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主要害虫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7-02-28陈明贵戴长庚涂榜勤段婷婷陈芝能

湖北植保 2017年1期
关键词:植物保护玉米螟菊酯

陈明贵戴长庚涂榜勤段婷婷陈芝能*

(1.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贵阳 550006;2.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贵阳 550006)

玉米主要害虫及综合防治技术

陈明贵1,2戴长庚2涂榜勤1段婷婷2陈芝能1*

(1.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贵阳 550006;2.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贵阳 550006)

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超过3 000万hm2,产量突破1.9亿t。近年来,随着饲料及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但长期种植玉米使得虫害逐年加重,导致部分地区玉米减产5.3%~15.8%[1]。所以,有必要弄清楚玉米主要害虫发生种类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综合防控,从而有效的控制和减少其危害。

1 主要害虫种类

1.1 食叶类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迁飞性害虫,在湖南、江西及浙江等地越冬,第一代于2月~4月羽化后向北迁飞为害,一年可发生3代~6代,其中第2代为害最为广泛和严重。幼虫以叶片为食,大爆发时可将整株玉米叶片全部食光。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是重要的害虫之一。

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幼虫以叶肉细胞为食,叶片出现斑点或弯曲的痕迹,使得叶片变薄变白;聚集时一般从植株下部分叶片开始为害,逐渐向植株上部分转移。

其它:双斑萤叶甲(鞘翅目叶甲科),直纹稻弄蝶(鳞翅目弄蝶科)。

1.2 钻蛀类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一年可发生2代~4代,可为害春、夏及秋玉米。主要是以低龄幼虫咬食叶片危害,降低玉米的光合作用;以高龄幼虫蛀食茎秆和穗柄等,影响养分运输通道,严重时甚至使得整株折断。调查发现玉米螟在甜玉米穗部及以上占整株的92.6%[2]。

其它:棉铃虫(鳞翅目夜蛾科)。

1.3 吸汁类

蚜虫:属半翅目蚜科,其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10代~30代。主要以植株叶片的汁液为食,影响叶片的生长以及卷叶产生;此外,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的蜜露,并引起霉菌病发生,同时还能传播疾病如玉米矮花叶病毒等,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1.4 地下害虫

蛴螬:属鞘翅目金龟总科,以种子、根及幼苗为食,多发生于播种期和幼苗期。因其处于地下,且生命力较强,防治相对较为困难。

其它:蝼蛄(直翅目蝼蛄科),地老虎(鳞翅目夜蛾科),二点委夜蛾(鳞翅目夜蛾科)金针虫(鞘翅目叩甲科)。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害虫的发生与玉米的生育时期、生长状况及玉米品种相关,发生的轻重与田间湿度以及天敌数量也有关系。因此,选择抗性较高的玉米品种,以及通过专业化的水肥管理提高玉米的生长情况,都有助于提高植株自身的抗性并减少害虫可以生存的环境。另外,进行轮作以及深翻土壤,可以大大的降低害虫的基数以及改变其寄主作物,可减少其食物来源,降低了害虫种类及数量。

2.2 物理防治

目前使用较多的为灯光诱杀及性诱剂诱杀。前者通过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的光有趋向性,然后通过电网将其电晕(如频振式杀虫灯)或高温热晕(如高压汞灯),再收集后将其处理掉。后者是通过利用人工合成害虫成虫在交配时体内释放的性信息化学成分,将人工合成的化学试剂或制剂置于田间,从而诱惑到雄性成虫,减少或避免雌虫接触雄虫的机会,降低交配率从而减少子代数量,但目前性诱剂的效果均较为单一,且诱杀效果不是很理想。

2.3 生物防治

主要包括人工释放天敌如赤眼蜂等;以及施用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或白僵菌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生物制剂,即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有研究表明[3]利用苏云金杆菌对玉米螟进行防控,虫孔减退率达71.4%,利用白僵菌玉米螟进行防控,虫孔减退率达17.9%,分别比常规化学药剂氯菊酯效果低18.5%和71.9%,这说明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的防控效果还可以,且对环境影响和天敌影响均较小,可以成为化学药剂氯菊酯的替代产品。其次,应尽可能的保护天敌,有调查发现赤眼蜂对第二代玉米螟的自然寄生率可高达76%。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玉米虫害的最主要也最直接的方法,特别是害虫爆发后能够及时的杀灭害虫从而降低其带来的损失。选择较好的农药尤为关键,如防治玉米螟及蚜虫,可选择氯氰菊酯乳油、氯虫噻虫嗪等。

玉米螟: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 1250倍喷雾,仅防治第1代防治效果可达35.9%~ 59.2%,仅防治第2代防治效果可达29.7%~82.3%,第一代和第二代都防其防治效果可达65.7%~ 89.8%。

蚜虫: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25g/hm2,田间防效可达89.9%;或者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田间防效可达63.6%[4]。

3 展望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农户防治害虫的首选,而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甚至引起了害虫的再猖獗;而且农药残留也导致污染环境甚至影响人体健康[5]。因此,对害虫防治应尽量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琦,李欣,杨明进.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108-110.

[2]汪洋洲,王振营,何康来,等.甜玉米田玉米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J].植物保护,2006,32(1):13-18.

[3]何康来,周大荣,王振营,等.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J].植物保护学报,2002,29(3):199-204.

[4]刘翠娜,邢小萍,李洪连,等.化学农药对玉米中后期几种病虫害的田间防治效果[J].河南科学,2014,32(4):527-530.

[5]吴孔明,陆宴辉,王振营.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昆虫知识,2009,46(6):831-836.

S435.13

B

1005-6114(2017)01-050-002

2016-11-10

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计划[黔科合成转字(2014)5023号];贵州省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黔科合服企(2015)4012]

陈明贵,男,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1649635598@qq.com

猜你喜欢

植物保护玉米螟菊酯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5%氯氟醚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欧盟拟修订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芹菜、茴香和大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梨使用氯氟氰菊酯后安全间隔期为21天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