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好的“私塾”是家庭

2017-03-01戴志勇

中华家教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文私塾儒家

台湾道禾教育的创始人曾国俊先生强调国学应该是知行合一:“离开具体的生命体验,没有什么国学可谈。”“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至实处,知至明澈,随着年岁增长,知行趋向合一,这是“率性之谓道”,也是“修道之谓教”。

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不是背完四书五经所可完成。压抑灵性的发展与身体,在情境中的“行有余力”式学习,让孩子“大量读经”只会害了孩子。

好的国学教育,是唤醒与激发

国学班究竟教什么?什么是国学的真精神?

就儒家而言,孔子倡仁学,孟子倡扩充人性之善端,荀子以为人性本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一种符合公义的社会秩序,指引修习者的人格养成。学习儒家经典,当使人从修身齐家做起,推己及人,仁民爱物,当下承担起自己在世的责任,成就一个不忧不惧的美好人生。

五千言的《道德经》则教人从现成物化的世界退开一步,回到使物成为物,使美丑、高下、善恶得以如此显现的自然生成的世界。学习道家经典,当使人归返天地,成就一个自然逍遥的美好人生。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与本土文化相生发,到隋唐产生出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本土宗派,宋明更是激发了儒学的新形态,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进展。学习佛教经典,就当体会如何克治无明执着,成就一个自在无碍的美好人生。

真正的儒家提倡父慈子孝,却绝不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权威;提倡家国情怀,尽自己国民的责任,却绝不主张对任何一种权力的愚忠;提倡做人的基本礼节,却反对徒有其表的虚礼,尤其反对以礼杀人,提醒人们认识到礼背后洋溢着的生命的自然节奏与和乐精神。

《论语·卫灵公》篇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到底,学国学,是要唤醒孩子生命中的那个天命之性,那个充满灵动之气的自我,从体会爱之为爱的真诚感人始,推己及友人而至陌生人,涵养其换位思考与宽宏胸怀。

让几岁的孩子一天读十小时经典,这不是使经典开阔其生命,而是使幼小的生命服務于经典,极易造成其对国学的反感不说,若让生机盎然的生命渐渐枯萎,罪莫大焉!

因此,国学学习的目的是唤醒,而非灌输;是激发,而非强迫;是在孩子与父母、师长、同学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随机指点其恻隐、是非、羞恶与辞让之心,从而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内求和自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此基础上,教育者才有真实的基础往前再走一步,引导孩子适度诵读经典,使其由浅入深,慢慢与经典发生真切的生命共鸣。

读经典最适合的环境还是在家中

其实,最好的“私塾”,是家庭。父母完全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经典,一起成长,每天半小时,使经典在家庭生活中活起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得以生而发之,孩子对父母的回馈,也绝不止是养老和孝敬,而是自孩子出生,即以其天真之在,使父母当下即能重新体会到活泼泼的至诚生命状态。这种至诚的生命体验,是孩子带给父母的神圣礼物。

这就是最动人的国学,最美好的教育。

(戴志勇 《南方周末》评论员)

猜你喜欢

学文私塾儒家
赔缸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知命
国内首例核辐射夫妇:我们是彼此的阳光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核辐射青年宋学文:妻子,你是我的阳光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