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

2017-02-28杨青云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设情境游戏

杨青云

摘 要:教师针对孩子特点,结合教材情感和愉快因素,利用直观教具,化抽象为直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兴趣;问题;游戏;生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数学所需要的东西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针对学生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并结合教材本身的丰富情感和愉快因素,尽可能地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模仿学”为“善于学”,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直观教具,化抽象为直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取决于数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教具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师的肢体语言,能有效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年级第一册数学:箩筐里有6个萝卜,拿走了2个,还剩几个萝卜,这道题求剩下的应用题时用减法,我在黑板上画出6个萝卜,把2个萝卜用黑板擦擦掉,就是6个萝卜——被减数,擦掉的2个萝卜——减数,黑板上还剩下4个萝卜——差,这样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数量关系,而且很轻松地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原来有多少,去掉多少,求还剩多少用减法,学生记得牢,还容易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状态,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效果。

如,教学二年级“两位数的加法”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学校二(1)班有36人、二(2)班有35人,他们清明节去扫墓献花,两个年级一共要献多少朵花?学生有了疑问,就会有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开始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出来,接着让他们开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大胆地猜想、研究、探索,得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试算。(1)小组说口算36+35=71,摆小棒,说摆法。(2)老师问,学生回答:36为3捆6根,35为3捆5根,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5+5=10(根),单根还剩几根?1根,整捆的有几捆?3+3+1=7(捆)、合起来是多少?70+1=71(根)。(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通过以上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为学生开辟了探索性的学习道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游戏引入课堂中,寓教于乐,这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加、减混算”时,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小朋友,你们乘过汽车吗?”同学们齐声回答:“乘过。”“好,下面同学们做一个‘乘汽车的游戏。”录音机播放小汽车喇叭声响的音乐,有8名学生上来乘汽车,到站后下去4人,又上来3人,学生通过看到的情境,脑袋里马上浮现8-4+3的两步计算数学题,计算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性强,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通过这样一个小小游戏的展开,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很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特别是数学,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能激发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又能促进学生去理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四年级加乘混算中,老师可以以去超市买菜为例,上课之初,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家里你们最喜欢吃谁做的菜?最喜欢吃什么菜?”引起学生注意后,根据回答的结果设计试题。假如,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是牛肉、西红柿、鸡蛋等,老师可以根据上述食品的市价顺利出题。此时,可以以班里的同学小明(化名)为例,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菜,买了3斤牛肉,单价35元,2斤西红柿,单价3.6元,5斤鸡蛋,单价4.6元,问小明的妈妈买这些食物总共需要花多少钱?在这里,老师也可以采取别的提问方式,例如,假如小明的妈妈只带了150元钱,问钱够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中,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让他们贴近生活,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培养兴趣创设情境游戏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