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恭达《军魂颂》大草长卷展览集评

2017-02-26

中华书画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长卷草书书法

言恭达《军魂颂》大草长卷展览集评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言恭达先生所书的这一幅《军魂颂》大草长卷,作品笔势豪迈,奔放恣肆,大气磅礴,仪态万方,于冲灵敦厚的点画中充分诠释了共和国领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阔胸襟。此卷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更是响应建军90周年主题的一大书法力作。

我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和教学多年,又在文联恭职,与恭达先生同在一个工作领域共事,我们有很多工作上的交往,所以我对言恭达的艺术一直也很关注。我很赞成当下评论家对他作品的一个概括:披兰佩芷,怀珠抱玉,博采众华,独滋异卉,浩荡恣纵,气韵高昂。这六句话,我觉得比较完整地概括了言恭达先生的人文风骨与艺术追求。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恭达先生不论是为艺、为业、为学,还是为人,在艺术领域中,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有自觉意识,能够忠诚地实践艺术创作神圣职责和使命的一位优秀艺术家。甚至可以说,他也正是习总书记号召的,是带领我们当代文化艺术从高原水平冲击高峰水准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之一。我祝贺展览圆满成功,也希望恭达先生在他最好的年华不断有好的作品问世。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言恭达先生是2005年底当选中国书协第五届副主席,然后连任至第六届,也就是说在中国书协主席团里工作了十年时间。我是2005年11月正式调到中国书协的,和恭达老师有十年的工作接触。恭达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担当,善有作为的当代优秀书法家和书法组织工作者。换句话说,恭达先生的哲学思维、他的艺术实践、他的学术研究以及他的时代担当,这四个板块是恭达先生艺术生涯当中最重要的四个基石。他用哲学思维这样一个基石来构建属于他自己的广袤无垠的艺术世界。为此,多年来他积极追求,取得了突出优异的成就。他一方面在艺术本体上不断努力,另一方面在社会担当上努力进取,给我以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恭达先生的这种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蕴与价值指向上,宏大高阔。恭达先生不同于常人,他每一次的立意和追求,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和历史的起点上来定位自己。我想举个简单的小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每一次举行主席团会议,每一次都对过往的工作和来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安排时,恭达都是坦诚己见,而且敢于批评,努力地想使中国书协的工作走向正轨,能够有力地推动当代书法可持续发展。由于他看得远,做得实,所以同行对他更加敬重。我想在艺术本体上,他也是如此。

第二个,恭达先生在艺术追求上,独到而深刻,大家都知道,恭达先生20世纪80年代跟随着沙曼翁先生到全国各地去讲学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当时篆书、隶书写得都非常好,但是他不满足于此。他长期以来在书法本体上,真草隶篆诸体兼擅,都取得了自家面貌,而且他的大草已经成了自己标志性的符号,在当代书坛影响深远。这幅长卷,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升,整体苍茫、老辣、豪迈,笔法丰富多变,布局纵横腾挪,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非常难得。恭达先生在艺术上的追求,是在技术支撑上的一种提升。我举个小例子,中国书法特别讲究笔法,而捻管,是技法中的核心。恭达先生根据自己长锋羊毫捻管的特点,他揣摩了一套以篆籀笔法入草、裹锋绞转、逆势涩进的一套用笔技法。长锋羊毫非常软,把笔锋裹起来进行绞转涩进,这是难度很高的技巧。所以说他的大草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在技法上的探究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觉得他独到而深刻。

第三个,我觉得恭达先生在社会担当上,自强而自觉。书法家对自己艺术的追求,能够下足功夫,这是自己的本事,一般书家都能做到。但是真心地为社会服务,我觉得这就需要一种胸怀、一种担当、一种责任。而恭达在这方面,一路走来都是奉献,他的系列长卷,捐赠给社会,足以说明这点。我还举一个工作上的小事。几年前,我们中国书协和上海书协联合举办一个活动,当时正值年底,大家都要去各地参加活动,人手比较紧张。医生发现恭达先生心脏略有不适,需要住院检查,但是上海这边需要有一个副主席参加,于是我给恭达老师打了电话,我心里也是忐忑不安,但他欣然一口答应参加活动,回来再接受检查治疗。这样的一种积极支持中国书协工作的责任心和境界,让我的同事和朋友特别感动。这虽是很小的一件事,透出的却是一个大境界。

