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朝谣谚与北朝政治

2017-03-03孟琳达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政治

孟琳达

摘要:北朝是一个谣谚数量较多的时代,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北朝谣谚与北朝政治的关系进行再讨论,将两者的关系分为“预告”、“反映”和“参与”等三个层面,这不仅是北朝也是各个时代谣谚与政治间关系的普遍规律。北朝谣谚,以谶谣数量为最多,影响也最大,而谶纬神学的影响、宗教氛围的濡染以及统治者对于谶谣内容的偏信,则是促使其大量产生并影响政治走向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北朝;谣谚;政治

北朝是一个谣谚数量较多的时代,而且多数的谣谚内容与北朝政治紧密相联。关于这一现象,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如邵正坤的《民间谣谚与北朝政治》[1]55-59,该文重点关注民间谣谚对北朝的“现实政治和人物政治命运”、“基层统治”以及“人物品评之风”等三个层面;高贤栋有《北朝时政谣谚与民间信仰》[2]113-119,该文以北朝时政谣谚为关注点,论北朝民众参与时政的积极性。这些研究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北朝谣谚的研究上,仍有值得再行拓展的空间。首先,以往的研究对“谣”的关注较多,而对“谚”的内容却鲜有涉及,所以在研究范围上,可以增加与政治相关的“谚”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研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此外,在人物品评类谣谚中可弱化“人”在文学文化层面的作用,而着重探究其在政治维度中的作用;第三,对谣谚与政治间关系的梳理可突破“谣谚反映政治”这一惯有思路,而将两者关系分为“预告”、“反映”和“参与”三个层面,并在三个层面之下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对北朝谣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作出较清晰地论述,祈望得到高明指教。

一、北朝谣谚对政治变动的“预告”

在北朝谣谚中,谶谣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其数量约占北朝谣谚总数的三分之一。虽说多数谣谶的产生及它们是否具有时人所认为的预言效果已无从考证,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多数谶谣确是产生于事发之前,且其预示结果都能与上层政治的重大变动相吻合,因此,可以说北朝谣谚与政治的重要关系之一便是具有“预告”性作用。笔者按谶谣对政治预告内容的不同,将北朝谣谚对政治的“预告”性作用总结为以下三种类型①:

一是关于政治人物命运的。如北齐文襄皇帝高澄在遭兰京之祸前,就有“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燃灯灯灭”[3]37、“软脱帽,床底喘”[3]37两则谶谣出现。前者后半句“水底燃灯”用“拆字法”便可合为“澄”字,“高竿摧折”和“灯灭”谐音双关预示高澄的生命将走向尽头,后者通过描写高澄遇害时的狼狈景象暗示其将遭遇不测。再如,北齐娄太后逝世前,曾流传着两则童谣,一则是“九龙母死不作孝”[3]124。北齐武成帝高湛为娄太后所生,因排行第九,故称“九龙”,娄太后去世后,武成帝拒绝着丧服尽孝,与谶谣内容相合。另一则是“周里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斩冢作媒人,唯得一量紫綖靴”[3]445。此谶谣涉及人物,地点、事件、时间等四要素:首先,因娄太后曾改姓“石”而被称为“石婆”,这是谶谣中的人物;“豹祠嫁石婆”一句中的“豹祠”指曾经治理过邺城的西门豹之祠,这是事件发生的地点即北齐都城邺城;首句“周里跂求伽”是胡语“去矣”的汉语音译,其后的“斩冢作媒人”指娄太后死后与其夫神武皇帝合葬,这几处皆暗示娄太后的死亡,此为事件;最后谶谣中“紫綖靴”的“綖”同“线”字,古代制丝线的早蚕茧在四月初成熟,因此这一句指娄太后的死期在四月初,此为时间。不久娄太后果于大宁二年四月初逝世于邺城北宫,五月间便与神武皇帝合葬于义平陵,与谶谣内容相符。

二是关于政治集团势力间争斗的。如“獾獾头团团,河中狗子破尔苑”[4]152,“獾”指高欢,此处用“谐音法”暗指人物身份,宇文泰小字“黑獭”,“黑獭”别称“焦梨狗子”,故此处“河中狗子”指宇文泰,此童谣预言了在玉璧之战中,高欢将被宇文泰打败。再如,北齐陇东王胡长仁派遣刺客刺杀佞臣和士开,结果反被和士开所害。之前童谣言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5]638此处“狐”为“胡”之谐音,暗指胡长仁,谶谣中对于“你欲除我我除你”的描述即暗指胡长仁杀和士开不成反受其祸的结局。

