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自动化及老龄化对台湾经济转型的影响(中)

2017-03-04卓跃张颖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贡献率生产力价值链

卓跃++张颖

在价值链参与及就业创造方面,目前全球每五位劳动者中就有一位从事与价值链相关就业,而台湾50%以上的就业人口从事价值链相关工作。2009年台湾贸易创造的岛内、外就业机会比值0.52,约为韩国的2倍,且远高于美国(0.10)及日本(0.17);而贸易创造就业效果中,中间财贸易就业创造占台湾整体贸易就业创造比重达24%,高于韩国(19%)及日本(11%)。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数字科技快速发展及发达经济体积极推动再工业化策略,将部分生产线移回母国,此将影响价值链的发展进程。因此,台湾应加速朝价值链上游移动,避免在价值链重组过程中被取代或被迫向低附值的方向发展,影响台湾投资活动与经济增长能量。

自动化对台湾经济转型的影响

研究显示,自动化会经由资本深化及总要素生产力两种方式,带动经济增长。尽管目前自动化已成为推动创新、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其衍生的“就业与薪资两极化现象”也会扩大或加深社会的不平等。如何平衡这一新兴技术的报酬与风险,系当今各国和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

自动化的变动趋势与特点

目前,自动化的范畴与定义在国际间仍未有共识,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多以ICT(信息与通讯技术)资本服务或工业机器人存量(或工业机器人密度)作为衡量各国和地区自动化水平的主要基准。台湾学者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说明台湾自动化变动趋势如下:

依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估算,台湾ICT资本服务增长率由1990年的7.75%倍增至2000年的15.41%高峰后,受网络科技泡沫影响,反转降至2007年的6.20%之后,再回升至2014年的11.19%。1990—2014年台湾ICT资本服务增长率平均达9.50%,高于同期间之经济增长率平均5%,显示台湾ICT资本支出增长快速。值得重视的是,自1997年后,台湾ICT资本服务增长率均高于非ICT资本服务增长率,显示以ICT资本服务衡量的自动化在台湾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4年台湾工业机器人存量為42,600台,是2003年的4.9倍。根据国际比较观点,台湾工业机器人存量规模高于法国、英国,但低于日本及韩国。台湾工业机器人密度由2002年的30台/万人增至2014年的142台/万人,虽仍低于日本的311台/万人,但与日本相对比值由2002年的0.10增至2014年的0.4,显示台湾以工业机器人衡量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

自动化与台湾经济转型

研究显示,自动化对劳动生产力短期及长期均呈正向的影响效应;对就业短期呈负向影响,长期影响不大。在就业结构方面,自动化相对不利于低、中技能工作者。基本上,台湾自动化、劳动生产力与就业的互动关联与国际经验相类似,但情况未如发达国家明显。

2007—2014年,台湾工业机器人密度与制造业劳动生产力的相关系数达0.9,反映自动化程度上升,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力。另2014年制造业劳动密集度(每百万元GDP所需的劳动人数)由2007年的0.88人/百万元降为0.65人/百万元,降幅约为同期间服务业的4.9倍。显示在全球化及自动化发展趋势下,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减弱。

在工业机器人与经济增长方面,根据2003—2014年1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机器人存量的数据,回归推估显示,工业机器人密度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系数为0.336,意味自动化对劳动生产力提升具有正向效应。另外,投入面生产函数回归显示,工业机器人密度对GDP规模的影响系数为0.035且显著,另外引入工业机器人密度变量,会提高总要素生产力及就业的影响度,意味自动化程度增加有助推升GDP规模,且对技术进步与总体就业具有正向作用。

在工业机器人与劳动报酬份额方面,依一般最小平方法回归推估,在固定效果条件下,总要素生产力及工业机器人密度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20及-0.006,后者显示自动化程度增加对劳动报酬份额有负向作用。另根据台当局行政部门主计总处资料计算,2014年台湾中间技能例行性工作占总就业比重75.4%,较1994—2000年平均的81.7%下降6.3个百分点。

研究同时显示,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与外溢效应。前者指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价格下降,促使以ICT资本替代非ICT资本;后者指ICT在各部门的应用与扩散,提高总要素生产力(TFP)。依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估算,1990—2014年资本累积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38%,其中ICT资本服务的贡献率为11.69%,非ICT资本服务的贡献率为37.69%。值得关注的是,ICT资本服务与非ICT资本服务的相对贡献比值,由1990—1999年的0.28增为2000—2014年的0.36,显示ICT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上升。

老龄化对台湾经济转型的影响

过去10多年间,人口红利在台湾经济增长及追赶发达国家每人GDP过程中居重要角色。2001年至2014年台湾与美国每人GDP比值的相对变动率0.21%中,台湾就业及工作年龄人口因子的贡献达1.15个百分点,有效抵减劳动生产力增长相对趋缓的负贡献0.95个百分点。但未来随着台湾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就业及工作年龄人口对台湾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亟需未雨绸缪,加速台湾经济转型,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台湾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根据台当局2014年8月人口推估,2016年台湾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3.3%,首次突破13%,是岛内人口结构的重要转折年。2018年台湾将迈入高龄社会,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根据国际比较观点,台湾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历时25年,与日本(24年)相当,但远比欧美国家平均快了—倍以上(法国114年,美国72年,加拿大65年,英国46年)。另外,台湾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14%上升到20%,预计仅需时7年,为全球高龄化加速时程最快的地区。

在人口结构方面,岛内15至64岁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由2015年的74.0%降至2020年的71.5%,2025年更降至68.0%。在年龄中位数方面,2016年台湾年龄中位数40.6岁,首度超过40岁,之后持续上升至2025年的45.6岁,反映岛内人口老龄化现象益显。

人口老龄化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

分析显示,实质GDP增长率可分解为劳动生产力、劳动力利用效率(就业人数占工作年龄人口比重)及工作年龄人口规模三项共同的作用。其中,劳动力利用效率可再分解为失业率及劳动力参与率两项因素;工作年龄人口规模可再分解为总人口数及依赖比两项因素。依此分析模式,解析1981—2014年台湾经济增长来源的特点有三:

1.劳动生产力的提升是台湾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劳动生产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七成,但贡献率由前期(1981—2000年)的73.4%,降至后期(2001—2014年)的70.03%。

2.劳动力利用效率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但稳定上升:1981至2014年劳动力利用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5.18%,但后期的贡献率9.82%为前期3.48%的2.8倍。劳动力利用效率的贡献度稳步上升主要是劳动力参与率增加效应,有效抵消失业率上升的负面效应。

猜你喜欢

贡献率生产力价值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