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角度看网络语言的概念转喻现象

2017-03-03苏东晓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网络语言

苏东晓

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开始从网络中渗透到日常生活用语中。网络新词的不断出现,很多时候可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来解释。而2016年网络新词“洪荒之力”的出现,更是转喻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以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的转喻现象,旨在举例说明在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中,转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了解转喻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更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去创造更多的网络转喻语言。

关键词:概念转喻;洪荒之力;认知语言学;网络语言

我国接入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二十年,根据全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高达7亿人,是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在网民与他人在网络媒介上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对于怎样去定义网络语言,于根元在自己所著的《网络语言概说》中这样定义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于根元:2001)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邝霞、金子:2000)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语言指网民在网络中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中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洪荒之力”,也是网络上使用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自然语言。

一、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

网络语“洪荒之力”的由来:2016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的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赛后,傅接受了记者的参访。在采访中,当傅被问及是否有所保留时,傅用“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此话一出,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傅用这句话来表示自己在泳池中已经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又因她夸张逗趣的肢体语言和可爱的表情,在主流媒體播放出这段采访视频之后,“洪荒之力”这四字短语爆红整个互联网,网民纷纷参与到这个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并且用该词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评论转载了关于“洪荒之力”这一网络用语。一时间,“洪荒之力”四字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并成为了2016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

这一词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引发流行效应,很大程度上与人们认知的这一事物的方法相关。而转喻在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概念转喻

究竟什么是转喻?“转喻”源于拉丁文,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匿名拉丁文献中,转喻是一种词格,在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便人们理解。在传统的修辞学中,转喻几乎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转喻的认知本质。它不单是一种修辞工具,也是一种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的本质与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Lakoff & Johnson,1980)赵艳芳(赵艳芳,2001)认为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转喻一般发生在一个相关的认知域内,是通过某一事物内部比较突出和较清晰的一部分来指称和理解该事物的全部或该事物内部另外的较模糊的部分。Barcelona则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功能域,它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王寅在自己所著的《认知语言学探索》中这样定义转喻:“转喻主要是基于对各种"事件域”体验和认知之上形成的:人们在对事件域中个行为要素和/或事体要素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知识块贮存于大脑之中,知识块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交错牵涉,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其他部位或全身,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转喻现象。”(王寅,2005)笔者认为,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内,用凸出的、明显的、带有标志性的部分去替代整体或者整体的其他部分,它反映了事物本身与修饰词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邻近的。在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中,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洪荒之力”的转喻分析

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中,就是以转喻构建的。“洪荒之力”中的“洪荒”,原指地球形成以后早期状态,因为地壳运动而产生地震,除此之外,造山运动也引发了多次大洪水。可见,源域——“洪荒之力”指的是强大的自然威力,即大自然的内力。而傅园慧所用的“洪荒之力”中的目标域“力”指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洪荒之力”的原有含义“强大之力”都属于“力量”这一单一的认知域,并不涉及跨域,即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所隐藏的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二者属于“力”这一整体,当人们听到“力”这个词时,(即都是指力量、能力)便激活了人们头脑中目标域的概念。在网络上,如果有人用“洪荒之力”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时,那么就是“不遗余力”,“用尽全力”的意思。

网民对于“洪荒之力”的理解与热衷,主要是由对“奥运”这一特定的事件域中的各种行为要素或者对此事物的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众所周知,奥运比赛受到各国的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代表着世界体育竞技的最高水准。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选手都是各国精挑细选的精英,能参赛的运动员都代表着各国的最高水准,这不仅是个人的竞争,也是国与国之前的竞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奥运比赛的赛场上比赛是非常激烈的,运动员必须拼劲全力,才能获得好的成绩。比赛结束后,傅园慧赛后接受参访时的大口喘气,就可以看出运动员体力的大量消耗,在比赛中耗费了很大的精力。而她对自己所进入决赛表示出的惊讶之情,也让观众了解到比赛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傅所说的“洪荒之力”包含了很多行为要素,通过各个部分的各种行为要素连接在一起,相互联系,引发了网民新的认知,至此,网民头脑中的目标域被激活。转喻这一现象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洪荒之力”这个事件域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奥运会、运动员接受采访时的神态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这些特定的事件所形成的认知。而“洪荒之力”这一词,也让紧张激烈的奥运赛场上增添了一份轻松,让观众与运动更关注于体育竞技所带来的乐趣。

四、结语

从以上所分析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转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认知手段。它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人类的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网络流行词语句子,都是人们在脑海中思考推理得到的结果。在网络语言中新词新句的产生中,体现了人们转喻的思维方式。人们用整体代替部分或是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表现这一思维方式。网络语言的构成,也深受转喻的影响。人们用更加直观、更具体的词语去表达那些抽象、晦涩的事物。这也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人们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的网络语言去沟通交流,这符合时代的当代网络语言发展的大方向。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语言的产生依旧会遵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转喻,也依然会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邝霞,金子.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 语文建设, 2008 (8):21.

[3]王寅. 认知语言学探索[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59.

[4]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5-116.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网络语言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