三是关于国运盛衰以及政权更迭存亡的。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三个朝代,北齐与北周由北魏分裂而来,后北齐被北周所灭,最后北周又被隋取代,关于国运与政权的谶谣皆也紧紧围绕这几个朝代的运势而出现。如北魏末年就有多条谶谣预示北魏国祚将尽。如“铜拨打铁拨,元家世将末”[3]9,北魏自孝文帝汉化后改国姓为“元”,因此这则童谣预言北魏王朝气数将尽。還有“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齿断索”[6]174,因宇文泰小字“黑獭”,“焦梨狗子”指宇文泰,北魏鲜卑族因有“辫发”的风俗而被称为“索头虏”,故“索”指北魏政权,“齿断索”暗指北魏将被宇文泰取代。再如“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3]18。“青雀子”指被立为东魏傀儡皇帝的北魏清河王之子元善见,“鹦鹉子”指身为北魏、东魏权臣以及北齐神武皇帝的高欢,此处皆以谐音暗指人物身份,“飞来邺城里”指元善见在高欢的逼迫下迁都邺城。其后的“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句指元善见的东魏政权未能久存,而被高欢家族取代。后北魏在高欢和宇文泰的把持下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被其各自后人取代建立北齐和北周,与两则谶谣所言相合。关于北齐与北周政权的衰落同样有谶谣流传。如北齐后主当政时期,有谶谣曰“金作扫帚玉作把,净扫殿屋迎西家”[5]638。因北周宇文氏政权位于关中地区,其地理位置处于北齐之西,故“迎西家”即指迎接位于西方的宇文氏政权之意,预示北齐将被北周所灭;还有“千金买果园,中有芙蓉树,破家不分明,莲子随它去”[7]207一则,“莲子”是后主宠妃冯小怜名字的谐音,此谶谣以冯小怜流离失所之态象征北齐被灭亡之结局。北周武帝攻占北齐国都邺城,后主与冯小怜仓皇逃离,正印证了谶谣所言。北齐虽亡,然周武帝英年早逝,北周并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周初时有童谣曰“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5]638,“白杨树头”为杨树之顶端,即“杨尖”,谐音“杨坚”,“金鸡鸣”是“建立政权”、“大赦天下”之意。后来周静帝被迫禅位于杨坚,自此,北周不复存在。

北朝复杂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对于时局变动的敏感与追踪,是谶谣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同样影响着谶谣的产生及其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第一,谶纬神学余波的影响。谶纬神学盛行于两汉时期,是一种以神学观念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用以预言政治成败和人事祸福的迷信学说。有学者指出:“两汉以后,尽管谶纬神学大势已去,但谶谣却以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风行民众之中,成为各阶层人士为达到各自目的而运用的一种工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谶谣仍流行于社会各阶层。”[8]86在这种社会思潮下,北朝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自然而然地成为谶谣大量产生的温床。

第二,宗教氛围的濡染。除却因政治经济原因而进行的几次灭佛行动外,北朝总体上是一个崇佛的时代,与佛教事物相关的政治性预言也数见不鲜。如被视为北魏王权象征的永宁寺在遭遇火灾后,就被附会为“永宁见灾,魏不宁矣,飞入东海,勃海应矣”[6]219的意义,意为北魏国祚将尽,将有发端于渤海地方的政权取而代之,结果北魏也的确被曾被封为“渤海王”的高欢所把持。史书也有佛教人员对政治事件进行预言的记载:如《北史》载“时又有沙门灵远者……及齐神武至信都,灵远与渤海李嵩来谒,神武待灵远以殊礼,问其天文人事。对曰:“齐当兴,东海出天子。今王居渤海,是齐地。”[6]2928,此段记载意为有个名为灵远的沙门预言高欢将兴大齐国祚;此外,《北齐书·窦泰传》也有记载:“天平三年,神武西讨,令泰至潼关人。四年,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初,泰将发邺,邺有惠化尼谣云‘窦行台,去不回”[3]193,这也是佛教人员预言政治事件的实例。虽然,明确出自佛教神职人员之口、且被录为谣谚的谶谣只见此一例,但是从政治预言与佛教事物相伴而生的现象中,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与谶谣的产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可以推知,北朝时政谶谣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佛教神职人员之口,或者至少是在佛教的影响下产生,只是因为遗漏或缺乏谣谚所具备的属性等原因而难以被人记录和流传。

