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庄思想观照下的大伴旅人《赞酒歌十三首》研究

2017-02-26周武涛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酒歌竹林七贤浊酒

周武涛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老庄思想观照下的大伴旅人《赞酒歌十三首》研究

周武涛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本文通过对《赞酒歌十三首》的文本解构,对作品产生的文化语境进一步梳理,对奈良时期老庄思想产生的条件、接受的过程、嬗变的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老庄思想;赞酒歌十三首;嬗变

大伴旅人代表作《赞酒歌十三首》以颇具特色的赞酒主题在万叶集中独树一帜。契冲最早指出作品所表现的老庄思想[1] (p105);辰巳正明前期以嗜酒留名的竹林七贤为参照,将作品主题归结为反俗思想,后期论证作品与陶渊明饮酒诗的关联;何卫红认为作品嘲讽儒家正统、佛家教义,高歌竹林诸贤的“任诞”人生哲学,是“任诞篇” 的文学性再现[2] (p13)。这些研究从赞酒歌的“批儒反俗”表现入手,突出其老庄思想属性。本文着眼于大伴旅人“儒道”杂糅交融、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探究老庄思想在大伴旅人作品中的投影和嬗变过程。受尊崇道家道教的唐文化影响,老庄等道家书籍在日本上层社会广泛传播并渗入了日本的文化修养中,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也被部分日本文人领悟和吸收[3] (p5-10)。蜂屋邦夫指出奈良时代日本文人“一方面直接阅读了老庄的著作,一方面以竹林七贤作为六朝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通过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理解六朝时代的思想”[4] (p366)。他认为古代的日本知识分子已经从中认识到远离政治的世界也有一定的价值。

1 《赞酒歌十三首》文本分析

《赞酒歌十三首》作者大伴旅人假托隐遁山野的隐士,历数饮酒的乐趣,嘲讽“贤良”的丑陋,表达了歌者寄情饮酒、远离世事纷争的心情。《 赞酒歌十三首》主题清晰,结构完整。第一首为总序,其余每三首可看为一组,共四组。笔者尝试对作品文本解构,探究老庄思想在大伴旅人作品中的投影和嬗变过程。

1.1 《赞酒歌十三首》第一首(总序)

験なき物を思はずは一杯の濁れる酒を飲むべくあるらし(三·338)

(无验之物何须思,浊酒一杯应当饮)

“无验”见于晋道学思想家葛洪《抱朴子》,应为“无用”之意。结合大伴旅人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无验”应有更深层次解读——年逾花甲的老将远戍边疆,被视为靠山的长屋王也在政治纷争中遇害,对大伴家族的衰落无能为力,齐家治国的理想已经遥不可及。笔者认为,梦碎后的大伴旅人正是看透了无奈现实的“无验之物”,转而追求“何以称我情?混酒且自陶”这种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可以说“无验之物”与之后的“圣贤”、“醉泣”一一对照。“浊酒”一词见于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也多次出现在陶渊明诗中,如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表现出诗人安贫乐道,在困境中恬然自安、悠然自得的生命体悟。旅人在赞酒歌十三首的开篇提出“浊酒”,既暗含了与同为歌者的山上忆良的深厚友谊,又表达了诗人寄情饮酒、远离世事纷争的心情;既与“无验之物”相呼应,又与下文的“圣人”“贤人”相对照。

1.2 《赞酒歌十三首》第一组

(1)酒の名を聖と負ほせし古の大き聖の言のよろしさ(三·339)

(以圣为名巧赋酒,古之大圣所言妙)

(2)古の七の賢しき人どもも欲りせしものは酒にしあるらし(三·340)

(古之竹林有七贤,据闻所欲唯有酒)

(3)賢しみと物いふよりは酒飲みて酔泣きするしまさりたるらし(三·341)

(高谈阔论称贤良,不如饮酒醉涕零)

本组诗歌中的第2句点出了竹林七贤。谙熟中国古典文学的大伴旅人借用笃信老庄的“竹林七贤”,表达自己放达不羁的志向意趣,同时也给全诗奠定了忧愁哀怨、消极苦闷的基调。竹林七贤热衷于饮酒以寄情,沉迷于醉酒以避世。在他们的诗歌中,酒多是生命苦闷的象征[4] (p35)。第3句中“醉泣”一词颇值得玩味,醉泣是通过狂放不羁的行为对儒家饮酒礼仪的蔑视。庄子认为 “饮酒以乐,不选其具”,庄子嘲讽儒家酒礼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伴旅人的“醉泣”是对庄子思想的大胆讴歌,他的佯狂装醉是对痛苦现实采取的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醉泣”使全诗渲染着苦涩的情调,笼罩着歌者发自肺腑、无法自抑的忧伤。当时朝政已被政敌藤原氏所掌控,一连串的打击让大伴旅人哀痛万分,感到万事皆空。特别是心爱的妻子与世长辞,令他触物伤情,创作了不少无限萦思的思妻和歌。如:

