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礼”之内涵的现代传承

2017-02-27孙艳君马驰宫萍

经济师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论语传承

孙艳君 马驰 宫萍

摘 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而这其中“礼”的文化概念又是贯穿始终。这里所说的“礼”不仅是规则和习惯,还包括“君子之心,道德之态”,即所谓的内外兼济。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始终没有与学业水平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是人文修养却没有因为书读得多了而日渐提高,反而高分低能者屡见不鲜。近几年,社会上广泛掀起学习国学的热潮,但是这“热”的背后是否对全民族的人文素养起到推动作用呢?文章剖析了《论语》中礼的教育内涵,反观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力求找到古今道德教育衔接的纽带,古为今用,传承经典,固化心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论语》 “礼” 内涵 现代教育 传承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42-02

一、“礼”之源起

“礼”始于人类社会的产生,源于原始人事神祈福的仪式,不过当时只是朦胧的表现为“个人道德”与“社会矛盾”,并且在不断的寻求解决的途径。直到春秋时期,“礼”被具体界定为“礼节”、“礼法”、“礼器”,其中也出现众多典籍为其作著。《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以《周易》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着重强调“礼”与宗教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礼”的内涵有所扩展,逐渐发展为对人的制约制度。如《史记》:“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确立了礼集“宗教、政治、伦理”三种意识形态的内涵{1}。并且,各学说中也一直以周礼之“礼”为明确的典章、制度,为原始的核心礼仪。但孔子《论语》中所强调的“礼”不仅包含行为上的约束力,更包含着为人的“道德之态”。

二、《论语》之“礼”

孔子生活在封建制度逐渐兴起,奴隶制度开始没落的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在春秋末期,新旧时代的交汇带来社会的动荡,在战乱与进步的矛盾中,在揭竿而起的号角中,强大的势力打压、推翻弱小的势力,再经历短暂的辉煌重新被替代。历史就是在被战火的不断碾压中前进着。但无论什么样的政权当道,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局面,那就是民众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执政者是谁不重要,他们想要的只是安稳和平。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孔子以当时人们充满神秘感的“敬天”思想为背景,发出了“礼”本于天,倡导“以礼治国”的呼声,即所有人要顺应天意,管理“人情”;遵从天意,约束言行。对于国家,孔子强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对于民众具体表现为在“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制约下形成的“礼仪”。“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食不语,寝不言。”“开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以礼治国”思想的提出旨在打压不合理的欲望,减少纷争与战乱,力求寻找“救市良药”。因此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在当时是有积极进步的意义{2}。

孔子的一生基于“礼”展开,按照春秋时期“礼”的要求,父母之丧一年为小祥,两年为大祥。《檀弓》有记:“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少年时的孔子就已经在严格的遵守礼乐了。而立之年后,更以授业教徒为业,致力于“重礼”、讲“礼”、传“礼”。并且尤其以《论语》为著。这其中“礼”便被提及75次。例如:“不知礼,无以立也。”“兴于诗,立于礼。”“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同时,在《论语》中也更加明确了“礼”的地位与内涵。《论语》开篇即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诫我们要乐于学,以学为乐。在(《论语·学而》)中又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更进一步的明确了亲力亲为“孝”“悌”“信”等优秀品德之后,如果“行有余力”,那么再学习文献典籍。在这里孔子很明确的提出了“学文”与“礼”的关系{3}。

从礼之道如此之重,究竟何为“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守礼仪又怎样?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礼乐对他又有什么作用?由此可见,“礼”的根本核心就是“仁”,而“仁”恰恰就是摒除外在形式的内在价值,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的生活即是人原来的生活,仁的心就是人原来心。孔子最高的理想,最高的道德,就是本来的事实,他主张当然就是人原来的本然。”(《儒家二十讲孔子的态度》)《论语》不仅在培养目标上将道德的规范放置首位,而且,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采用“以德为先”的衡量标准。“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躬;言语:宰我,子贡……”(《论语·先进》)。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正因为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品德,孔子才赞叹“贤哉,回也!”。

