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关于道德的垂钓

2017-03-02郑雪芬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钓鱼启示道德

郑雪芬

【摘 要】《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与自律的故事。立足三个贯穿于文章始末的要素作为研读的切入点,深入剖析教材,能挖掘故事背后的隐喻与深层含义,为解构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钓鱼 道德 启示

安德烈耶夫曾说过: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在这个充满金钱、权力和各种利益诱惑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与自己的战争,因为阻碍自己前进,使自己走向堕落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战争,它发生在一对父子身上。

一位十一岁的男孩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钓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鲈鱼。对于垂钓者而言,它的魅力和价值不言而喻:它是至高的荣誉,是豐厚的酬劳,更是难得的自我满足和精神享受!对于这条接近于奇迹的鲈鱼,男孩的心显然被它“捕获”了。他不理会它是否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的(此时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一再苦苦哀求父亲:既然无人发现,那么有什么理由不留下它。

在确定钓上来的时间并不合法后,父亲也犹豫了,他的“眼睛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条大鲈鱼的诱惑也几乎令他无法抗拒。然而他马上意识到,虽然无人发现,可一旦接受这个诱惑,自己的良心就将成为法律和道德审判的对象,而且还会捆绑上年幼儿子的未来。于是他以不容争辩的声音要求儿子把这如同毒药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就如大哲人丁尼金所说的:唯有自律,才能把自己引导向最光明的王国!父亲战胜了自己的贪婪,他不仅拯救了自己,而且拯救了年幼的儿子,给予他人生道路上实践道德的力量和勇气,使他成为自律王国里尊贵的国王。

《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涉及了几个隐喻。

一、“钓”的含义

故事中,父亲与儿子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去附近的小岛上钓鱼。他们准备了鱼饵与钓钩,静静地等待鱼儿的上钩。一条大鲈鱼咬上了儿子的鱼钩,它拼命挣扎,甩动鱼尾,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但是它敌不过强大的鱼竿,被钓上了岸,成为儿子的猎物。但是此刻,富有戏剧意味的是,另一场垂钓拉开了序幕。因为捕捞的时间还没有到,非法钓上大鲈鱼的父子立刻成为“贪婪”的猎物。儿子被“捕获”了,面对这又大又漂亮的诱饵,他敌不过心中的贪念,宁可成为一名非法捕捞者。而父亲,他如这大鲈鱼一般拼命挣扎着,与钓竿、与心中的贪念展开了搏斗。终于,他战胜了自我,重新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回到了广阔的“水域”。这里的“钓”与“被钓”,犹如一扇道德的双向门,演绎出了一堂精彩的人性实验课,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月光”的意象

可以说,“月光”这个意象始终伴随着整个故事。作者使用了“银光闪闪”“银色的月光”“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如水”等词汇,从月光初升的湖面、月光下的大鲈鱼、静悄悄的月夜以及回忆里的如水月光这四个角度展现了画面。关于月光的一系列环境描写,就如人物与情节的助推器,一步步地抵达文本的核心:一开始月光是灵动的、活泼的、和谐的,在湖面闪烁着夺目的光芒,烘托出了儿子和父亲快乐的情绪。而接下来,当钓上了那条诱惑人的鲈鱼后,纯洁的月光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周围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月光似乎也成了共犯,照见了儿子内心的慌乱。最后,儿子在父亲的坚持下放回了大鲈鱼,“月光如水”的比喻,象征着内心洗净了污浊的泥淖后,重新恢复了恬淡平静。

可以说,故事里的月光是有生命的,它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参与了这场关于道德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争论。

三、“大鲈鱼”的罪与罚

故事中的大鲈鱼如同一个超大的馅饼,被儿子从湖里钓了上来。但是由于上岸的时间是错误的,它成了罪与罚的象征。本是一尾世间的奇珍,却因为两个小时的早到,沦为非法所得,又被放逐回湖里,是幸,还是不幸?或许,我们很难评论作为一条鱼的生命价值究竟是什么,但是,如果说“钓”和“放”是一场人世间短暂的旅行,至少这尾鱼的命运被改变了。

读《钓鱼的启示》,得“启示”外的启示:看鲈鱼的挣扎,看父与子的争论,看道德的“钓”与“放”,也看你我内心的抉择!

(浙江省温岭市横湖小学 317500)

猜你喜欢

钓鱼启示道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