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红包背后:移动支付的未来看上去一片光明

2017-03-02

中国科技财富 2017年2期
关键词:支付宝账户二维码

文/本刊记者 李 苹

春节红包背后:移动支付的未来看上去一片光明

文/本刊记者 李 苹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自家门口购买瓜果蔬菜支付时,掏出手机“一扫”直接就付款,省去了找零钱,方便啊!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早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同事开玩笑说,外出可以不带钱包了,但不能不带手机。正所谓“一机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

各类电子红包呈井喷式增长

今年春节,金鸡百纳。红包——这一节日传统习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线上产品化。在有300多人的微信群内,一个分成100份的红包,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内被“抢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今年1月份发布的2016年支付宝全民账单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比例为71%。

鉴于此,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随着移动支付渗透率的不断提升,2017年互联网金融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春节,已是国内互联网企业探索“电子红包”的第四年。据微信红包团队公布的数据,2017年除夕微信共收发微信红包142亿个,较去年同期增长75.7%,创下新高;最高峰时段在24时到来,收发高峰每秒达到76万个。

根据QQ公布的数据:参与QQ“LBS+AR天降红包”和“刷一刷红包”的总参与用户数为3.42亿个,同样创下新高。其中90后占比达到68%,用户共领到37.77亿个现金红包和卡券礼包。

这一数据也超过了去年3.08亿个的用户参与数,再创历史新高。1月27日除夕当天,参与“刷一刷红包”的用户数达到2.72亿个,刷出现金红包和卡券礼包17.27亿个。

而在此前三年,各类电子红包在国内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外媒称中国企业将成为移动支付“弄潮儿”

据媒体报道称,春节期间中国人的热门活动——抢红包再次引发外媒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发表文章称,在今年中国春节期间,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发送的红包数量将创下惊人的纪录。甚至有预测称,今年中国人在春节期间收发的红包数量有望超过1000亿个。

BBC表示,从过去装着现金的实体红包到如今通过智能手机发送的数字红包,这样的变化折射出了时代的变革。如今,给人付钱已经变得和收发邮件、短信一样方便,只需要通过社交平台上的支付功能即可完成,创造了这些平台的中国企业们,也成为了推动亚洲地区移动支付爆炸式增长的“弄潮儿”。

彭博社报道称,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赠送装有现金的红包是一个传统习俗,但这一习俗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红包开始通过智能手机收发。这一现象凸显了中国从事移动支付的企业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相互之间争夺着市场主导权,还渴望走向海外。

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发文称,根据iResearch提供的研究数据进行推算,截至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体量将有望达到6.3万亿美元,且未来几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有望保持年均33%的复合增长率。而相比之下,美国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的体量大约为1540亿美元,只有中国的6.5%。

“如果美国企业渴望打造成功的移动支付产品,中国蓬勃发展的移动支付生态体系可以为他们提供借鉴。”文章称。

不仅如此,今年春节中国人的红包“新玩法”也成了外媒关注的对象。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日前就发文称,过去三年里,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中国科技公司不断尝试着吸引消费者收发数字红包,并借助此举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国的节日传统。但是今年,线上的虚拟红包显然已不再是争夺的焦点,新的战线将在线下支付领域铺开,即与电商网站相对,在实体店购物时使用移动端支付。此外,或许是从大热的《宠物小精灵Go》游戏中获得了启发,两家也都开始引入AR技术,支付宝的“扫福字集五福”,以及藏红包、找红包游戏等,都是今年中国人春节的新玩法。

Research and Markets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交易总额未来三年将以142%的年增长率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3776.5万亿人民币(约合2011.17万亿美元)。

“支付大战”升级,银行力推二维码支付

春节也是传统的消费高峰期。近日,不少消费者发现购物用二维码支付时,除了支付宝、微信的“扫一扫”功能,还可通过银行手机端直接扫码付款。

面对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兴起,如今“慢半拍”的银行也不甘落后,在“手机钱包”上发力,未来二维码支付的出现将变得更为频繁。而业内人士提醒,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二维码支付潜在被植入病毒、信息泄露、资金被盗等风险;特别是消费高峰期间,更要强化防范意识,加强账户保密功能,建议消费者取消小额支付免输密码功能,尽量绑定有消费上限的银行卡。

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由此也引发银行加速步入二维码支付市场。

“相比于第三方支付,银行系二维码支付更省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邱勋与媒体记者分析,消费者使用银行系二维码支付时直接消费的是银行卡上的资金,无需通过第三方通道,无任何手续费,而且个人间交易资金实时即可到账;如果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一旦虚拟账户上有沉淀资金,在提取账户余额时则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另外,相对而言,银行系二维码支付基于银行账户,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也更有保障。据工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银行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工银二维码支付,不仅具备当前市场主流扫码产品的全部功能,还创新采用了全球领先的令牌技术。“通过对卡号的变异处理,可有效保护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另外,目前不少银行的二维码支付功能还支持“一码多付”,即不管是微信、支付宝还是手机银行端,均可使用同一个二维码即可扫码付款。

面对来自支付服务提供商的新挑战,预计银行将通过引入差异化服务和产品,诸如联合发卡或支持大额支付,来提高竞争力。

随着市场快速增长,2015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总额估计为21.96万亿。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已经占领了90%的市场。

2016年,随着手机供应商和传统企业加大对支付市场的投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谨防移动支付风险,“手机钱包”要上锁

移动支付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消费安全事件也屡屡发生,引起了人们对自身资金和信息安全的担忧与恐慌。

据中国银联近日发布的《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64%的被调查者曾使用手机号码同时注册多个账户,包括金融类账户、社交类账户和消费类账户等,其中遭遇过电信诈骗并发生损失的比例过半,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用手机同时注册金融类账户及其他账户,如发生信息泄露,不法分子还经常用恶意二维码伪装成活动福利,在公共场所引导用户扫描,而这些二维码背后很可能就是手机木马,接管金融支付账户盗取资金。

专家提醒消费者,要强化防范意识,加强账户保密功能,切勿将支付验证码信息泄露他人;对于扫陌生二维码要保持警惕,支付时看清消费信息,“消费者可取消小额支付免输密码功能,并且在选择移动支付时,尽量绑定Ⅱ、Ⅲ类账户银行卡,此类卡种有消费上限。”

对于移动支付来说,新技术在不断投入应用,比如刷脸支付。早在2015年,蚂蚁金服官方微博就曾发出消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汉诺威CeBIT展开幕式上,向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副总理马凯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

“过去移动支付主要还是账号、密码这种方式,最多就是往你手机上发一个验证码,让你再次输入。但是手机如果丢失的话,就可能会带来较大财产损失。现在已经有了刷脸的技术。刷脸这项技术远比我们想象中严谨,还是很靠谱的,能够规避很多风险。还有指纹识别技术,可以组合起来应用。未来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肯定是将安全和便捷结合起来。如果技术上弄得特别复杂,老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即使再安全也失去意义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说。

此外,银联支付安全专家还提醒,遭遇欺诈后,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第一时间致电银行客服并报警。

中国银联支付安全专家王宇这样总结道,“一是金融支付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支付产品及场景更加丰富,支付更加简单、安全、方便;二是用户因此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快速提,移动支付已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三是服务体验不断优化,持卡人支付安全更有保障,自担风险获显著改善。”

猜你喜欢

支付宝账户二维码
二维码
小康二维码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转账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Windows10账户的删除、禁用与启用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11岁少女被支付宝聘用:养出优秀的孩子,离不开这3点
零花钱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