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的反清教主题

2017-02-26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克尔欧文小说

宛 磊

(信阳农林学院 外语系,河南 信阳464000)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的反清教主题

宛 磊

(信阳农林学院 外语系,河南 信阳464000)

以往研究对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的结论性评论很多,但多忽略了其反清教的主题。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发现了小说的这个主题;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也可发现作者本人有反清教思想的渊源。

华盛顿·欧文;瑞普·凡·温克尔;反清教主题

1 以往研究对《瑞普·凡·温克尔》的评论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是美国建国后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称号。他的重要作品《纽约外史》,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篇目,一般认为是《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rinkle)和《睡谷的传说》(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瑞普·凡·温克尔》叙述了主人公的奇遇,他为了逃避太太凶悍的责骂,某天外出打猎时,着魔困在卡斯基尔山,一觉睡了二十年,回到本乡时,已经成了老人,往日故旧都已作古,英属殖民地也变成了美利坚合众国。

关于《瑞普·凡·温克尔》,评论性的结论有好几种。一种观点认为,欧文把德国民间传说加上了美国背景,反映了早年北美大陆人民善良淳朴的精神美德,一反过去美国文学作品以贵族、牧师、财主为主角的传统,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利是图、互相争夺的腐败风气形成鲜明对照[1](38-39)。另一种观点认为,作者欧文没有渲染美国革命的结果,因为革命给瑞普带来的变化只是旗帜的更改,人的关系变成了党派关系,从宗法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未改变贫苦人民的命运[2](114)。第三种观点认为,小说是在寻找“身份认同”,主人公在逃避“夫人专政”,摆脱生活奴役,他带着狗在村子附近的山上漫步,在村子里的酒馆前与脾气相投的人议论家长里短,包括最终走向大山,都是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希望得到认可和精神上的放松[3](134)。第四种观点认为,主人公是一个“遁世者”,逃避家庭责任乃至社会责任,没有上进心,只有随心所欲[4](75)。

2 《瑞普·凡·温克尔》的反清教主题

笔者认为,贯穿小说始终以及主人公瑞普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被忽略了:即新生的美国式享乐主义与传统的清教徒之间的冲突。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十六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简化宗教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清教徒在国内遭受迫害时期,曾大批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富兰克林就是一位清教代表,他在其《自传》里告诉人们要自助、自立、自强,只要诚实勤劳,人人都能成功。清教反对享乐主义,即与所谓自立、自强、勤劳的观念相反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在欧文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瑞普恰巧就是一个享乐主义的代表,没有任何清教徒的德行。小说的文本里有关于瑞普享乐主义行为的种种描写,例如:

瑞普性格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对一切劳动有不可克制的厌恶。这倒不是他缺乏刻苦耐劳或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可以坐在一块潮湿的石头上拿着一根像鞑靼人标枪似的又长又重的钓竿,钓上一整天鱼,即便鱼儿一口也不来咬饵。[5]

还有一段,更直接刻画了主人公的享乐主义性格特征:

不过,瑞普·凡·温克尔却是个傻里傻气,无忧无虑的乐天派,吃白面包和黄面包都行,只看哪一样最不用操心和费神;他宁可只有一个便士而挨饿,不愿为一个金镑去工作。倘使听他自便,他一定会吹吹口哨心满意足地度过一生……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使这个享乐主义者的美国先祖形象跃然纸上。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作者完全是个局外人,讲述着一个遥远的传说。

或许有人争议,瑞普并不是不爱劳动,他热心帮助他的街坊邻里,不能看做是一个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例如,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遇到邻居要他帮忙,即使最繁重的工作,他从来不会拒绝;每逢村子里为了剥玉米或者筑石墙而举行集会时,他总是第一个赶到;村里的女人也常常遣他为她们跑腿,或者叫他做些自己不大听话的丈夫不愿意干的零碎活。

乍看起来,瑞普给别人干了不少活,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似乎与所谓的享乐主义无关;实际上,他给别人干活是一种意愿,一种愉快,一种消遣和享乐,他所做的这些得到了一种认可,满足了自己的一种心理。不然的话,为什么“要他在家里干点家务,料理料理自己的田地,他就觉得有些办不到了”呢?

