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箕子东适”考辨

2017-03-03马骁英

求知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辽东辽西半岛

马骁英

摘 要:“箕子东适”是发生在殷末周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殷商贵族箕子胥馀率部东迁,使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和礼乐文化实现了外向性的拓展、传播。箕子集团东迁之地究竟在何处,令历代史家探究不已。文章经过文献梳理、考证和辨析发现,箕子集团东迁之地,初在辽西,后在辽东,最终落脚于半岛。整个迁徙过程,历经殷末周初到战国的漫长岁月,对古代辽海地区的文明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箕子胥馀;东适;辽西;辽东;半岛

一、引言

箕子是殷周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子姓,名胥馀,一作须臾,其在殷商王畿之内的采邑名箕,其爵位为子,他在殷末王廷中本享有尊贵的地位,身为王族,官居太师。《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1]《史记·宋微子世家》唐司马贞索隐:“箕,国;子, 爵也。司马彪曰:‘箕子,名胥馀。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 预以为纣之庶兄。”[2]《柳河东集·箕子碑》注曰:“箕子,名须臾。”[3]唐孔颖达《尚书正义》:“箕在圻内,为王卿士。”[4]魏晋人托名汉孔安国《尚书传》:“父师者,太师,三公,箕子也。”[5]纣王昏乱淫泆,不听箕子之谏,箕子不忍叛离,遂披发佯狂,纣王囚之为奴。武王克殷,释箕子之囚。箕子获释后,率部东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辽海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箕子东适”初至之地在辽西

周革殷命之后,箕子胥馀率部分殷商遗民向东北方向迁徙,迁徙的目的地是一个被后世司马迁《史记》称为“朝鲜”的地方。周武王为了示天下以宽仁,将箕子分封于“朝鲜”。金毓黻《东北通史》:“箕子东适朝鲜,殷之遗民,与之俱东。”[6]《史记·宋微子世家》:“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7]今本《竹书纪年》(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本)载武王封箕子之语曰:“朕殚厥邦土,靡所私,乃朝鲜于周,底于遐逖,其以属父师。”[8]那么,箕子东迁所达的这个“朝鲜”,是不是今天的朝鲜半岛呢?彼“朝鲜”是不是此“朝鲜”呢?

实际上,当时箕子东迁所抵达之地,就在今天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即下文中的“喀左县”)地区。这一史实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明,已成颠簸不破的铁案定谳。箕子东适辽西,揭开了辽海文明史上崭新的一页,为辽海文明史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开端。黄斌、黄瑞《走进东北古国》:“箕子初始迁到今辽宁省西部地区立足。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的一批窖藏的殷晚期青铜器中,有铭文明确证明,该批青铜器属于箕器,从而证明了箕子率部到达了今辽宁省西部地区。”[9]“1973年春,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南孤山西山坡,發现两个窖藏青铜器坑,出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共十二件,其中有一件重31公斤、通高52厘米的方鼎,其内底中心铸有‘箕侯亚罍四字铭文,被称为‘箕侯方鼎。”[10]地下出土的丰厚充足的历史遗存,有力地证明了箕子东迁于辽西朝阳,其后嗣、集团在殷商末期、西周前中期牢固盘踞、高度活跃于辽西朝阳地区。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箕子所适的‘朝鲜,当是今天辽宁西部的朝阳一带。”[11]黄斌、刘厚生《箕氏朝鲜史话》:“箕氏集团适‘朝鲜,是沿着大凌河来到了辽西地区。箕子适‘朝鲜的最初活动地区,在今辽河以西的大凌河流域。”[12]史书中的“箕子”与铭文中的“箕侯”,实为自殷入周的爵位之异,在殷畿内食采邑而为子,入周东迁有邦国而为侯。

箕子东迁之时,其在辽西朝阳地区所建立的国家,国号为“箕”,这是沿用了殷商时的旧封号。而“朝鲜”只是当时辽西朝阳地区的地域名称。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箕氏朝鲜其初称箕,不称朝鲜,朝鲜初是地域的称谓,不是国族称。《史记·宋微子世家》唐司马贞索隐:‘箕,国。可知其初以箕名国,并非以朝鲜名国。”[13]冯季昌、郑川水《东北历史民族地理》:“箕氏朝鲜初称为箕,不称朝鲜。最初的朝鲜,仅是一种空泛的地域称呼,不是国名,也不是民族名称。《史记·宋微子世家》唐司马贞索隐载:‘箕,国。,足证箕子立国之初国名曰箕。大约在西周末期,箕国方更名为朝鲜。”[14]在箕子在世时以及之后的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箕氏集团的国号一直为“箕”,而“朝鲜”仅是作为辽西地名而存在,直到西周晚期,“朝鲜”才取代“箕”而成为箕氏集团的国号。

