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文脉与当代创作关联性设计方法研究★

2017-03-02冮明鸣

山西建筑 2017年2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文脉历史

汪 江 刘 原 冮明鸣

(1.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2.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规划·建筑·

中国历史文脉与当代创作关联性设计方法研究★

汪 江1刘 原1冮明鸣2

(1.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2.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通过分析解读中国传统历史文脉和既有建筑,探讨了历史文脉与当代创作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了当代创作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方式与表达方式,对以后当代建筑的创作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历史文脉,当代创作,关联性

0 引言

历史文脉是属于历史范畴的语汇,包含着一切与历史有关的文化、技法、形象、思想等相关内容,它可以延伸至很多领域,如音乐、绘画、雕塑、城市、建筑等,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将中国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创作相关联,从而创作出具有传统的特色的“中国建筑”[1]。建筑创作应从我国传统文脉中寻找设计着眼点,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带有明显的“现代意识”,通过提取、改造、移植、拼贴等创作手段来实现新的创作过程,使中国历史文脉与当代建筑创作有机结合。

探讨历史文脉与当代创作的关联性实际上是在探讨其内部关系与外部联系,内部关系即为古今建筑的传承方式,外部联系即当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表达方式,笔者通过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对当代大量建成作品的分析,寻找其暗含的逻辑关系,从传承方式和表达方式两个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较为详尽的阐释,为建筑创作提供更广泛的灵感来源和更具象的方法导则。

1 当代创作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方式

1.1 建筑创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建筑创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指的是用一种新的建筑语汇将传统文化与当今建筑类型进行有机结合,塑造全新的建筑形象,将设计之初源于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设计灵感充分发扬,使现代建筑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或暗含某种传统历史文化特征。如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南海博物馆设计中[2](见表1),设计灵感来源于其所在地西樵山特有的历史文化。西樵山采石文化历史悠久,是华南地区唯一大型古石器制作场,史学界称为“西樵山文化”。博物馆设计以古老的西樵山采石文化为设计之源,从当地的采石遗址中汲取灵感,通过形体之间多维的咬合、叠砌、重构来展现西樵山的历史场景。而在龙泉青瓷博物馆设计中[3],同样以龙泉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地域文化作为设计之源,将瓷器圆润、流畅、动态的形体经过抽象、提炼、整合,以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形象来表达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1.2 建筑创作中建筑风格的传承

建筑创作中建筑风格的传承是指当代建筑设计的风格模仿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强烈特色的某一类建筑的风格,如徽派建筑、道教建筑、佛教建筑、藏式建筑、羌式建筑、傣式建筑等,该传承方式类似于欧洲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的设计传承方式,形式相近但又非单纯的模仿,更非所谓的“假古董”仿古建筑,设计应结合当代建筑的功能流线和传统建筑的形象气韵并展现出其新时代的新艺术精神。如绩溪博物馆设计[4](如表1所示)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传承方式,项目位于徽州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安徽省绩溪县,素有“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一说,具有现代韵味的新徽派建筑是这个项目最好的选择,建筑设定在一片连续且高低起伏的屋面之下,与绩溪周边山形水系相契合,是绩溪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环境风格的充分演绎和展现。设计者通过对天井、庭院和街巷这些徽派传统的共享与交通空间在尺度、位置的用心考量,并将其巧妙地应用到创作中去,既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又是对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新诠释。粉墙黛瓦、层次变化,建筑不经意流露出徽州建筑的新风尚。