这是因为,当他做自己家里事情的时候,有种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思想的代表者——具体说就是瑞普·凡·温克尔太太——跟他作对,因而他视这种劳动为痛苦,为被迫,当然更谈不上享乐。我们看一下这位太太对待瑞普的态度:

他的老婆不断地在他的耳朵边唠叨个没完,说他懒惰,说他事事不操心,说家人都要毁在他身上。早晨,中午,晚上,她成天地喋喋不休。只要他说了一句话或者做了一件事,就必定招来她一篇滔滔不绝的家教。

如此一来,瑞普在家里干活,肯定不乐意了。可以看出,这位太太是十足的清教徒,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与瑞普的享乐主义思想恰恰相反。清教的传统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提倡俭省节约,主张“勤勉”,“奋斗”,走“致富之路”。小说没有直接描写这位太太如何“勤勉”,“奋斗”,但从她对丈夫瑞普的抱怨上可以看出这位太太清教思想之深。她说一家人都要毁在瑞普的手里,甚至把瑞普那只叫作“狼”的狗也列入责骂的行列,因为“凡·温克尔太太把他们看成一对悠闲的伙伴”。

当瑞普被逼得走投无路,到村子里一家以“乔治王三世陛下的红色肖像做招牌”的小客店,参加“一个由村中的圣贤、哲学家和其他空闲的人组成的永久俱乐部”的时候,这位太太也会常常“突然闯到这里,破坏会议的安静,把会议上的人统统臭骂一通”,“甚至连尼古拉斯·威德尔那样有尊严的人也饶不过,公然责备他促使她丈夫养成懒惰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瑞普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他带着“狼”进了山,在山里遇到了曾发现哈德逊河的荷兰船长亨得利·哈德逊和他的船员,并偷喝了他们的酒,倒下一睡就是二十年。——当然,这是用传说的形式写成的故事。

瑞普的离家出走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正是瑞普的享乐思想和瑞普太太的清教思想之间的冲突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所导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瑞普的逃避不是遁世主义的行为,而是其享乐主义与传统清教主义的一种被动的对抗。这个传奇的转折点,仍建立在享乐主义之上:瑞普遇到了仙人,而又贪馋人家的好酒,趁人不备多喝了几口,结果倒下睡了二十年。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两种思想和价值观的斗争有了戏剧性的结果:瑞普太太这个极端戏剧化了的清教徒人物,在瑞普回来前不久,因与一个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小贩争吵,血管破裂死掉了。作者虽没有详述她死的经过,但毫无疑问,必定是由于“俭省节约”的清教思想,在与人斤斤计较时导致;这里,作者显然给予其极大的讽刺意味。而瑞普在太太死后回到家里,却被他的荷兰社区的街坊邻里所接受,这实际上宣告了他最终的胜利。

关于欧文小说的享乐主义主题,早有美国批评者注意到这一点:瑞普的故事,从更广大的意义上象征了早期的美国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小说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矛盾:由天真而成熟的矛盾,工作和享乐的矛盾,新思想与旧观念的矛盾,等等[6](49-50)。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是中肯的,只是并不鲜明。欧文创作的时期是美国文学的萌芽期,美国还没有出现什么骄人的文学巨著,也还没有形成伟大的文学传统;美国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还脱不了欧洲大陆的影响。欧文本人曾在欧洲居住十七年之久,对古老的欧洲文明怀有仰慕之情。这篇《瑞普·凡·温克尔》也是德国的民间文学被作者拿来改头换面置于美国的土壤上而已;但就美国萌芽时期的文学创作而言,这已经算是很大的突破了。

革命后的美国,一如小说中主人公瑞普从山里回到家中所看到的情形:“忙碌,慌乱,好争论”,这些都打破了殖民地时代“昏昏沉沉的宁静”。 对主人公瑞普来说,人们忙于“演说公民的权利”,“选举”,“自由”等等,瑞普都无法理解,实际上表现了作者欧文本人对独立战争、结束英殖民统治的理解不够。新生的美国没有吸引住欧文这位作家,他对它没有好感[7](3)。