由此可以看出,《论语》中所强调的“礼”已远远超出“仪式”“礼节”的园囿,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篇》。由此可见,儒家之“礼”,即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目的,“礼”是“和”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那些所谓的“礼教悲剧”只不过是封建社会御用文人断章取义了“礼”的内涵。这些历史悲剧的造成怎能归罪于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同时《论语》之“礼”已经上升到个人修养与内在道德的层面,并且將“仁”注入“礼”中,“礼”是外在表现,“仁”是内在基础,离开“仁”的“礼”只是虚无的表象,不是孔子倡导的真“礼”,也没有看到“礼”的本质。这样的“礼”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更不是需要我们在今天继承并发展之“礼”。因此,参透《论语》之“礼”方可明确《论语》的教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是第一个发现人的人,他明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深谙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是否也可以当作当今德育教育的原始形态呢?

三、“礼”之现状

在积极倡导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作为传统文化精华遗产之一的“礼”,在当今社会可谓又一次的大放溢彩,社会各界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至中央电视台的“古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下至小学生国学班,尤其是在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祭孔大典,人们身着汉服,演奏中国传统雅乐,钟鼓和鸣,使中华传统文化风采尽显。不可否认,积极的形式推进的确加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禁反思,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的究竟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社会难道就只是外在形式上的祭奠与课堂上的诵读背诵吗?“礼”之精髓,“仁”之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衔接得当呢?为什么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了更多的教育的无力,高分低能甚至高分无德的教育缺失却时有上演,高智商低素质的教育疴症该如何救治呢?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当今的主导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关注点由“科学技术”转为“以人为本”。因此,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崇高事业,则更突出个人价值,它以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培养人的自觉,促进个人自身发展与完善,主张能力优于知识的素质教育,启发、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充分正视、肯定、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为个人发展服务,把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人、发展人作为终极目标,以更加开放性的教育观念调整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突出强调“人”个体的重要性,在满足个体适应社会的意义方面现代教育理念可谓功不可没{4}。

但与此同时,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那就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的脱节。现代教育中,教育的效果集中体现在升学上,考试基本就成为录用人才的必要甚至唯一手段,而德育教育又无法在试卷中体现。因此,教育基本围绕着“智育”展开,德育仅仅沦为一种形式。加之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家长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直接,那就是:成绩、分数!学生们也受到所谓先进社会教育理念的影响,追求“自由”、“民主”,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东西。一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已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只有15%的学生提到了为造福社会而读书。这里,追求“自由与民主”已经演变为自私自利。面对这种德育缺失的精神迷茫,放眼未来,我们不应该重新审视一下现代教育的缺失吗?从个人来讲,缺少行为约束的成长,与自诩自己是太阳的尼采有何分别,于国家而言,缺少凝聚力的民族无异于无源之水,总会干涸与消亡{5}。

四、结语

因此,我们要看清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不足,重视德育教育,充分认清古训之“礼”在现代教育中不置可否的缺失状态,这将是我们重温历史的一个必要前提。“以人为本”更要“以仁为根”,只有立正根本才能打稳根基。当我们再次诵读《论语》怎会不为之“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去喝彩!纵观现代教育,我们应该剖其精髓,结合现代教育所需,使其不仅成为使我们国人骄傲的历史财富,更应该是古为今用的传承,让历史的文化的精髓在现代依旧熠熠生辉。

[项目基金: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Sh201550)]

注释:

{1}陈慧.如琢如磨:《论语》中的人性与道德修养[J].中国哲学史,2014(04)

{2}周茂春.解构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3}姜炎炎.梁启超“群”视野下的民族建国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2

{4}张亚楠.先秦儒家民本政治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

{5}毛琼洁.试论托马斯·潘恩政治思想及其在北美的傳播[D].浙江大学,2013

(作者单位:1.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佳木斯大学人事处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第一作者简介:孙艳君,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通讯作者:马驰,佳木斯大学人事处,讲师)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论语传承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