表1 文化、风格、类型传承方式

1.3 建筑创作中特定类型的传承

建筑创作中特定类型传承是指当今建筑对传统经典的特定建筑进行新的诠释,特定建筑指的是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一颗印,这样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类型,当代创作用新的肌理、新的用途、新的体量、新的色彩、新的意境去赋予这些传统类型建筑新的风貌,这种传承方式是向经典致敬,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将古代特定建筑的形式空间与当代建筑的功能流线进行完美融合。在龙岩博物馆的设计中[6](见表1),采用福建土楼这一具有特色和象征意义的建筑类型为客家文化代言。选择土楼作为设计出发点是因为土楼固有的环形空间构成模式符合博物馆展厅的展示流线设计对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要求。而万科土楼计划[7]则是对传统土楼空间的新设想,将土楼作为解决当下低收入群体保障住房的有效举措。土楼是客家特有的建筑类型,是集合居住、储藏、祭祀、公共空间为一体的集合式建筑空间,其均匀的居住空间布置不但可以摆脱板式住宅空间的单调无趣,而且有助于保持低收入群体空间中的邻里感和归属感。和静园当代艺术中心则是对北京四合院这一特定建筑类型的推衍[8],它的使用功能是一座存放并展览当代美术作品的私人美术馆,同时也是馆长的私人住宅,设计将传统四合院空间与现代美术馆空间合二为一,1层为私人住宅,2层为美术馆,两者分别独立设置出入口,互不干扰,四合院的要素——巽门、影壁、垂花门、抄手游廊在居住空间中都有所体现,同时又不同于传统老北京的四合院,结合主人使用习惯进行了适宜性调整。

1.4 建筑创作中空间意境的传承

建筑创作中空间意境的传承是指建筑设计通过路径的设置来引导体验者去感悟传统空间。通过起、承、转、合的空间处理去构建多元的空间层次,通过轴线的设置让空间具有指向性,通过院落的设置让空间魅力层层叠加,这一系列体验正是设计者要表达的设计思想所在,与设计的主题相呼应。这种传承并不需要采用某种具体的建筑风格或者建筑类型,而是通过真实的心灵体验去赋予空间传统的韵味。如在中国书院博物馆设计中[9],虽然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并无古代书院的影子,但在平面布局中选取书院学堂中“斋”这个学习空间作为设计形态构成元素,围绕“斋”空间去组织室内陈列布展流线,以体现古代书院曲径回环的空间特征。这种指向性空间的设置使参观者通过对空间逐级深层体验去感受古代书院带来的文化气息。而在秦二世王陵遗址公园设计中[10](见图1),同样设置一条体验路径去营造文化遗址建筑的空间特征,与书院博物馆发散指向性空间体验不同,秦二世王陵遗址公园设计通过建筑体量与空间层次的变化去营造具有纪念意义的单向指向性空间,通过空间不断地转换去讲诉对历史的追忆。首先,庄严静穆的气氛自北侧界面开始进行铺垫,一条笔直延展的水系直达一号馆入口,主体建筑与池中倒影交相辉映,中轴对称的造型凸显了建筑特有的纪念性。这种路径设置使整个场地静谧、庄重、沉寂,让体验者的心境突然从喧闹的世俗中沉静下来,这里是整个意境营造的起点。然后,通过一号馆,隐藏于土中的二、三号馆便映入眼前,部分露出地面的建筑以极具张力的形体凸显秦文化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气势,消隐的建筑体量则暗指大秦盛世已不复存在,历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最后,通过二号馆经过台阶到达三号馆的屋顶。三号馆屋顶是作为休憩场所的共享空间。立足而望使体验者的空间视野豁然开朗,这种先抑后扬、层层递进的空间变化使体验者自然地感悟到一个强大国家盛极而衰的历史余温。

建筑创作中传统思想的传承是指古代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建筑创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天圆地方、择中立宫、中轴对称等[11]。这些思想给予当代建筑以精神传承,强调建筑的秩序感和统一性,传统思想的传承是赋予建筑一种灵魂,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心灵的释放、道德的承接、仪式的赋予。传统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明清北京故宫,故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组群,更是体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髓的宝贵财富。它的严格与精美是由一系列的秩序、对称、围合的空间营造出来的,既体现了中国“家”的文化与帝王的九五之尊,又深深蕴含了儒家的经典思想。在当代创作中传统思想的传承同样有所体现,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设计中[12](见图2),设计采取了一系列具有传统思想的建筑空间来表达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的“秩序”,同时理念中对周礼的暗含与宝鸡作为周文化发源地的地域性格相契合。而在南京南站主站房的设计中,方正、庄重、严谨的建筑造型与中轴对称的特性,使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内在精神相契合。

