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途径

2017-02-28许玮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做数学教学艺术

许玮

摘 要: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往往也片面地认为数学学习是聪明孩子的专利,只有聪明的、头脑灵活的孩子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展示自我。慢慢地,一大部分中等生在课堂上成了观众、听众,感觉课堂与自己无关,更不会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教学艺术;寻数学;做数学;玩数学;议数学

一、身边“寻”数学

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只要孩子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那么,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知识。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就擅长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内、菜市场以及田野里去“寻找”数学,去亲近大自然。孩子们用他们独特的视野,找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道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轴对称图形等各种各样的图形,了解了两车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等行程类问题,在菜市场中跟菜商们进行了口算的比赛,他们通过这种亲自的参与、身边的“寻找”,真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二、动手“做”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绝不愿意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听老师讲课,被动地记,被动地学,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愿意去思考。

例如,学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时,教师就巧妙地安排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各种各样的制作工具:直尺、剪刀、硬纸板,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体和长方体。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亲身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特征,从而更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及计算方法。

又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就可以明白,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完成这一任务,会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剪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移到另一边重新组成一个长方形,而学生在学习长方形面积之后,就很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游戏“玩”数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真正的、优秀的教学方式是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兴趣。

例如,在学习行程类问题时,教师就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两个玩具小汽车,课堂上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小汽车,个个兴高采烈。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小汽車,按同一个方向移动,教师出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小汽车的移动来解决问题。

在两辆小汽车相向而行的问题上,老师仍然让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小汽车来演示,经过学生的反复操作和观察,使他们充分意识到,两车相向而行,总路程是两车行驶路程之和。

当然,学生在课堂上有组织、有目的地“玩”,可以使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放孩子去玩,首先要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玩,其次,教师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让孩子们玩出内容,玩出成绩。

四、同伴“议”数学

到了高年级,数学知识越来越难,很多的数学问题仅靠孩子一个人是无法独立解决的。那么,教师就要适时帮助他们,或者组织孩子们分组讨论一下。如果他们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及及时的解决,长此以往,孩子们慢慢就失去了兴趣。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孩子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组织学生同伴之间讨论讨论,这样也许会起到有效作用。

例如,在学习和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时,对于一些简单的规则的图形,学生都可以独立解决,但是对于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他们往往是无法入手解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对孩子们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就不适应于教师讲、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小学课堂教学更倾向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个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寻”“做”“玩”“议”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更好地学好数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出版社,2002.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做数学教学艺术
浅谈如何开展在实践中“做数学”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