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高原

2017-03-02陈跃康

大众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喀斯特高原

陈跃康

群山聚集,大地隆起。云岚弥漫以绕岭,溪河湍急而远方。遥望于东,旭日喷薄天际;回首于西,落霞披散叠嶂。千百万年,风吹雨淋,挺胸不屈,雄踞一方,是谓高原也!

高原乃山兮,耸千峰万岭;高原乃石兮,布石漠如骨;高原乃土兮,惜泥土为金。

何谓水高原?高原乃林兮,看生机盎然;高原乃树兮,标亭亭玉立;高原乃草兮,漫牛羊若云。

何为水高原?答曰:水高原乃贵州高原之美称也!

贵州高原,堪称喀斯特高原。17.6万平方公里之地域,喀斯特分布竟有十万平方公里之广。

放眼而望,峰林、峰丛遍野,列千军万马,井然如阵;举步而移,峡谷、天桥满布,伏千沟万壑,险象环生。地无三里之平,偏僻与陡峭为伍;天无三日之晴,神密和幽雾同行。此乃喀斯特生态之异象也。

喀斯特地质学之谓,乃可溶性碳酸盐岩之地貌景观,常见石灰岩、白云岩之类是也。

喀斯特具溶蚀之特性,国人谓之岩溶。但凡含可溶性二氧化碳之水,便可溶化其质,溶消其形,溶渗其隙、溶扩其孔、溶穿其洞,由地表而地底,几成地下岩溶负空间之体系。

天空之汽,积聚为云,凝结成雨,交风而降;或细雨纷飞,或大雨滂沱。

遇碎屑之岩,沿地表之沟壑蜿蜒泻淌,众溪聚流成河,于是滔滔。或入乌江、赤水,沿长江而归东海;或顺盘江、都柳江,汇珠江而纳南海。

遇喀斯特之岩,则渗透于地,钻溶蚀孔隙之缝,汇聚地下无数之暗河与溶洞,储水、保水于喀斯特高原之腹,恰似硕大无比之吸水“硬海绵”也。

喀斯特高原之体,含水岩层雪藏多层,水网密布。浅藏之水,或如皮下之血管,涌之为泉,润绿予草木;深潜之水,或如深部之动脉;循成地热,孕育予生命。凉水煮酒兮,酿出闻名遐迩之酒高原;热水泡茶兮,种成碧绿芬芳之茶高原。

山水一体,人文一脉。山水一体兮为高原之骨骼,屹立万千年之春秋;

人文一脉兮为高原之精髓,繁衍多民族之文化。

磅礴之乌蒙山,苍凉滇黔之胸;远存可乐遗址之辉煌夜郎,近有石门坎苗文化繁盛乡村;龙腾虎挪曾回旋,红色火種映杜鹃;

蜿蜒之武陵源,困扼湘黔之喉;遥闻玉屏箫笛之悦耳巴拿,更拜梵净山弥勒佛高筑道场;甘溪恶战叹英勇,困牛山崖唱悲壮!

雄关漫道之大娄,盘桓于川黔要塞;舍人、盛览、道真汉三贤初开鸿蒙;郑珍、莫友之、黎庶昌清三儒沙滩扬声名;尤有红楼决策,历史转折,四渡赤水潇洒得意之笔;逶迤葱嵘之苗岭,分水于黔中腹地;苗族、布依、侗家原生态风情浓郁;龙场、桐埜斋、青岩镇竞风流筑城留底蕴;今看绿色规划,知行合一,爽爽贵阳荣称避暑之都!

高原水兮,恩泽天下之万物;水高原兮,充满世间之灵性。溯本而追源,喀斯特岩层仍远古海水之碳酸钙化学沉淀与生物碎屑之结晶也,经由元古代、古生代及至中生代海相之沉积旋廻,历经十亿年地质岁月之演化、演变,任由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意巧夺,固化成岩成形。

于是乎,奠定贵州喀斯特高原今日之物质基础也。天经而地纬,大陆漂移;海进且海退,沧海桑田。水自山出兮,山成于岩;岩成于水兮,水储于山。故叹曰:山高水流长,青山永不老!水乃喀斯特高原之本、水乃喀斯特高原之魂!

至此,水高原神形俱备矣!

水高原已然屹立于祖国之大西南,水高原亦将美誉于神州之海内外。

如此,是谓水高原之赋也!

......(编辑/起点)

猜你喜欢

喀斯特高原
千峰林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Jokes Today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喀斯特
穿越喀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