1.6 建筑创作中传统元素的传承

建筑创作中传统元素的传承是指在当代建筑创作中设计的构思来源于中国传统元素,如中国书法、汉代竹筒、文房四宝、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乐器、国画以及传统古建筑中特有的建筑元素,此类传承是从中国传统元素中寻求灵感,如书法般遒劲厚重、国画般形神兼备、古乐般行云流水、篆刻般刚劲有力,将传统元素抽象、变异、重构,作为题点嵌入设计,使建筑具有中国传统韵味。如在国泰艺术中心设计中[13](见图3),建筑造型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特有的结构构件——斗拱,建构方式采用《汉书》中所描述的“题凑”的工法,“题凑”指的是木料平铺、叠垒的布置方式,一般不用榫卯,该建筑通过红色母题木料的相互穿插、悬挑、搭砌这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来表达建筑的内涵。

2 当代创作对历史文脉的表达方式

2.1 建筑创作中传统符号的表达

建筑创作中传统符号的表达是在当代建筑表皮中带有某种传统建筑的符号,这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传统符号的原真再现,也可是传统符号的抽象变异,不论是符号的原真再现还是抽象变异,都应建立在新材料、新技术、新风尚、新体系的基础上,摆脱与之背离的传统法则的羁绊。这种表达方式是对历史文脉最直接的表达。在南浔行政中心设计中[14](见图4),通过对传统建筑特征语言的凝炼来表达“当代中国”的建筑特色,如建筑表皮设计中,提取了传统木构的某些特征来表达建筑的特点,同时在建筑顶部以汉字字形笔画的重构代替传统的花格纹案。在联想研发基地设计中[15],为了更好地将建筑与景观交汇融合,在开敞的清水混凝土走廊的尽端设置月形门洞(见图5),将景观自然地引入到建筑中去,月形门洞这个符号是传统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园林框景元素,在园林设计中常通过大片白色石墙来反衬月形门洞的虚空与所渗透景致的美丽。但此处的月形门洞设计并非传统园林景观元素的原真再现,而是进行了一定的抽象变异,同时用大片清水混凝土实墙来衬托月形门洞的虚空,并营造出具有层次性的景深效果,成为室内外空间的联系通廊。

2.2 建筑创作中传统技艺的表达

建筑创作中传统技艺的表达是在创作中根据设计需要采用中国传统技艺,这种表达方式是对历史文脉最有效的表达。传统技艺表达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工艺对建筑进行的本土性营造,这种营造是有机的,与环境高度融合。如在胡杨的宾馆设计中[15],外墙运用“干打垒”和当地传统的“手推墙”构法(见图6),其建筑表皮色彩与胡杨树树身颜色趋近,与周围环境较为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仿佛从土地中生长出来一样。另一种是用传统营建方式与当代新技术相结合,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构建完美、和谐的空间形态,如在秀吧设计中[16](见图7),酒吧的建筑屋顶以《营造法式》的工法为基础,在主吧和葡萄酒吧采用了歇山式屋顶,在雪茄室、伏特加吧、行政酒廊采用了悬山式屋顶,在舞台、厨房采用了勾连搭式屋顶,三种屋顶高低错落,相得益彰。但由于现代建筑的防火要求,建筑采用钢结构来替代传统木结构作为支撑体系,节点之间咬合方式也根据现代工艺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在钢结构体系搭建完成之后,表面再采用木材进行围合,表现木构建筑的质感。