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今天是建军90周年阅兵的日子,言先生书写了我们开国元勋的诗词,这是用艺术的形式对建军90周年的纪念和对阅兵仪式的呼应。所以说,这个活动的意义是重大的,我对言恭达先生不是军人胜似军人的这种情结表示钦佩。

中国书法之所以魅力无穷,主要是源于这个软笔,源于每个书写者的经历不同、见识不同、素养不同、审美不同,以及对毛笔的掌控能力不同等等因素,使得每个书家笔下所出现的景象不同。言先生几十年来,兼涉书法五体,在各个书体领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表现。他的草书独具一格,业内的人不用看落款署名,甚至看背面,看一根线都知道是言先生的作品。这种现象用业内人的话说,言先生的笔墨语言是他个人的,是他独有的,可识性、辨识度极高,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在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在当代书坛如此众多的书写者里面,能够让人一眼即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常看展览发现会有很多面貌类似的作品,不看名字都不知道是谁写的,学谁的就像谁,学米芾、学苏东坡、学何绍基都是模仿。而言先生则是把古人的艺术内质与形式融汇、再造。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所讲,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觉得言先生在这一方面是我们当代书坛的引领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实践带头人。他打造了一根非常高品质的线条。大家看他大草线条的腾挪旋转,但是他的笔毫总是裹紧的,不分散,总是团结、凝聚,这根线特别厚重、圆润、紧密,这个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这是言先生大草最让我钦佩的一个地方。

刘恒(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

我们看书法史会发现一个问题,宋代以前因为遗留的作品少,所以留下的一两件就是书家的代表作。元明以后书家常留有很多作品,所以很难分哪个是他的代表作。进入当代书坛,书法创作和书坛的发展,已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当代书家这么多作品,哪些是他们的代表作?哪些是一般的?哪些是精心创作?哪些可以作为最高水准的?我想恭达这一系列的大草长卷,为我们确立书家代表作提供了一条途径。因为,这一系列长卷书写前,他事先要做案头准备,内容与形式的安排、设计和最终一气呵成的终极效果,这就体现出他多年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的丰富成果。除此之外,此作还在结体、空间建构、气息的把握上都做得相当精彩,可以看出通过多年来一系列的大草长卷的创作,恭达已经形成了个人的一套成熟的表现手法,这是他个人面目、熟练性和草书书写中随机应变的表现效果的体现。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言恭达先生是我敬重和长期关注的当代书坛最重要的书家之一。尽管恭达先生在各个领域都很有成就,但我觉得他的草书、他的手卷已经成了他的符号。今天这一幅长卷作品体现出从形式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与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认为,评价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有四点:第一要新,第二要奇,第三要险,第四要绝。这四点言先生都做得很好,这幅作品是非常成功的一幅作品。

这幅作品有主题性,是军事题材,形式是手卷,毛笔是长锋羊毫,用笔方式是以一种比较凝聚的、内涵的篆书笔法完成。大草也称狂草,我认为张旭的狂草是理性大于感性,徐渭、傅山的狂草是感性大于理性。而恭达先生的狂草是在这两者之间,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融合。所以我认为:第一,恭达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人。他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带着思考,以一种独特新颖的方式进行,与众不同。第二,恭达先生是有艺术人文精神的人。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精神,并能把自己的艺术精神带到全国、世界各地。第三,恭达先生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精神能够找到适合的方式承载。这些综合的因素在当代书家中是很不容易的,这些也是让我们关注恭达先生并对他产生敬意的主要原因。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恭达先生是一位有担当精神的儒家士人,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在今天能具备如此修养、基本功、才情、功力,经多年来不断努力达到这样高的成就,的确是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观恭达的书法,他的草书传承了怀素狂草风流倜傥的风貌,但每笔每画都有讲究,极为规范不失法度。书法家能形成自己风格很不容易。有些人在写“二王”,甚至学得很像“二王”,但不是自己。唐宋元明清的著名书家,都有自己的风貌。恭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江南才子潇洒灵动,才气横溢。孙过庭讲“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恭达在草书中的形质、使转运用得非常到位,作为书家是非常难得的。另外,格调也是一位书家的重要方面,书法需要摆脱习气、市井气、江湖气。恭达既能做到熟,又不入俗,建立起了高格调的艺术风格与图式,这也是尤为难得的。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言恭达先生以大草长卷的形式书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诗词,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是当代书坛的成功经典之作。作品整体风貌自由奔放、大气磅礴,在书写之中,又融入个人的情感和艺术风格,在用笔、用墨、布白中体现了自我成熟的笔墨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词内容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这也是此作成功和重要价值的原因之所在。