实事求是地说,“朝鲜”一词,作为辽西朝阳地区的地域名称,也不是箕子在世时的原名,而是后世才由于音近、音转而出现的。箕子东迁所抵达的辽西朝阳地区,在当时的地域名称,叫做“明夷”。由于古代语音的相近互通,“明”通“萌”“浪”“良”“朝”,“夷”通“尸”“私”“鲜”。在语音的历史演进中,“明夷”演化为“萌夷”,又演化为“浪夷”“良夷”,最终演化为“朝鲜”一词。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朝应读为昭,并与昭字通;鲜应读为私,私与尸为同音字,尸与夷古通。朝鲜二字当由萌夷传写辗转而来。”[15]“《易·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明夷应是地域名称,‘箕子之明夷即‘箕子适明夷。《周礼》卷六《占梦》,郑注:‘杜子春读萌为明。甲骨文中萌字与朝字同。”[16]“《逸周书·王会》有良夷,孔晁谓:‘良夷,乐浪之夷也。良读若浪。《尔雅·释诂》:‘浪意萌也。明,莫郎切,乐浪古读为洛郎,二音俱近。良夷也当由萌夷转来。”[17]“朝鲜的最初写法应是萌夷(明夷),后有良夷、朝鲜等不同写法。”[18]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明与‘萌二字古通,甲骨文的‘明字与‘朝字形俱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夷,借为尸。 明夷即朝鲜,其地在辽西。”[19]箕子东迁所到之地,叫做“明夷”,即今辽西朝阳地区。“明夷”一词,在后世因音近互转,而演化为“朝鲜”一词。后世史书中记载箕子东适“朝鲜”,箕子受封于“朝鲜”,都是用后世出现的地名,来描述先前的史实。

箕子去世以后,包含整个西周前期、中期,箕氏集团的国号都保持为“箕”,长期不变;其所在之地域,名曰“明夷”,这个地域名却一直在发生语音和写法上的演变转化,最后演化定型为“朝鲜”一词。到了西周晚期和东周初年,箕氏集团正式将国号由“箕”更名为“朝鲜”,彻底脱去了墨守因袭旧名和迁徙者的痕迹,正式完成了植根新土的地域化、地方化过程。

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箕易为朝鲜,箕侯易为朝鲜侯,大约在西周末,春秋初。”[20]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竟称‘昔箕子之后朝鲜侯,是证箕子的箕侯国后来易名为朝鲜侯国。箕子之后易箕侯为朝鲜侯,标志着已放弃殷之旧封号,而以‘朝鲜的地域称作为国称。”[21]国号的变更,意味着箕氏政权成功融入了当地,实现了名实合一的本土化。

三、箕氏政权再迁之地在辽东

在西周末、东周初,箕氏集团发生变化的不仅仅只是国号,其政治中心的所在地也发生了不大但很显著的变化。西周晚期、东周早期,箕氏集团的统治中心,从辽西的朝阳地区迁徙到了辽东的辽阳地区。从“明夷”到“朝鲜”的一系列地名,原本指称的都是辽西朝阳地区,伴随着箕氏集团政治中心从辽西朝阳迁移到了辽东辽阳,以“朝鲜”为最终定型的系列地名所指称的地区也发生了变化和迁移,“朝鲜”所指称的地域由辽西朝阳地区变成了辽东辽阳地区。因此,西周末、东周初的箕氏集团,统治中心迁徙到了辽东的辽阳地区,国号更改为了“朝鲜”。地域名称追随着统治中心的迁移脚步而迁移,“朝鲜”由辽西迁到了辽东。

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箕氏于殷末迁来东北,其初地在辽西,今大凌河流域。……箕氏朝鲜约在西周末、春秋初将其政治中心由辽西迁至辽东,占有辽河以西、以东广大地区,公元前七世纪时其中心地区在辽河流域。《山海经·海内北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郭璞注:列水,在辽东。此列水应与后来乐浪郡内列水(今大同江)有别。朝鲜侯国在没有被秦开攻取过满潘汗(今鸭绿江)以东前,列水应在辽东。列水就是梁水,古时梁、良二字通用。良,离阳切,梁就是列阳的合音,今太子河。良夷,其初不应指后来的乐浪郡,可能即在梁水流域。今辽阳古名襄平,在梁水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公良儒,《索隐》谓:‘邹诞本作公襄儒。《说文》:‘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襄平也是由良夷变来。良夷,最古称为明夷。王莽改襄平为昌平,盖循古义,《诗》:‘东方明 矣,《说文》作:‘东方昌矣,昌平盖取义于古之明夷字。后人认为箕氏朝鲜在辽东,《宋史》:‘辽阳府即古朝鲜国,如果就这个时期讲,当是合理的。”[22]冯季昌、郑川水《东北历史民族地理》:“《辽史·地理志》云: ‘东京辽阳府,本朝鲜(指箕氏朝鲜)之地, 周武王释箕子之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23]韩镇书《海东绎史续》:“辽水东西之地,并属箕氏旧疆。”箕氏政权的政治中心,虽于西、东周之际从辽西大凌河流域迁至辽东辽河流域,但其对辽西地区的控制并未放弃,当时的辽西仍然在箕氏集团的势力范围之内。

