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的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各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技术使用、技术目标、技术管理和技术标准均不一致。依托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建、服务及保管的需求,深入研究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关的技术标准,比如数字化采集、描述、资源管理、长期保存等方面,借鉴国家数字化工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集技术的统一标准。

3.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针对单一的数字化储存模式的固有缺点,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产的文化空间特性,结合数字化特征,试图构建包括数字化技术、情景模拟及控制、数字化资源管理与服务、可视化服务等四个方面的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具体示意如下图1: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清晰与完整,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的数据资源时,需要一套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采集方法,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推演,从而建立三维动作模型。

(2)情景建模及控制技术:根据采集的三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基础数据,综合利用角色生成技术,场景模拟技术、动作绑定技术和多角色群体控制技术等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立体场景、真实角色与连续动作。

(3)数字化资源管理与服务:针对采集与创建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比如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技术等进行数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服务:综合三维合成技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等创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可视化服务系统。

四、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展望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了新的生机,但其发展上仍有需思考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静态、动态和活态等形态,利用数字化技术,必须考虑这三态的融合发展,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平衡保护与发展,尽可能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质,让其在自身领域中得到生存与传承,才是最重要的。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大数据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表征一定程度上是体现数据资源转化的速度与能力。依托大数据的数字化信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全面的开发与传承,面对原有保护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大数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1]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2]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分析[J].文化遗产,2015,(6).

[3]孙传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