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皮蝇蛆病的防治

2017-02-27

河南畜牧兽医 2017年1期
关键词:蝇蛆患牛牛皮

(新疆博湖县畜牧兽医站,新疆 博湖 841400)

牛皮蝇蛆病的防治

李宏

(新疆博湖县畜牧兽医站,新疆 博湖 841400)

牛皮蝇蛆病俗称“牛蹦虫病”或“牛翁眼病”,是由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等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外寄生虫病。其主要特征为患牛贫血、消瘦、生产力下降,幼牛发育不良,甚至使牛皮穿孔,皮革质量降低,严重影响养牛业发展,甚至威胁人类健康。

1 流行特点

一般来说,牛皮蝇蛆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疾病,涉及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约55个国家。该病在我国呈区域性流行,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季节性发病,感染发生在夏季。

该病的病原是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等的幼虫,其中牛皮蝇为优势虫种。牛皮蝇成虫外形似蜜蜂、全身有绒毛、长15 mm,其口器已退化,不能采食也不能叮咬牛只;卵为淡黄白色、长圆形、有光泽;第1期幼虫有12节、半透明的淡黄色虫体;第2期幼虫长3~13 mm;第3期幼虫最长可达28 mm、呈棕褐色、体分11节、背较平、身体有许多结节和小刺。纹皮蝇成蝇体长13 mm,虫体略小,第3期幼虫长为26 mm,体分11节,最后一节的腹面无刺。牛皮蝇蛆气门板呈漏斗状,纹皮蝇蛆气门板浅平。

皮蝇属幼虫的宿主为牛、牦牛、鹿,偶尔也能寄生于人、马、驴、羊和其他野生动物。

皮蝇成蝇于每年4~5月份开始出现。成蝇不叮咬牛只,不采食,仅生活5~6 d,雌雄蝇交配后,雄蝇死去;雌蝇在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及体侧的被毛上或后腿球节附近及前腿部产卵,产完卵后也死去,卵经4~7 d孵出第1期幼虫;第1期幼虫沿着毛孔钻入皮内,在深层组织内移行2.5个月,蜕变为第2期幼虫。第2期幼虫沿外周神经外膜组织移行2个月至椎管硬膜的脂肪组织进一步发育5个月后从椎间孔爬出,到腰背部皮下发育为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在宿主背部等处发育2个多月后由皮孔钻出落地即为蛹。蛹经1~2个月发育后羽化为成虫。成虫再在牛毛上产卵,继续孵化发育。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发育基本相似,属完全变态,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时1年。感染皮蝇的患牛为该病的传染源。

2 临床症状

成虫飞到牛背上产卵时,常常引起牛或牛群不安,影响其采食和休息。幼虫钻入皮肤,使牛疼痛、发痒、烦躁不安;幼虫寄生在牛背部皮肤形成结节,局部增大形成小的肿瘤,突起于皮肤表面,仔细观察该处皮肤,在隆起的顶上还可以看到有个小孔。从中可挤出幼虫,大小如花生米或指头一样大。幼虫从皮下钻出后留下一小的空洞,当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小的脓肿,严重影响了牛皮质量。幼虫分泌的毒素,对牛的血液和血管壁有损害作用,可引起贫血。严重感染时,患畜消瘦,肉质降低;幼畜生长缓慢,贫血;母牛产乳量下降;役畜的使役能力降低。有时皮蝇幼虫钻入延脑或大脑脚,可引起神经症状,如作后退运动、突然倒地、麻痹或晕厥等,重者可造成死亡。

3 病理变化

幼虫移行造成移行各处组织的损伤;三期幼虫在背部皮下等处寄生时,引起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发炎,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形成化脓性瘘管。

4 防治措施

4.1 消灭牛体表的幼虫

用敌百虫、蝇毒灵或溴氰菊酯(0.01%)喷洒牛体表,也可用4%~5%的滴滴涕喷洒牛体,每隔10 d喷洒1次,能防止成蝇在牛体表产卵和杀死卵内孵出的第1期幼虫。

4.2 消灭牛体内的各期幼虫

4.2.1 药物杀虫

4.2.1.1 外用药物。用1%的倍硫磷溶液,每头牛用170 ml泼淋或喷雾,以11~12月份用药为好,对第1、2、3期幼虫均有杀灭作用;或用8%皮蝇磷溶液,剂量为每千克体质量0.33 ml,沿颈部和背部的皮肤涂擦。

4.2.1.2 注射用药。对于已经感染的牛,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患牛每千克体质量用0.02 ml,皮下注射,用药一次即可痊愈;也可用倍硫磷原液按5mg/kg于11月份(皮蝇停止飞翔以后)臀部肌肉注射,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4.2.2 手工灭虫。经常检查牛背,发现皮下有成熟的肿瘤时,用针刺死其内的幼虫,或用手指挤出幼虫,随即踩死,伤口涂以碘酊。注意不要将虫体挤破,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4.3 加强圈舍环境的灭蝇工作

夏季牛舍、运动场要定期用除虫菊酯等灭蝇剂喷雾。

S858.23

:B

:1004-5090(2017)01-0050-01

2016-11-23)

猜你喜欢

蝇蛆患牛牛皮
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方法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牛昏睡嗜血杆菌病与疥螨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羊驼蝇蛆病预防与治疗
夏季羊摇头、打喷嚏、呼吸困难 羊鼻蝇蛆不可不防
救治奶牛卧地不起症的一般步骤
隔山牛皮消、耳叶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中四个C21-甾体苷元含量比较研究
牛瓣胃阻塞的中兽医疗法
牛皮吹破不要紧,赚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