第三,统治者自身对谶谣的偏信及对方道术士的宠信同样是谶谣大量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史料记载都表明北朝统治者的迷信心理。如北魏时期有谶谣曰“灭虏者吴也”[9]2339,后来一个叫“吴盖”的人造反后,拓跋焘“恶其名,累遣军击之”[9]2339;同样,曾有术士预言“亡高者黑衣”[3]136,因“高”是北齐国姓,又因沙门着黑衣,故高氏政权统治者自神武皇帝以来都不愿见到沙门,文宣帝高洋更是因此而忌惮黑色,他听信周围人所说“漆”为最黑,便处死自己排行第“七”的兄弟。在这种迷信心理的作用下,统治者们对方道术士自然也十分宠信。《北齐书》则直接记载了高氏政权对于异能人士的招揽政策:“《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莫善于蓍龟。……齐氏作霸以来,招引英俊,但有艺能,无不毕策,今并录之以备方伎云。”[3]673方道术士被重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谶谣的出现与流传。如时人魏宁、阳子术曾为北齐武城帝高湛推算年寿,阳子术引用当时流传的“卢十六,稚十四,犍子拍头三十二”[3]679,推测高湛的寿命大约三十二岁。还有术士陆法和曾于自家墙壁上题谶诗两则,“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迭代坐”[6]2945,“一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6]2945。预言北齐几代君主的当政期限等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统治者对于异能术士预言活动的深信,为时政谶谣的出现和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思想、政策环境。北三朝以北齐统治者对术士使用的记载最多,其谶谣数量也为三个朝代之首,这一现象也恰好印证了异能术士对于谶谣的产生和存在的助长作用。

二、北朝谣谚对政治风貌的“反映”

有别于预示政治走向的谶谣,北朝谣谚中还有对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发表的意见、看法的时政评论。无论庙堂政治还是地方行政,其为政情况都能在谣谚的褒贬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一是谣谚对良吏惠政的称颂。无论生在太平盛世还是战乱年代,民众总是需要忠良贤德的官吏。北朝谣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官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有称赞官员行政能力的。如北魏官员崔楷性格严厉刚直,不畏强权,在当时便有“莫廌獬,付崔楷”的评价 [6]1164。“廌獬”指人的凶残跋扈之貌,此言以对地方恶势力的警告语气,来称赞崔楷不畏豪强;再有,北齐大理寺官员苏珍之、宋世轨两人才干超群,前者擅长审定疑难,后者擅长分析事物本质,大理寺中人称赞两人道“决定嫌疑苏珍之,視表见里宋世轨。”[3]639

有称赞官员正直品行的。如北周时期,始州刺史屈突尚因事入狱,官员于仲文并不因为他是朝廷重臣宇文护的党羽而包庇其罪,而是依法处置,蜀中的百姓作“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6]852来称赞他不阿附权贵的政治品格。还有官员裴侠任济北太守时,品性廉洁,生活简朴,河北郡民众歌曰“廉洁奉公,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10]619以称颂其清廉之品格。

还有称赞官员惠民政绩的。地方民众对官员政绩歌颂的谣谚,在北朝也时有出现,如 “崔府君,能治政,易鞭鞭,民无争”[3]642,此言北齐官员崔伯谦,在任济北太守期间,推行仁政,在鞭刑时为减轻受刑者的痛苦,将刑鞭改为熟皮质地,地方民风竟因之大为改善,百姓作此歌谣以称赞之。民生问题是政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北朝谣谚对于那些能够改善民生、对经济建设有贡献的官员同样给予称颂,如太守吕显在钜鹿任职期间,将荒地收集起来,让人民发展生产,人民感于他的恩惠,也作歌谣赞颂他:“时惟府君,克清克明,缉我荒土,人胥乐生,愿寿无疆,以享長龄”[6]1155。