华盛顿·欧文的反清教思想,有其渊源。从历史上看,欧文对新英格兰北方佬和清教徒有敌视态度。首批英国清教徒早在1640年来到长岛,当时荷兰殖民地常招致印第安人的报复,于是便向英属殖民地的新英格兰求援,英国人也自然进入荷兰管辖的地区,并获得传教许可。但是,英、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实际上,自恃强大的英殖民者企图吞并整个荷兰殖民地。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最终以英国殖民者胜利告终。欧文在其《纽约外史》中就把清教徒当做入侵者或者歹徒来描绘[8](78),这清晰表明了欧文对英国清教徒的反感。欧文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十六岁辍学,先后在几家律师事务所学法律,但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是喜爱文学,喜爱漫游。他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点在纽约,耳闻目睹这些历史事实,想必清教徒的负面形象,对他的思想和认识应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欧文把当时流行的“清教政治”与“民主”“言论自由”等同起来;清教徒到了北美之后就变成了刻薄的迫害者[8](79)。从这个角度看,欧文的认识显然也有局限。但清教徒显然有它偏见和狭隘的一面,对瑞普太太的人物刻画,已经表现了出来。小说叙述瑞普回到村子时,最初遭到一群搞选举争论的人们的围攻,其中有位“自作聪明的、妄自尊大的老绅士”,另外有位“个子矮小、爱管闲事的人”,还有一群“旁边看热闹的人”。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描绘性语言,显然会使读者对上述人物印象不好。欧文为什么这样描写,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注脚。在欧文其他小说中,他还提到荷兰村社居民的伪善和冷酷(《闹鬼的屋子》),以及他们的迷信(《渥尔弗尔特·魏伯或黄金梦》);这些都可以理解成欧文对清教徒的反讽。

《瑞普·凡·温克尔》这篇小说最后交代了瑞普的儿子小瑞普·凡·温克尔,他继承了父亲的全部:从长相到衣着,从表面神气到内心思想。这里也可以当做一种象征来理解,即瑞普的享乐主义思想在独立后的美国又站住了脚,小瑞普代表着他父亲瑞普的形象,继续生存于新的社会环境之中。事实上,随着美国社会逐步工业化和商业化,在欧文之后的小说家的小说中,有更多的形变而神不变的享乐主义人物出现,这既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性追求享乐的自然天性使然。

[1] 毛信德. 美国小说史纲[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2] 周华北,邵星宇. 《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桃花源[J].新西部,2008 (18):114-115.

[3] 张燕.《瑞普·凡·温克尔》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 华章,2008 (10):134-135.

[4] 董秋敏.《瑞普·凡·温克尔》的魅力[J]. 河南大学学报,2001 (5):75-77.

[5] 华盛顿·欧文.欧文短篇小说选[M].万紫,雨宁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 Fred Mednick.AnIntroductiontoAmericanLiterature:FromNewcomerstoNaturalists[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

[7] 洛贝列娃.欧文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

[8] 杨金才. 从《瑞普·凡·温克尔》看华盛顿·欧文的历史文本意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6): 78-79.

(编辑:刘彩霞)

The Anti-Puritanism Theme in Washington Irving’sRipVanWrinkle

WAN Lei
(Dept.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y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ome of the critical conclusions on the themes of Washington Irving’sRipVanWrinklebut pointed out that the anti-Puritanism theme in the story has been neglected by many critics. This article explored such theme through contextual analyses and traced the origins of Irving’s such thought.

Washington Irving;RipVanWrinkle; anti-Puritanism theme

2016-06-20

宛 磊(1963—),男,河南漯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评论和宗教文化研究.

I106.4

A

2095-8978(2017)01-0089-03

猜你喜欢

克尔欧文小说
深受喜爱的作家、《老虎来喝下午茶》的作者朱迪丝·克尔逝世,享年95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控球大师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变脸 凯里·欧文
顶尖高手
顶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