2.3 建筑创作中色彩肌理的表达

建筑创作中色彩肌理的表达是建筑的色彩与肌理的选择应具有传统韵味,这种表达方式是对历史文脉最内涵的表达,颜色、肌理的选择应独具匠心,独树一帜。既可以选择我国传统的黑、白、灰、黄、红等色彩,也可以用一些传统建筑中不常见的颜色进行深度表达,如咖啡、灰蓝等色,既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材料,如青砖、红砖、瓦片,也可用一些现代材料,如大理石、清水混凝土、花岗岩等来替代,恰当的色彩与肌理的搭配将赋予现代建筑独有的韵味。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17],大量使用玻璃、型钢来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见图8),深灰色的屋面及白墙巧妙的搭配,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表达了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延续。材料选取同样独具匠心,如屋面材料的选取,苏州传统建筑屋面材料都选用小青瓦,易碎易漏,耐久性较差,其坚固性、工艺性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现代博物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相协调,设计中采用深灰色的花岗石替代传统的小青瓦(见图9),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含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这种具有呼吸特性的材料赋予建筑更生动的表达。

3 结语

历史文脉与当代创作的关联不是简单照搬和模仿,其暗含深层次含义,本文对当代建筑中所呈现的文脉特点进行有序的梳理,寻找两者间内在联系,从历史文脉传承和历史文脉表达两个方面来阐释两者的关联性。当然,当代建筑创作中历史文脉传承和历史文脉表达方式并非是唯一的,其具有多元性,当代建筑可以同时具有多种文脉传承和表达关系,只有理清这一点,设计时才能高屋建瓴,对传承方式和表达方式综合运用、适度把握并加以创新,使建筑创作作品既有传承传统的历史意义又富有时代创新精神。

[1] 李 钢.传统文脉与设计思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 郑启皓.樵山石——南海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4(2):42-43.

[3] 程泰宁,吴妮娜.语言与境界——龙泉青瓷博物馆建筑创作思考[J].建筑学报,2013(3):26-27.

[4] 李兴钢,张音玄,张 哲,等.留树作庭随遇而安 折顶拟山会心不远——记绩溪博物馆[J].建筑学报,2014(3):46-47.

[5] 康 凯.在援建中寻求“原筑”——起山、搭寨、造田: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的建设之路[J].建筑学报,2011(5):36-37.

[6] 黄乐颖.地方文化博物馆的地域性表达——龙岩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3(2):56-57.

[7] 李振宇,李 垣.本土材料的当代表述[J].时代建筑,2014(3):16-17.

[8] 张英超,王世群,傅 兴.和静园当代艺术中心[J].城市·环境·设计,2011(9):19-20.

[9] 魏春雨,齐 靖.“活”的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J].时代建筑,2013(9):71-72.

[10] 李 竞,宋照青,赵晶鑫.第三种态度下的实践——西安秦二世王陵博物馆与纪念公园设计[J].时代建筑,2011(5):27-28.

[11] 刘国民.传统思想与现代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2] 张 华,孙晴雯,朱 阳.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设计[J].建筑学报,2013(2):25-26.

[13] 张小雷.从“草船借箭”到“黄肠题凑” 国泰艺术中心[J].建筑创作,2007(3):34-35.

[14] 程泰宁,薄宏涛.换一种思路——南浔行政中心建筑群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12(2):47-48.

[15] 谢 强.有限的材料 无限的“联想”——联想研发基地[J].世界建筑,2004(4):72-73.

[16] 刘 谞.胡杨的宾馆[J].建筑学报,2011(3):21-22.

[17] 崔 愷.创新与未来——中国当代新建筑[M].北京: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8] 徐 宁.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Method of associ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ntemporary creative design★

Wang Jiang1Liu Yuan1Gang Mingming2

(1.CollegeofArchitectureandArtDesign,Liaon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Anshan114051,China; 2.CollegeofForestry,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866,China)

Through analysi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ontext,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buildings, seeking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ntemporary creation, express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in contemporary cre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nheritance and expression wa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o history contex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historical context, contemporary creativity, association

1009-6825(2017)02-0001-04

2016-11-07★:2015年辽宁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项目编号:qnjj-2015-09)

汪 江(1980- ),男,硕士,讲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TU-80

A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文脉历史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