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事

2017-03-01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家政母婴

“天价月嫂”值不值

据媒体报道,原本希望花高价享受高端产后母婴照护的新手妈妈,花6.7万元入住成都某月子会所,却发现会所方提供的月嫂连消毒锅、热奶器都不会用,甚至“把奶嘴上反了”。

面对孩子呛奶的症状,护理人员称“没事”,后被医院证实孩子患了肺炎。

近年来,标榜“专业”的金牌月嫂和月子中心广受追捧,价格也直线攀升,但给婴儿喂错药、护理不当导致婴儿感染等事故屡见不鲜。为什么花了“天价”却难收获与之匹配的服务体验?

从业能力有限,这就是行业现状

方秀新(山东省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教授)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医院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缺编,社区及家庭护士更是短缺,产后母婴家庭照护(月嫂)这一职业应运而生。“月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保姆”,是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护理产妇与新生儿专业技能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

有学者研究,月嫂陪护对母婴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而其作用的发挥,与规范化管理息息相关。

我们曾对供职于济南、北京、上海等 6 城市的 26 所月嫂服务机构的 279 名月嫂进行调查,发现其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近三分之一。

此外,月嫂上岗资质并不完备,等级评定无统一标准及权威机构认证。19% 的月嫂缺少上岗资格证或培训服务机构所发证件无正规权威部门签章;另外星级评定绝大多数由本机构根据从业年限及客户反映认定,标准不一。

月嫂培训管理欠规范,故相当比例月嫂初上岗时无经验可言。接受培训1周的被调查者占38 % 、接受培训2周的占38.7% ,也就是说高达76.7% 的月嫂培训时间在两周之内。

在培训内容上,未学习产妇营养膳食、产妇心理学及相关知识者分别约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而这些内容在母婴家庭照护过程中较为重要。

服务机构对月嫂的质量监控与绩效评价也较为薄弱。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月嫂所从属的机构工作质量监控组织不健全;对月嫂工作的评价以电话随访为主,其次为客户问卷,定期深入家庭现场检查的仅17.9%,机构未进行监控评价的占20%,显示这些机构对月嫂工作质量监控存在较大缺失。

要想提升母婴照护行业的服务水平,加强能力培训和服务监督评估是当务之急。

新国标缺刚性,约束难

林霞(母婴护理服务行业从业者)

除了天价月子酒店的月嫂装反奶嘴,媒体曝光有关月嫂给婴儿喂错药、护理不当导致婴儿感染等事故也屡见不鲜。

2016年2月2日,国家标准委发布《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两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意在对月嫂市场进行规范。标准将母婴生活护理服务分为一到五星级和金牌级共6级。

坦率来讲,国标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真正实施起来很难。

以金牌月嫂为例,要求取得高级家政服务员、高级育婴师、中级营养配餐员资格证书或同等级的相关资格证书,具备48个月以上的母婴生活护理服务工作经历,至少累计48个月客户满意无投诉;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需具备72个月以上的母婴生活护理服务工作经历,累计72个月客户满意无投诉。这样的标准,目前鲜有月嫂能达到。

事实上,我国的职业技能分类上并没有专门的“月嫂”职业工种。目前与之相关的职业工种有家政服务员和育婴师两种,但每年参加这两项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很少。主要原因是报考门槛太高,这对外来打工者为主要群体的从业者来说,从文化基础上就很难过关。但《标准》中亦认可“同等级的相关资格证书”,这使培训机构五花八门的月嫂职业资格证书满天飞。

从好的方面来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给混乱的月嫂市场安置了一个指南针,但是指南针代替不了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更不能代替职责部门的行政监管,而后两个方面,正是规范母婴照护市场必须的前提。

市场是最好的調节力量

韩璐(两孩妈,高档月子会所消费者)

我已两次选择在高档月子会所“坐月子”。初为人母,我对婴儿护理常识十分匮乏,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生育两孩,我已超过35岁,因此对如何坐月子更加重视。在月子会所,有专业人员来替我打理所有事情,比如教宝宝学会吃奶、应付黄疸、湿疹的常见小儿问题,而我可以按照专业建议,尽快恢复身体机能和体型。我感觉这两次月子会所经历对我和孩子都有积极影响。

近几年,一个月数万元的月子会所越来越多,数十万元的月子会所也不少见,与此同时,月薪近2万元的“天价月嫂”炙手可热,提前半年都预约不到。这里面有几重因素在推高价格,一是的确有市场需求基础,二是相关企业机构通过商业化宣传炒作,塑造了月嫂、月子会所的专业形象,进一步激发了公众的从众心理。

一方面是概念的炒作和价格的推升,一方面是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月子护理行业确实存在一些乱象,导致舆论或呼吁政府加强监管,或探讨高价月嫂、天价会所是否“物有所值”。事实上,比起政府介入,我认为市场是最好的调节力量。月嫂(或其他产后母婴照护机构)的价码高,月嫂或月子机构就会增多,供过于求,势必展开服务与价格竞争,假以时日,行业必定趋于规范。

“全面两孩”时代,母婴护理行业大有可为,随着行业价格在市场调节下向价值回归,相信越来越多的机构会在用人机制上下功夫。因月嫂学历、经历、知识参差不齐,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为从业人员安排充足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时间,并深入家庭跟班实践。机构还应定时回访产妇对月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月嫂知识技能缺陷的共同点,作为再培训内容。

回归理性,泡沫才会破

徐娜(旅加拿大华人)

在欧美,类似“月嫂”的专司产后母婴照护的家政服务职业并不发达。但可供借鉴的是,助产士可以自妇女妊娠、孕检、分娩至产褥期给予必要的支持、照顾和建议。

比如同样是产前服务,家庭医生每次只会花上五到十分钟见孕妇,而助产士每次的服务时间都有一个小时。服务内容包括产前观察和辅导、分娩支持、产后哺乳支持和情绪跟进等,服务时间从妇女怀孕六周起可以一直延续到产后六周。

此外,在中国的所谓“月子”里,医院或社区对新晋妈妈提供比较全面的关心,除了帮助解决比如宝宝会不会吃奶,体重、疫苗等问题,他们更多关心新手妈妈的心理状态。比如,社区护士会和妈妈聊天,你最近有没有觉得容易哭啊?有没有觉得烦躁?和家人相处和睦否?在她们看来,新妈妈会不会有产后忧郁和她们身体是否恢复一样重要。

还有,社区中心会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比如讲座,或者带宝宝做健身操,我家附近的图书馆还有专人负责给小宝宝(0~6个月)和大宝宝(6~18个月)讲故事,这些活动都可以较好地帮助新手妈妈平复初为人母、手足无措的焦虑感。

当然,从孕妇到产妇,新妈妈不仅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生下宝宝后,面对新生命的角色转换带来的体力与精力的巨大不适应。但无论如何,养育孩子是父母职责,是世界上唯一不能辞职,必须好好干的终身职业,那么我们不妨多些理性,自学些护理常识,这样才不会对标榜“专业”的月嫂过分依赖。

当对“天价月嫂”失去了盲目追捧,行业便会理性回归。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家政母婴
坚守与创新
2019年国家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中介型家政O2O企业价值链优化策略
东方幸福 国际母婴月子会所 高端顾客的专享服务平台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