言恭达先生对草书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兼擅其他书体。他在草书中创造了一种具有抽象性质的形式美感,特别在线条、用笔的节奏感上能够做到轻重缓急恰到好处,体现了自由、奔放、爽利的特点。看他的作品有着音乐般的节奏感,就如同听到军队中激昂的军号,充满了一种时代精神和内涵。整张长卷作品32米,如同百万雄兵,布阵自如,气势雄浑,既显示出笔法、结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是一气呵成,笔调一致风格统一,体现出言先生超强的驾驭、组织作品的才能。因此,我很赞成冯远先生对恭达先生的评价,言恭达先生正是在文艺界带领我们从高原奔向高峰的领军人物之一。

杜鹏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教授):

言先生不仅是一位书法家,又是一位有着深厚传统诗书画印修养的文人;同时他又是一位热衷公益事业、热衷文化教育工作,有高尚品格的艺术家。可想而知他的作品一定是超越一般书家的书法创作,而有着个人的性情和修养在里面。另外,我们在谈到历代书家代表作时,就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书家靠什么使作品流传到后世?古今书法如果有分界的话,我个人以为实用在历代传世作品中有着重要因素,言先生此作即是在现代以纯艺术为主的书法创作中,探寻某种实用性。言先生把握了历史的重大题材或者历史时机,来完成一件很有形式感和仪式感的创作。这一特点已经超越作品本身。在建军90周年的重要时刻创作这样一件作品,它反映的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和传世意识。言先生的此类作品,也是给各位书家提供了一个典范和启示,可以启发我们探索和思考如何为后人留下可以传世的作品。

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言恭达先生五体兼备,功力深厚,是当代书坛的代表人物。恭达的书法时代性很强。每当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时刻,恭达都会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诉诸笔端创作重要的书法作品。今天看到这32米的长卷,我感觉它已经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书法传承与创新的问题。32米的长卷中,每一笔的草法运笔都含有浓厚的帖意。帖意即是继承前人的精华。我们看他的草书里面既有怀素的笔意,有黄庭坚的开合,又有董其昌的潇洒和毛泽东的雄浑。他在这些前人的书法中吸取精华,笔笔有来路,笔笔都有继承前人之后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精神。恭达的草书是大家公认充满个性化、非常成功的,从用笔、用墨、章法布白各个方面都能表现出他独特的风貌。

另外,只有经典的艺术作品才可能传世。恭达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入了要为后世创造的意识,他的草书长卷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这首先在于他有深厚的学养,他对中国文字变迁、书法艺术的源流烂熟于心,所以五体皆通,他将历代书法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吃透了、把握了,所以于笔端才能写出他对前人书法的理解。从整体30多米长的大尺幅长卷形式来讲,也是前无古人的。如此大体量的长卷,又能把握得如此之好。在章法上是大处着眼,在用笔上又是细处用心,尤其是提按断连的线条处理,达到了没有丝毫弊端的艺术境界。另外他还特别注重用墨的润燥、结字布白的开合等要素,打破了常规的书写形式,构成了通篇具有强烈韵律感的大美艺术风貌。

