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度青年影像艺术家

2017-03-01

数码摄影 2017年1期
关键词:个展画廊艺术家

青年势力

青年影像艺术家的称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伪命题。曾几何时,手持相机的年轻人以摄影师自居,当下,影像的生产方式和范围再次被拓宽。影像、摄影作为艺术已经毋庸置疑,我们从2016年若干闪光的年轻人中进行筛选,并最终选择了1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介绍,他们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或者说,他们在竭力通过摄影的方式去做艺术。青年的势力正在显现。

网络中的影像神话

图 | 林志鹏

林志鹏又名“编号223”,他偏爱于影像视觉的传播,透过影像作为生活记录,并以网络社交媒体的传延途径,逐渐打开知名度而成名于国际间,这个曾创造博客百万点击量的“网络影像神话”如今正悄然走进线下的实体空间。

对于“编号223”而言,2016年可谓收获颇多,由法国Editions Bessard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Hidden Track》及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除非我们虚构了爱》两本图书让公众对其作品及文字充满了赞叹,随后他又在北京德萨画廊、比利时STIEGLITZ19画廊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分别以《NO.223》、《Hidden Track》命名。编号223的摄影手法捕捉了中国青少年在保守压抑的社会下,欲情狂纵的生活日常记录,作品的创作拍摄从不刻意布置、不以常规的形式,巧妙地呈现出时而朋克又带点平庸的对比风味,富有强烈的诗意感,镜头里的人物总是姿态各异地跳跃着,重力是什么他们才不知道,无拘无束的色彩浸染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摄影手工书再获奖

图 | 孙彦初

摄影师孙彦初多年来一直执迷于手工书的创作。在2016年他凭借手工书《虚构集》一举摘得“谷仓摄影样书马丁·帕尔评审奖”,这本十分特别的影像作品也在2016年由“假杂志”出版社正式出版。

摄影师孙彦初在2016年动作频发,年初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个展“暗房里的自大者”使他受到了很多收藏家的关注,随后他又担任大型互动综艺影像栏目“拍照吧,少年”第三季导师,这也使他在公众中更具影响力。他于2016年6月北京星空间举办个展,并于8月在厦门三影堂举办手工书工作坊,忙碌的一年使他收获了超高的人气及关注度。孙彦初的影像结合了他个人生活经验与他对摄影、绘画、图像编辑等多方面的理解,一方面他依旧自主拍摄那些苍劲孤独的画面,另一方面他也竭力寻找历史中的废弃影像,通过涂抹、编辑使它们在当下全新呈现,这一对影像的解构使其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手绘影像色彩

图 | 史国威

曾就讀于德国多特蒙德高等摄影学院的史国威是国内青年影像艺术家中十分成熟的一位,虽然当下摄影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但他仍以自己认同的手工上色方式来完成他的巨幅彩色作品。

史国威的作品宁静而充满力量。他的作品多以手工上色方式完成,2016年他的最新个展《过四姑娘山》在北京798艺术区魔金石空间开幕,这次展览展出了他近两年创作的摄影作品,随后他的同名画册也由“蝴蝶效应”机构出版,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所举办的《自然:主观的景态》群展中也有其作品。他通过柯达C-print洗印技术,先将黑白影像洗印在相纸上,作为一件作品的“底色”,最终用手绘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在百余年来的黑白摄影历史中,重现了大众的“美”感。摄影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公认为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顺从这个理念的发展,今天摄影技术似乎已经到达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史国威本人用自己的作品挑战了这一观点——“肉眼对色彩的感知远超过镜头。彩色照片所获得的色彩也远没有自然丰富,并且显得苍白无力。相反通过大脑对拍摄场景的回忆,用认为合适的颜色调和出当时的情景,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和准确。”

影像的再创造

图 | 邬树楠

摄影艺术家邬树楠一直围绕着影像及其载体进行思考。他于2016年春在北京CIPA画廊举办的个展“呼吸”呈现了他近两年围绕花卉题材所进行的创作。他善于通过现代的影像方式来还原古典美学的气质,并使看似简单的影像主题再次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氛围。

邬树楠在2016年完成了自己近年来首个大型个展“呼吸”后,又进行了动态影像的创作,并在上海ARK画廊和C14画廊举办个人展览,展览中展出了他在镜子上进行的影像试验,同名个人作品画册《呼吸》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随后他先后参加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济南摄影双年展,并在济南摄影双年展中获最佳展览奖。邬树楠的影像作品善于在不同材料中寻找与影像结合的可能,他并不猎奇式地寻找新拍摄题材,而执迷于观察与日常经验所产生的联动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在材料上尽情发挥,使之在再创造中展现出个人的美学经验。

营造影像的另一个世界

图 | 侯帅

“90后”影像艺术家侯帅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他结合传统银盐的方式、以“诱导骗局”的视觉方法为观者提供了影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平行于现实,是一个图像拟真的视觉空间。