四、箕氏政权三迁之地在半岛

至战国时期,燕国的实力愈益膨胀,向东攻击箕氏政权。燕将秦开率兵夺占了箕氏集团的辽西、辽东全部领土,箕氏政权被迫渡过鸭绿江,迁往今天的朝鲜半岛。《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云:“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后子孫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24]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满潘汗即今鸭绿江,朝鲜侯国原本在今鸭绿江以西。丁镛《朝鲜考》:‘满潘汗以西二千里,古为箕氏所有。”[25]

东迁半岛后,箕氏政权得以延祚,控制着以平壤为中心的半岛北部,直至后世被燕人卫满的卫氏朝鲜所取代。在箕氏集团由辽东迁至半岛的过程中,“朝鲜”一词也随之迁移,首次成为半岛上的国家名称。后世半岛历史历经汉四郡、前后三国、高丽王朝等各个历史时期,最终取代高丽王朝的李朝太祖李成桂向明太祖朱元璋请求恩赐国号,明太祖遂以“朝鲜”赐李成桂作为国号,并沿用至今。

《李朝实录·太祖实录·卷三》: “二年二月庚寅,奏闻使韩尚质来传礼部咨,上向帝阙行谢恩礼。其咨曰:‘本部右侍郎张智等于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初九日,钦奉圣旨『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钦此。』本部今将圣旨事意备云前去。上感悦,赐韩尚质田五十结,下教境内,王若曰:‘予以凉德,荷天休命,肇有邦国,向遣中枢院使赵琳奏闻于帝,报曰:『国更何号,星驰来报』,即令佥书中枢院事韩尚质,请更国号。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韩尚质赍礼部咨文以来,本部右侍郎张智等于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初九日,钦奉圣旨『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兹予不榖,岂敢自庆,实是宗社生灵无疆之福也,诚宜播告中外,与之更始。可自今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於戏!创业垂统,既得更国之称;发政施仁,当布勤民之治。” 作为宗主国的明朝中国将“朝鲜”之号赐予李朝太祖李成桂作为国号,使其在文化心理上皈依于中国。李朝从此被称为朝鲜王朝,因其为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历时五百余年之久,故而“朝鲜”之名在半岛文化中根深蒂固,“朝鲜半岛”之称由此定型。

五、结论

箕子集团“东适”的整个历史进程,概括而言,经历了一迁辽西,再迁辽东,三迁半岛的三个阶段。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箕子适朝鲜地在辽西,朝鲜侯时期活动中心已移到辽东,被燕将秦开攻击后才退到今之平壤。”[26]“箕子东迁在殷末,最早见于记载是成书于殷周之季的《易》。《易·明夷》:‘箕子之明夷。明夷是地域名,即朝鲜。明夷,即萌夷。卜辞‘萌与‘朝字相似,或直认为是‘朝。夷、鲜二字皆可读音为斯。明夷,即朝鲜。箕子集团向东北曾三迁:一迁,迁往辽西之地,仍称箕侯,不称朝鲜,春秋时始易箕为朝鲜,又改箕侯为朝鲜侯。二迁,是从辽西迁往辽东辽阳。三迁,是因被燕所攻,由辽东迁往今朝鲜半岛之地。”[27]

箕氏集团由辽西到辽东,由辽东再到半岛的“东适”过程,经历了由殷末周初到战国时代的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绝不是像某些史家所说的那样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2][7](西汉)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朝鲜)韩致奫.海东绎史[M].首尔:景仁文化社,1982.

[4][5](唐)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1.

[6]金毓黻.东北通史[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

[8][19][21][26][27]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9]黄 斌,黄 瑞.走进东北古国[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10][12]黄 斌,刘厚生.箕氏朝鲜史话[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61.

[11]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13][15][16][17][18][20][22][25]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35.

[14][23]冯季昌,郑川水.东北历史民族地理[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09.

[24](晋)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辽东辽西半岛
九龙坡:一江绕半岛 艺术焕新生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蛇口半岛
心向辽东
蝉诉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兴亡
明人马文升镇抚辽东诗作略论
阐述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实用技术
公元前500年前后意大利半岛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