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种植方式的演变与玉米新品种选育

2017-03-05张森王平姜立雁刘学玲李洁金真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玉米

张森+王平+姜立雁+刘学玲+李洁+金真

摘要:该文从玉米新品种选育更替和种植方式的演变两方面,总结了玉米生产中的玉米新品种及相应配套的种植方式,证明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合理的种植方式能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其中合理密植是最好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选育;品种更替;种植方式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迅猛,提高玉米单产只有改变现有的耕作方式和选育新品种两条途径。玉米新品种选育不断更替和不同种植方式对促进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1950年后玉米品种更新的年代、代表品种及种植方式

从玉米生产发展的历程看,玉米产量的每次提高和飞跃,都离不开玉米品种上的革命,即品种更新换代。

20世纪建国之初,生产上种植的地方品种主要有金皇后、金顶子、白马牙、英粒子、辽东白等,超稀植种植,等行距栽培。

20世纪50年代,生产上部分种植品种间杂交种,代表品种主要是坊杂2号、百杂号等,亩增产幅度接近30%,超稀植种植,等行距栽培,体现了杂交育种增产的优点,杂交种部分取代了地方品种。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后期,生产上大部分种植双交种,主要有农大3号、4号、7号,川农7号、15号及三交种矮双苞,双跃3号、4号,新双1号、2号等,亩增产幅度28%左右,超稀植种植,等行距栽培。显现了玉米杂交育种的重要性及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优势,双交种基本取代了地方品种。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单交种,代表品种主要有新单1号,白单1号、2号、4号,丰收101,吉单101等,亩增产幅度27.3%左右,超稀植种植,等行距栽培,体现了玉米单交种在生产上的优势,单交种进一步取代了双交种,迎来了单交种时代。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生产上大面积种植表现突出的单交种,代表品种是丹玉6号、中单2号、郑单2号、豫农704、郡单105、京杂6号、龙单11、京早7号等,稀植种植,等行距栽培,亩增产幅度46.4%左右,突显了单交种选育在生产上实现丰产、多抗、广适的优势,推进了单交种的选育进程。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代表品种主要有丹玉13、烟单14、掖单2号、四单8号等,稀植种植,亩增产幅度47.8%左右,紧凑型耐密品种的出现及秆硬抗倒,使密植栽培成为可能,玉米产量稳步增加,进一步实现了玉米单交种在生产上高产、多抗、广适、抗病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后期,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代表品种主要是掖单13、掖单12、沈单7號、农大60、吉单131、本玉九、四单19、川单9号、成单14、东农248、龙单13、唐抗5号等,亩增产幅度7.3%左右,以株型紧凑耐密植中矮秆抗倒伏掖单13为杰出代表的紧凑型耐密植玉米杂交种,开创了以群体生产力获得高产的新途径,显现了玉米新品种与种植方式结合的重要。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代表品种是农大108、豫玉22、农大3138、鲁单50、郑单14、吉单180、雅玉2号、登海1号、西玉3号、沈单10号、四密25、川单13等,在生产上表现突出。主要特点是杂交种亲本组合遗传基础广,加入外来种质如北美种质、热带亚热带种质及国内优良地方种质,具有竖叶、大穗、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广适、耐旱和耐瘠薄等特性。开始了稀植密植争夺战,体现了选育具有优良特征特性玉米新品种在生产上的重要地位。

21世纪初至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代表品种是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鲁单981、登海11号、吉单27、四单19、东单60等。在生产上表现突出,随品种更替,籽粒产量以126 kg/hm2的速率递增。郑单958丰产性好,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种植密度弹性大。先玉335高产,稳产,早熟,脱水快,出籽率高,商品品质好,适合机械化收获,比当地品种增产5%-10%。浚单20株型紧凑,果穗匀称,出籽率高,丰产性好,稳产性好,改变了高秆大穗育种模式,将耐密作为育种目标的核心理念。进一步从株型育种选择拓展到耐密性育种,适宜机械化作业,节约成本,减少劳动力投入,适应玉米生产区发展趋势,提升了中国玉米种业的竟争力,亩增产幅度19.5%左右。单交种育种水平突飞猛进。

近年来,在继续提高产量的同时,改善其子粒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商品品质及子粒的其他性状,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列入玉米育种的工作内容。

二、1950年后玉米新品种选育更替程中种植方式的演变

1、国外种植方式的演变

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了大小行(宽窄行)种植方式,80年代推广了大小行错位种植方式。未来玉米种植方式大小行双行单株交错种植方式是未来玉米种植方式的方向,这建立在每粒种子均能发芽且能健康长成植株、获得较高单株产量的基础上。玉米高产进程中这一种植方式将逐步推广,依靠自动化精确控制的单孔排种器来实现大小行双行错位排种植。玉米生产区的种植密度大除了与高质量合格种子耐密植品种有关外,与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也有很大关系。玉米单产提高还与种植转基因品种(抗虫,抗除草剂)有关。

2、中国种植方式的演变

中国玉米的栽培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前多为等行距栽培,这种等行距种植方式的弊端是玉米群体内通风透光受到影响,限制了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此间玉米新品种选育目标核心模式是高产、晚熟、稀植、大穗。

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弊端。虽然增加了玉米的种植密度,解决了行间的通风透光问题,但是株间的通风透光及根系争肥争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不同行内的株间空间排布不合理。

在云南、贵州和西北部分地区多采用“双株”等行距种植模式,主要是降低了空秆率,提高了单株(同密度)生产力,对产量构成因素来说是增加了密度,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很小。调查数据表明,双株栽培较对照每亩增加330株左右,增产34 kg左右,空秆率降低5.2%。这种种植方式的弊端是: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适应了大穗型品种,解决了其综合性差和植株高易倒伏问题,但播种费工不便于田间管理。

高密度,单粒播种,等行距,机械收获的种植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紧凑型玉米的推广,深入地研究了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合理叶面积指数、源与库的辩证关系等,使玉米种植密度大幅度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玉米生产的历程和美国玉米生产的现状看,中国玉米生产的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玉米生产单纯依靠挖掘单株生产力而达到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已十分困难,因此逐步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种植耐密植品种,单粒播种机械收获是农民增收、生产增效、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建立在每粒种子均能发芽且能健康长成植株、获得较高单株产量基础上的耐密单粒播品种先玉335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在短时间内普及了玉米高密度、单粒播种,等行距,机械收获的种植模式,是生产上合理密植基础上采用最适宜的种植方式,可以获得最大产量。

参考文献

[1] 石清琢. 加快玉米品种更替、大力推广种植耐密植品种[J]. 农业经济,2012(04).

[2] 董树亭. 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群体光合特性的演变[J]. 作物学报,2000(02).

猜你喜欢

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福利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凶器是玉米
玉米的胡须
碾玉米
最饱满的玉米
3月16日各地玉米报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