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井喷

2017-03-01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跑友井喷马拉松赛

一年之内, 133个城市,328场比赛,280万跑友。平均每周6场,几乎1天1场。

在中國,马拉松赛事一年比一年红火,进入2016年更是犹如烈火烹油般。

从2015年开始,国内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之势。由2011年的22场、2012年的33场、2013年的39场、2014年的51场、2015年的134场到2016年的328场,赛事数量年均增长率约30%。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跑步已成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新信仰”。路跑和参加马拉松比赛,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加上一些社交媒体和可穿戴设备的推广,跑步正变得更加时尚,且颇有“传染性”。

蓬勃发展的城市马拉松运动,对应的是一个奔跑的中国。在简政放权之后,城市举办马拉松赛已经不再需要国家层面的批准,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目光投向了这项万众瞩目的赛事。在不少地方,马拉松赛事承担了推广城市的功能。

但在一场又一场城市马拉松比赛过后,公众似乎逐渐习惯了打扫一地鸡毛。比如,“你在江西南昌市大汗淋漓地跑了一场马拉松,最后拿到的却是吉林市长签名的获奖证书……”又如,跑友把肥皂当蛋黄派吃,或者补给站位置尴尬,渴到只能捡起别的选手扔下的矿泉水瓶子……更令人担心的是,因赛事筹备、管理、运营、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硬伤,受伤猝死、替跑舞弊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为马拉松运动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

每一次乱象过后,都会搅动一轮舆论质疑风浪。“泡沫浮夸”“虚火过旺”“官商利益冲动”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一篇集纳了上述“吐槽”的文章在2016年的秋天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式马拉松骗局:商业驱动下的蒙骗与狂欢”。

但,社会的进步不能止步于“吐槽”,发展中的问题要用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从参与者角度观察,公众的跑步素养有待提高。一方面,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328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中,参赛人次超过280万;但另一方面,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能跑全程马拉松的大陆跑者只有近10万人,到2016年这一数量没有太大提升。数据的巨大反差,似乎映射出中国马拉松发展的漫漫长路。

而于赛事组织者一端,要做的功课似乎更多。毋庸讳言,不少城市的马拉松赛规模,远远超出了当地的赛事准备与运营能力。从体育赛事的本质来说,城市马拉松赛事管理的提高与完善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懈的投入和专业化的运作。

盲目上“马”只能被“马”绊倒。越是狂飙突进,越需要保持克制。一场粗糙的赛事,往往将城市管理水平的“底裤”暴露于天下。难道,这真是城市管理者们所需要的吗?

对于大步向前的中国马拉松事业来说,理性参赛、专业办赛不该只是一个口号。而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扑向这项时髦的运动时,必须自问:我们究竟需要多少马拉松?

猜你喜欢

跑友井喷马拉松赛
够虎,够硬核!
携手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自由开跑
挑战冬跑!乌鲁木齐53岁男子寒战153公里,历时20小时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