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柜族,躲进小楼成一统

2017-03-02

中国科技财富 2017年2期
关键词:少华集装箱建筑

文/本刊记者 李 伟

柜族,躲进小楼成一统

文/本刊记者 李 伟

在固定资产价格飞涨的今天,尤其对于居住在北上广深的人们,动辄上千万的大house早就飞出了梦想。但是,前卫的设计师告诉我们,想要在郊外盖一间屋子作为度假使用,除了以往的钢筋混泥土与砖砌方式之外,还能有更多选择。有人会问:“有没有一种房子,搭建时绿色环保又省时省力,居住时充满创意又安全舒适?”模块化集装箱房屋给予了“贪心”的人们一个肯定答案。

还记得盗墓笔记里面那个姓“天真”、名“无邪”的男主角吗?他那个炫酷的家,就是用五个集装箱建成的3层小楼,红黄蓝白色四色,左拼右搭,瞬间变身成五脏俱全、颇具“工业风”的豪宅。

11月22日,如家酒店集团发布了名为“如家小镇”的新品牌。“小镇”将由集装箱、帐篷、房车以及小木屋等“非主流”的酒店客房组成。“‘用集装箱造酒店’,不仅能让经营酒店的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非常环保的自循环空间。”集装箱设计师朱少华说。

DIY自家屋——从里到外你说了算

没亲眼见过“集装箱建筑”的人,八成会觉得憋闷和各种不自在。

但位于河北怀来的官厅公共艺术小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集装箱住宅的偏见:一个个或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集装箱就像彩色积木一样,在设计师手下根据地势等物理空间和自然环境特点被打造成形态、结构各异的“移动别墅”。

“集装箱钢材料最适合与原木材料搭配使用,一冷一暖、一硬一软,彼此中和又相互突出,能够很好体现设计者的用心。”朱少华说,比如,很多集装箱住宅的室内装饰喜欢用浅黄色地毯,奶黄色软包内壁再配以原木装饰,十足“家”的味道。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建筑的顶棚上还站立着一个集装箱材料做成“小鸟”,“其实是利用改装后的零星废材、通过不同角度拼贴成的,就像玩折纸。”朱少华说。

有着十多年室内设计经验的朱少华目前兴趣的主攻方向便是“集装箱设计”。在他眼中,“集装箱房屋设计”能够让人“脑洞大开,就像是玩魔方,每一次旋转或拆解都有可能引发新的创意”。

与传统商品房外观只能由开发商设计不同,集装箱住宅的外观可以轻松实现个性化定制,“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涂装,不喜欢的时候还可以重新画。”站在北五环外的腾讯众创空间外的空地上,朱少华以放置在空地上的几个已成型的集装箱项目为例向中国科技财富记者讲解道。

目前,集装箱建筑改造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改造,就是纯集装箱建筑;另一种就是使用片材及构件改装现有的建筑物,“你看,众创空间大门口那个被刷成红色的大门,专门保留了原始集装箱大门的样子,再加上材料本身自带的‘瓦楞’结构特征,有意识要创造出一种‘工业厂房’的粗狂感。”朱少华透露,自己家的车库大门也专门做成了集装箱大门的样子,“把集装箱和其他建筑材料放在一起使用,视觉效果上能形成一种‘冲突性’美感。”

吸阳光喝雨露——环保风成时尚

传统建造方式,由地基到成型,须在工地上一砖一瓦地堆砌而成,“成本很高,每平米大概在900元左右。”朱少华说。不仅如此,传统建筑垃圾还对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污染与破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李学义告诉记者,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碳排放的罪魁祸首是工矿企业,其实传统建筑业才是碳排放的最大祸根,几乎占到总量的50%,比例远远高于工业和运输业。

“欧洲和日本的建筑业就很关注碳约束和资源循环利用。”朱少华说,在那些地区,“集装箱建筑”这类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循环低碳建筑,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占到了全部住宅建筑的40%左右,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出于“环保”的考虑,集装箱建筑一般会安装太阳能电池覆盖的绿色屋顶和外墙,以及渗透性地面和雨水收集系统,“这样整个建筑的煤电都可以通过太阳能来提供能量,在多风的地区还可以相应地安装风力发电系统;在雨水充足的地区,洗刷用的水都可以由雨水收集系统提供。”朱少华说。

至于人们最关心的一般地区普通生活用水和废弃物排放问题,设计师们考虑的是,如果将建筑设计成“落地生根的家”,那么“将柜体打孔,向普通平房一样从户外引入管道,直接与市政地下水和化粪池打通。如果想做成随时都能搬走的家,就会安装与户外移动厕所一样的污水处理分解收集系统,最终统一打包回收再利用。”

自成一统——风靡全球的新“蜗居”

北京方鑫基业机械设备公司负责人冯春桥在从事集装箱别墅生产制造之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一次去新西兰出国考察的机会让他看到了国外在“集装箱建筑”领域的有益尝试。“在国外,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对房屋这类不动产不像国内看得这么重,很多人的房屋都是木制结构,但一旦拆除安装起来就很麻烦,”冯春桥向记者介绍,“相比较而言,集装箱是一个整体建筑,方便整体移动和吊装,不会破坏里面的环境,放到哪里都是‘家’。”

不仅如此,集装箱房屋将集装箱元素引进到装配式建筑体系之中,保留了集装箱原有的体形概念,在工厂中即可完成单体模块的流水作业,进行大批生产。在施工现场只需进行组装与拼接,把房屋建造时间缩短了60%以上。“这种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模式代替传统手工堆砌方式的做法,把人力成本节约了70%以上。”冯春桥说。

2007年,在纽约成立的SGBlocks公司率先看到了“集装箱建筑”领域的商机。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保罗·加尔文表示,他们希望能让主流社会接受这种形式的住宅。2008年,冯春桥将业务主攻方向转向集装箱建筑时,国内相关领域才刚刚起步,官厅公共艺术小镇的集装箱建筑群便出自他之手。业内人士认为,类似企业的出现顺应了两大趋势:一是预制构件建筑越来越获得认可,二是世界经济越来越强调绿色环保。

目前,将集装箱重新拼装组合成炫酷建筑的“新玩法”正在全球悄然风靡。比如,在不允许打桩的魔都外滩码头,传媒出身的70后设计师花善岱与团队小伙伴们用150个集装箱打造出了“无敌江景房”,落地窗、屋顶花园、多功能展厅应有尽有,花岱善的目标是要将这一“集装箱项目”打造成与码头对面飞碟状的梅赛德斯演艺中心和红色中国馆匹敌的文化地标性建筑。

猜你喜欢

少华集装箱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毕业了
虚实之间——集装箱衍生出的空间折叠
一种新型集装箱起重吊具设计
婚前与婚后
二则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一种新型自卸式污泥集装箱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