湯の原に鳴く葦鶴は 我がごとく 妹に恋ふれや 時わかず鳴く(第961首)

(汤原苇鹤悲鸣声,恰如我心思妹情。)

同样是面对妻子的离世,庄子领悟到了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的至乐之道,他“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说生老病死犹如四季的更替,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伤心地哭啼,我领悟到生命自然往复的真谛,所以停止了哭泣。大伴旅人效仿竹林七贤的愤世嫉俗、恣意酣畅,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选择了老庄的消极妥协。他将老庄思想和酒看成派遣忧郁、忘却痛苦的良药,他复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他思想上的懦弱。他极力表白皈依老庄,却无法到达道家“出世”的思想境界;他无情批判儒家的“圣贤”,却又割舍不掉男女情恋、宦海浮沉的执念,这种思想的二重性催发了诗歌思想内容的复杂化。

1.3 《赞酒歌十三首》第二组

(1)言はむすべせむすべ知らず極まりて貴きものは酒にしあるらし(三·342)

(难以言喻无所言 极贵之物唯有酒)

(2)なかなかに人とあらずは酒壷に成りにてしかも酒に染みなむ(三·343)

(为人宁可不作人,愿做酒壶酒浸腹)

(3)あな醜賢しらをすと酒飲まぬ人をよく見れば猿にかも似る(三·344)

(意欲贤良不饮酒,细看丑陋似猿猴)

第2句的“宁可不作人”表现出歌者对“人”的不屑一顾,这里的“人”具有特定内涵,特指具有儒家气质的人,它与下句的「醜賢しら」相呼应。那些自以为贤者,持戒而不饮酒的人,看起来道貌岸然,却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其“贤良”,不如化作一个大酒缸,尚可一生饱饮。第3句“丑陋似猿猴”通常是指醉酒之人面红耳赤,行为乖张,但在醉酒之人看来,道貌岸然不饮酒的人却反而像猿猴一般丑陋。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带有庄子“齐物”思想痕迹,颇具“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玄妙,庄子以蝴蝶隐喻生死的相对,旅人则以猿猴喻人生之虚幻。旅人对“贤良”的嘲讽,与老庄主张抛弃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之学,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的思想完全一致。这一句可看成作者对山上忆良的劝饮。山上忆良所作《贫困问答歌》、《筑前国志贺渔夫歌》都表达了对社稷黎民的人文关怀,反映出他忧国忧民的儒家家国情怀,“贤”在山上忆良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大伴旅人规劝山上忆良放下心中的儒家“贤良”的羁绊,对酒当歌,人生当如此乐。“猿猴”借用“沐猴而冠”这一典故,用来表现对玩弄权术,把持朝政的藤原氏的鞭挞。 庄子“批儒反礼”是建立在对“道”的构建之上,大破大立,先立而后破是为了阐扬道家的人性自然观。反观大伴旅人的“批儒”,则是建立在蔑视名利,愤世嫉俗的慷慨激昂之中,他麻醉在痛苦哀怨的情感世界却未传承庄子的精神实质。

1.4 《赞酒歌十三首》第三组

(1)価なき宝といふとも一杯の濁れる酒にあに益さめやも(三·345)

(人都说无价之宝,岂及于浊酒一杯)

(2)夜光る玉といふとも酒飲みて情をやるにあに若かめやも(三·346)

(夜光美玉不消愁,何如饮酒解千忧)

(3)世のなかの遊びの道にすすしくは酔泣きするにあるべくあるらし(三·347)

(人世之间多游途,似应酩酊大醉哭)

