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的语言魅力

2017-03-02孟友亮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斯特朗中尼平分

孟友亮

凡是和周恩来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为他的博学多智、能言善辩所折服。尤其是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他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手段,以精辟、诙谐而又富有战斗力的语言,在谈笑间使问题得以解决,令人佩服

在场的美国记者故意拿着中尼两国分别出版的地图,指出两国边境在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不一致,并借此提问:“关于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问题,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作出了决定?您刚才的话,是否意味着由中尼两国来平分这座山峰?尼泊尔是否同意?”周恩来立即回答:“无所谓平分。当然,我们还要进行友好的协商。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

边界问题很敏感,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是挑衅又是圈套,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都会掉进陷阱。周总理识破其险恶用心,改“平分”为“联结”,表明了我国解决同邻国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睦邻友好政策,所言无懈可击,美国记者灰心丧气。周恩来那泱泱大国总理的机敏思维和友好风度给尼泊尔留下了深刻印象。

避实就虚,妙用数字

有一次,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说:“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

周恩来反驳道:“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曾经是如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1/3,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海外驻军150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它的人口,而是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周恩来列举确凿的数据,有力地反驳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也用铁的事实支撑自己的论点,坚定有力。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从不对外扩张的严正立场。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著名美国女记者和作家,她曾在抗日战争期间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抗战事迹。1965年11月1日在上海为她举行的80岁生日宴会上,周恩来的祝辞十分诙谐:“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40‘公岁诞辰。”在座的听到“40公岁”这个新词,都有点奇怪。

周恩来解释说:“在中国,‘公字是紧跟它的量词的两倍,40公斤等于80市斤。因此,40公岁,就等于80岁。”听完他的解释,大家开怀大笑,斯特朗听了更是笑得开心。周恩来又接着说:“40公岁,这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斯特朗女士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她的精神还很年轻。我们祝贺斯特朗女士继续为人民写出大量的文章,祝贺她永远年轻!”至此,周恩来把宴会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语双关,意在言外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大批“白专道路”,社会一度在“红”与“专”的问题上出现了极大的混乱。

针对于此,1961年6月19日,在一次文艺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形象具体地说:“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而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5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让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阐明了他对当时一些人政治认识上所存误区的明确态度,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博得了大家的掌声。

尼克松率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问道:“为什么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四座皆惊。

周恩来马上洞悉到这名美国官员的恶意用心,不慌不忙微笑着说:“这并不奇怪。那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攀登上高峰,因为我们喜欢走上坡路嘛,而可惜我们的美国朋友在下山!看来你们喜欢走下坡路哟。”

周恩来的巧妙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作柔中带刚、绵里藏针,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猜你喜欢

斯特朗中尼平分
中尼边境守护营
中尼边境守护营之金光大道
中尼边境守护营
中尼边境守护营
平分比萨
买猫粮的老妇人
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