2016年,硕士在读的侯帅为自己近年的创作准备了一场展览,名为《第二世界》,这场展览作为蜂巢画廊的“生成”项目(该项目主要鼓励青年艺术家创作)吸引了很多摄影、艺术行业的目光。据展览策展人介绍,在接触摄影的前几年,侯帅进行了搭建诗化超现实图景的实验,并沉迷于研究银盐冲洗技术,制造具有暗角和银盐颗粒等“传统摄影特征”的成品,令其在摄影的语言范畴内合法化;而在近期,他更加关注摄影图像本身对个人经验主导下的历史与政治叙事的设问。那些似曾相识的符号在他的作品中被放置在某个奇异的空间,以如同怀旧电影般黑白色调的虚构剧情呈现一个来自旁观者眼中的超现实世界。这些作品的画面模仿纪实摄影的模式,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力证真实:《炮弹》中下落的火箭、 《废墟》中吊在半空的雕像、这些动态的对象在画面空间里出现得颇为巧合,仿佛确实在此时此地被捕捉到“决定性的瞬间”。

直面现实的视觉冲击

图 | 王轶庶

摄影师王轶庶一直以直接抓拍的方式进行摄影创作,在他看来,通过相机快门的释放将现实进行切片式的抓取,是他心中摄影的样子。他的拍摄量很大,在2016年,他终于将封存在硬盘中的大量影像整理并进行展出。

产量极高并很有声誉的摄影师王轶庶多年间一直没有集中进行个人作品的展览,而在2016年,他将自己的作品集结成册,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画册《可能》,其同名个人展览也在北京、上海两地画廊进行巡回展览。王轶庶并没有去追寻所谓的“当代艺术中的摄影”潮流,而是坚定地做着自己认可的摄影。他的照片弥漫着一种谨慎的暧昧气息,既来自于现实,又游离于现实;既单独成立,又整体积聚。其照片的色彩感,并不夸张矫饰,是拍摄对象的形态体现,也是不易察觉而恰如其分的表征。

敏感而温情的新力量

图 | 梁玥

梁玥是国内青年一代女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以敏感而细微的观察方式去看待她所处的时代、空间、现实,她的作品多以视频录像和摄影呈现。2016年她在北京香格纳画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一位女性艺术家的温情力量。

作为一线画廊——香格纳画廊在艺术行业中十分具有影响力,而被它选中的艺术家更是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影像艺术家梁玥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北京香格纳空间举办的个展“间歇性”中,梁玥以视频录像作为展示主体,舒缓而富有力量,同时展出的还有她的平面摄影作品《月夜与白昼》、《昙花写真》等。在这些作品中,始终透露着一个强有力的“刺点” 最终所流露出来的温暖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包裹刺痛的能量。

跨媒介的爆发

图 | 范西

艺术家范西曾执着于雕塑创作,这使得她对媒材语言的转换有着深刻的体会,2016年底的个展再次撼动了摄影的形式,这样一位非摄影领域的青年艺术家却悄然改变着摄影的方式。

国内著名当代艺术画廊“杨画廊”2016年收官展览《还原的像》范西個展开幕当日场面极其火爆,这位跨媒介材料的艺术家在这次展览中呈现了近五年间的影像作品,这也是她首个大型展览,同名画册《还原的像》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展览中呈现的是艺术家贯穿始终对人与物的关注,以及对图像与对象关系表达的转变——在人的意识里、在媒介中,图像是如何被想象与显现的。“读图时代”的呼啸而来,使我们已经不再单一地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或从图像中寻找多重现实,而是面对、判断和处理被多重现实入侵的海量的图像。作为摄影,已经化身为随身的手机、轻巧的微单等数码设备,对身边事物的随手记录与传播已然成为一种社会上的普遍行为,人们乐于拍摄和被拍摄,对唯美的热衷成为个人自恋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大背景中,范西与摄影的相互选择,是关乎于自我的认知与觉知。

调查式影像计划

图 | 杜子

摄影家杜子在2016年始终围绕着他的最新作品《填海》而工作,这组始于2014年,主体结构于2016年完成,并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中完成了这组作品的首次展出。在全民影像生产的时代,他仍以严谨认真的方式,以影像介入社会,试图完成自己对时代的承担。

摄影家杜子始终以社会学的调查方式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他上一部作品《瘢痕》是关于环境问题,并着眼于从露天矿、采石场、煤矸石山、沙漠固沙等人类对地貌的改变来思考人与地球、环境、社会的关系。在他2016年最新完成的作品《填海》中,他将视角更为聚焦,并针对围海造田这一现象展开了计划性拍摄。海堤和沙袋石块线绵延的长度超过了长城,大片的湿地、滩涂、红树林变成了开发区、港口、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度假村、人工海滩、海景住宅的填海计划。他以卫星地图为辅助工具,并通过拼接的方式完成了数十亿像素的巨大影像,在巨大的影像中营造现实的疯狂与荒诞。

跨越时空的合影

图 | 刘思麟

在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被90后摄影艺术家刘思麟摘得。相比其他的提名者,刘思麟算得上一名新人,她的艺术履历虽不丰富,但她却有着十分执着的态度和对摄影艺术的充分认识。

从个人社交网络活动到国际政治事件,表演性内在于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刘思麟的作品是对这么一种时代症状的反思和再现。她的创作揭示了影像作为一种“真实媒介”的内在悖论,并通过场景搭建、排演、角色交换等表演性活动,撬动真实与虚构、日常与仪式、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艺术家把自己的形象当做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

猜你喜欢

个展画廊艺术家
杨海固个展:浮现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向京个展
王心耀个展
丁乙个展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