“无价之宝”与“夜光美玉”分别与“一杯浊酒”“饮酒遣情”相对照,即俗人眼中的无价之宝,在自己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它代表反俗的价值观念。“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辰己正名将《赞酒歌十三首》与陶渊明的酒诗对照,将其主题归为反俗的思想。笔者认为,大伴旅人“反俗”中流露出刻意的“批判”,饮酒行乐,却欣赏哀情,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短暂和死亡来临的痛苦,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坎坷、壮志不酬的悲伤。大伴旅人未表现出对酒的形而上的意义的追求,他过于执着外在的物质诱因,也缺少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大伴旅人的“醉泣”缺少内在的精神依托,远未达到形神合一的至臻之境 ,这是受奈良文学对老庄思想接受程度的限制,也是受大伴旅人主观审美倾向的制约。

1.5 《赞酒歌十三首》第四组

(1)この世にし楽しくあらば来む世には虫に鳥にもわれはなりなむ(三·348)

(今世若得尽欢愉,来世愿化为鸟虫)

(2)生ける者つひにも死ぬるものにあればこの世なる間は楽しくをあらな(三·349)

(生者终究有一死,只愿今生尽欢愉)

(3)黙然をりて賢しらするは酒飲みて酔泣きするになほ若かずけり(三·350)

(沉默自视为贤良 不如醉酒痛快哭)

这组《赞酒歌》和庄子酒观相吻合。庄子在《庄子·杂篇·渔父》中说到“饮酒以乐为主”、“饮酒以乐,不选器具矣”[5] (p411)。大伴旅人也意识到饮酒正是破除功名、取出自我、提升境界的不二良品。第一首歌中作者借用了《庄子》“化而为鸟,其名为鲲”、“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中化鸟、化蝶的描写。大伴旅人把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国文学的审美理念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融入自己的作品和生活中,使之成为老庄思想与自身艺术才华完美结合的产物。

大伴旅人深刻地体会到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在宦海几度沉浮、家族由盛而衰之后,早已厌倦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政治生活和纷争。在长屋王之变半年后,大伴旅人赠送给曾经的政敌、当时的掌权者藤原房前一把倭琴,并赋歌一首,其中有“远望风波,处于雁木之间”的语句。“雁木之间”借用了庄子的典故,表达自己迫切希望得到藤原的宽宥,委曲求全、远避灾祸的心情。大伴旅人和陶渊明同样以酒为题,同样皈依老庄,但笔者认为大伴旅人与陶渊明在哲学思想上有明显差异。陶渊明领悟到了老庄思想的真谛,“真正从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政治功利中解放出来”,大伴旅人效仿竹林七贤以“任诞”的行为艺术,竭力走向具有独立地位、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独立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受老庄思想认知水平的制约,诗歌中缺少冲淡平和的情感内涵和至真至纯的艺术品味。

2 结语

大伴旅人创作的赞酒歌十三首具有明显的老庄思想属性,他借鉴了阮籍狂放不羁的行为艺术,但却禁锢于男女情恋、忧愁哀怨的格局中;他和陶渊明一样执着于饮酒之乐的享受和酒中性情的追求,但失之于真;他继承了道家“批儒反俗”的哲学态度,但缺失了对老庄精神家园的构建;他竭力摆脱凡尘世俗的牵绊,却始终无法像庄子般保持天赋真性,也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在歌酒的天地中寻求至真的纯洁心境。大伴旅人赞酒歌中思想的双重性是时代所限,作为老庄思想在日本上古文学中的投影,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也反映了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世界中接受与嬗变的过程。

[1] 中西進.万葉集の比較文学的研究[M]. 东京:講談社,1995.

[2] 何卫红.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大伴旅人《赞酒歌》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 (12):8-14.

[3] 刘向斌. 从清酒浊酒意象看唐代诗人的生命情怀[J]. 榆林学院学报,2007(1):68-71.

[4] 蜂屋邦夫. 日本道家文化研究的意义[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编辑:刘彩霞)

On JapaneseToastingSongsand its Origin in Zhuang Zi’s Thoughts

ZHOU Wu-ta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China)

This paper tackles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oasting songs, and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original condition of Lao-Zhuang’s thoughts as well as its acceptanc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utcome.

Toasting Poem;Zhuang zi’s thoughts;origin

2016-11-27

三明学院科研基金项目(A201219/Q).

周武涛(1983—),男,湖北荆门人,讲师,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文化语言学.

I106.2

A

2095-8978(2017)01-0063-04

猜你喜欢

酒歌竹林七贤浊酒
乡酒歌
酒歌
彝族传统酒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艺苑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绝版的竹林”之七
“竹林七贤”
酒歌研究现状不足简述
斟一杯浊酒,谱一曲清歌
浊酒天涯是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