二是谣谚对政晦吏昏的怨刺。北朝谣谚中有许多内容反映北朝上层统治阶级各种丑恶行径和混乱为政的现象。

有讽刺政务废弛与混乱的。如北魏时有谣谚曰“实痴实昏 终得保存”[11]776。其言官员李诉、邓宗庆勤于政务,却被诛戮,而不务正业,无所事事,装聋作哑的王嶷却得以远祸全身,短短八个字包含对混乱时局的感概。再如“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无次”[5]710。北周皇帝宇文赟嗜酒无度、荒废朝政,大臣长孙览作此歌表达自己的忧虑,却因触怒龙颜招致杀身之祸,可见政治的颓败混乱。

有揭露为政者品行卑劣的。如北魏胡太后赏赐布绢,让人任意取拿,结果陈留公李崇、章武王王融因为拿取过多而受伤,时人作“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11]339之语讽刺其贪婪无德。再如“冯祖及赵,秽我凤池”[3]508,“凤池”指中书省,北齐官员赵彦深、冯子琮,祖珽以职务之便将才干不足的儿子安置在中书省,时人以这两句话来讽刺三官员以权谋私的举动。

还有哀叹政治环境险恶的。北魏咸阳王谋反不成,事发后逃往洛水,后被捕刺死。宫人作歌谣曰“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崖长,行人那得渡?”[6]692,此歌批判意味不浓,却更多地流露出对咸阳王遭难的同情与惋惜,表达了生逢乱世之人对于生存处境的忧虑之感。身为帝王,同样有对生命安全的忧虑,北周周宣帝就自叹道“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5]639,而周宣帝本人果然即位三年便驾崩。从达官显贵到最高统治者都为生命处境而担忧,由此可见当时政治斗争的黑暗及政治环境的险恶。

三、北朝谣谚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北朝谣谚在政治领域中的功用是由其在当时的影响体现出来的,谣谚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产生有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当上层统治阶级成为谣谚的受众群体时,谣谚便对决策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经过分析,北朝谣谚有以下三种政治功用。

一是议政功能。民间歌谣自古以来就发挥着反映民情、考订政治得失的重要作用。如《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牗户而知天下”[12]1123。《古谣谚·序》云“昔者观民风者,既陈诗,亦陈谣谚。”[13]2北魏高祖也曾说“虑独见之不明,欲广访于得失,乃命四使,观察风谣”[11]1431,为了实现信息“自上而下”的传达,北朝统治者实行采诗制度,广泛收集发源于人民群众间的的风俗歌谣,以便了解民情,及时实现政策调整。如北魏时期,官员公孙轨借职务之便搜刮人民,百姓作“驴无强弱,辅脊自壮”[6]975来讥讽他,后来此歌谣传到了朝廷,公孙轨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北齐时期,民间流传着对官员厍狄士文、司马京兆韦焜、清河县令赵达以及长史四个人的评价“刺史罗刹政,司马蛇腹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3]199,当政者知悉此事后便罢免了那些苛政伤民的官员。同样在北齐时期,清河郡的要道被一家成姓人家占领,致使盗匪聚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百姓作歌谣曰“宁度东吴会稽,不历成公曲堤”[3]639表达心中不满,官员宋世良听到此谣谚后,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安定了社会秩序。其后人民又作谣“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屛迹”[3]639,赞美宋世良所做的杰出贡献。由此可见,这些歌谣直白浅近,直刺要害,能对政治面貌进行较好的矫正,起到“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13]2的作用。

二是引谚劝政。高尔基说,“最伟大的智慧是在语言的朴素中,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14]68事理谣谚作为民众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能对普通民众的行为方式起到引导与规范,还经常被政治人物口头引用,起到劝政与论事的功用。《北史》载,魏主遣大臣邢峦平定中山王在钟离的叛乱,邢峦提出反对意见,先是对钟离天险的地势和胜负之数进行分析,后又引用谚语‘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6]1583,向当政者婉转表达其所托非人。魏主接纳了邢峦的意见,而中山王也果如邢峦所料战败而归。类似的事例还有李彪在上表的文章中引谚“一日不书,百事荒芜”[6]1462来论证史官制度的重要性,得到北海王、尚书令的赞许;高允引谚“其易如毫,其损如刀”[11]1087劝说皇帝戒酒;高谦之上疏力陈北魏朝政军事积弊,引谚“迷而知返,得道未远”[11]1710规劝当政者涤荡弊政的紧要性;北齐斛律光引谚“奴见大家心死”[3]162劝皇帝从容面对叛乱等,皆取得了理想效果。

三是权谋应用。古代政治生活中常有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操控人心向背从而达成政治目的的事例,谶谣则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就北朝谶谣的使用来看,其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统治者对谶谣的迷信心理来打击消灭政敌,二是鼓动政治人物谋取利益。前者如北齐河间王高孝琬与大将斛律光之死。之前魏世有谶谣曰“河南种谷河北生,白杨树头金鸡鸣”[3]146,朝臣祖珽向当政者进谗言,将谣言曲解为“河南河北、河间也,金鸡鸣,孝琬将建金鸡而大赦”[3]146,使当政者怀疑高孝琬意图谋逆而将其杀害。而之后北齐名将斛律光之死则更能体现谶谣的威力。北周将军韦孝宽忌惮斛律光的英勇而欲除之,先后编造“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3]225及“高山不摧自崩,懈树不扶自竖”[3]225两条谣言并使间谍在邺城四处传播。当时北齐朝臣祖珽恰与斛律光有矛盾,听到这两条谣言后另作第三条谣言曰“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3]225。这三条谣言皆暗含斛律光将继承大统之意:按古代的度量单位,“百升”即一“斛”也,所以第一则谶谣中的“百升”暗指斛律光,“明月”又为斛律光之字,“飞上天”、“照长安”皆言斛律光将成为人主;第二条谣言中“高山”代之高氏政权,“崩”即灭亡之意,“槲树”的“槲”与斛律光之“斛”是谐音关系,故可解为斛律光即将有荣升之事,同样暗示斛律光将对北齐政权不利;在第三条谣谚中,祖珽因为目盲,故“盲眼老公”指祖珽自己,“饶舌老母”指后主高纬的奶娘陆令萱,两人皆在北齐后期得到高纬的器重,“背上下大斧”、“不得语”等描述皆指两人将遭遇不测,其言外之意更在于通过两个宠臣的不幸暗示其主高纬的危险处境。后来,这三条跨国合作的谣言果然令后主感到惶恐,不顾斛律光的赫赫战功和其对北齐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而将其杀害。。

北朝谣谚权谋应用的另一表现是鼓动政治人物谋取利益。北魏年间,柳楷说服萧宝夤举事时引用“鸾生十子九子毈,一子不毈关中乱”[6]1056的歌谣,并解释“乱”即“治”之意,鼓吹萧宝夤是皇室贵胄,起兵是顺应天意之举,萧宝夤接纳其意见起兵,但不久兵败,后被赐死。北魏拓跋硅时期,中山太守仇儒编造出“燕冬倾,赵当续。欲知其名,淮水不足”[11]652的谣言,推举谶谣中的主人公“赵准”为主,赵准武断地听信了谣言,结果被长孙肥生擒,仇儒也被斩。经过事后的分析,局外人必定对时人偏信谶谣的自戕行为感到可笑和可悲,但是在谶谣盛行、迷信心理浓厚的时代,谶谣往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继而或是制造悲剧,或是书写传奇。

综上所述,北朝谣谚与北朝政治之间关系密切,不仅能预告政治变动,反映当时的政治面貌,而且,还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参与政治、影响政治的走向。可以说,谣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有声有色地参与了一段北朝政治的传奇。

注释:

①在邵正坤的《民间谣谚与北朝政治》中涉及相关论述,本文在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梳理,力求使分类更加简明条理。

参考文献:

[1]邵正坤.民间谣谚与北朝政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5-59.

[2]高贤栋.北朝时政谣谚与民间信仰[J].民俗研究,2004(1):113-119.

[3](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唐)刘知几,(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唐)魏征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唐)丘悅撰.三国典略辑校[M].杜德桥,赵超辑校.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8]谢贵安.中国谶谣文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9](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1](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清)刘毓崧.古谣谚序[M].杜文澜.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

[14](苏)克拉耶夫斯基,连树声译.苏联口头文学概论[M].上海:东方书店,1954.

猜你喜欢

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大胆讲政治 善于讲政治
把牢政治“方向盘”
政治机关必须突出政治建设
纽约两名历史老师因“不讲政治”被开除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法律
影像政治与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