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言恭达先生这幅长卷展现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整幅作品虚实相生、空灵虚静、气度非凡,与这伟大的时代相互激荡;大开大合,打破行列之囿,大块留空、独字成行,又有数字连缀、一气呵成;擅用断笔,有笔断意连之妙,更有改变断笔之方向,造成空间上的“错位”,产生三维立体之视觉。其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之独特创造主要表现为:篆籀用笔、裹锋涩进,碑帖结合、金石气韵,长锋羊毫、生宣墨彩等。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的碑帖结合实际是没有完善下去。一讲到碑帖结合,就是指北碑和帖派的结合。其实碑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在金属、石刻上所产生的那种立体的感觉,都可以说是碑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碑帖结合,应该是钟鼎的铸范和青铜以及石头与铁的碰撞,历经千年风化所产生的那种独特的中国人所特有的那种审美感觉即金石气息和帖的结合。这种结合才是在碑和帖在高度上的结合。从言先生的草书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合,他用涨墨、宿墨、渴墨,将书写的二维空间变化为三维空间。这类成功例子在南京林散之的草书中也能体会到。

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恭达老师有多重身份,在我眼里他首先是书法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事业组织家:他在主持江苏书协工作中,使得江苏老中青书法均得到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全国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慈善家,我参加过很多他和他基金会赞助支持的一些当代书画或文化事业的公益活动,他很少说这些事情。因为我做媒体工作,所以能看到很多的慈善公益活动他都是默默地去做。他近年来一系列的书法创作,都是站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来完成的。他不是从他个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一个时代的高度、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进行这样大幅作品的创作。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草书当中就有一种正大气象,有很丰富的线条、用笔、墨法的变化、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每次看到言老师这样的作品,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其创作不是简单地抄一首唐诗宋词,这次选择诗词、选择作者都体现出他对“军魂颂”这一主题的理解,用真情表达自己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之情。

黄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几千年书法历史,真正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结合:即文字内容、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书法作者的心性理念,这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才能成为经典。当然结合程度的高低,影响作品价值的高低。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当代衡量作品的一个参照和方向。如果按这样的要求去看当代书家,应该是很高的要求。言先生对书写内容的关注是当今文人对时代精神、时代关怀的体现。言恭达先生是可以以这样一个要求去衡量并经得起考验的成功书家。也可作为当代书坛典范和成功书家的案例。就今天的《军魂颂》长卷来说,我觉得用这一要求来衡量的话,应该说是三者结合程度比较高的作品。言先生这种创作理念、形式、思维都是值得当代书坛借鉴的。

马新林(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言恭达先生在碑和帖的探索上,可以说是当代书坛的一个高度。我们看作品至少有这么几个很深的印象:一个是在布阵上,就像驾驭千军万马一样,有怀素的阵势,在用笔上有林散之的某些传承,又有孙过庭用笔的这种跳跃感与精到,还有高二适章草的某些点画的处理和形态特点。第二是碑和帖的关系,实际上是金石气的问题。我认为现在写碑的应该关注一些帖,而写帖的这类也应该多关注碑。恭达先生的创作是我们的榜样。另外,言老师的书法有着很强的辨识度,我在全国各地一眼就能看出言恭达先生的题字和作品。他是在写心,写自己的学识与经历,是不忘初心,向经典迈进。我们都应该向恭达先生学习。

张旭光(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秘书长):

今天的长卷展很精彩。首先,气象的连贯性,从头到尾的连贯性,在这32米长的巨幅作品中很不容易。其次,我认为草书的高品质是不燥、文雅的气息。言先生的作品,线条的质量很好,尤其是枯笔的使用,非常成功,实在不易。草书从历史上一出现,就是一门纯粹的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实用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草书在历史上有三次突破。第一次是王羲之时代小草的突破,突破了实用的功能,变成了审美的符号。第二次突破是王献之,突破了单个字的规格,形成了几个字一笔写完的风格。第三个突破即是明代的徐渭,他就打破了行距的界限,把所有的汉字都解体了,把所有的行距都打破了,成了空间、图式化的艺术。言先生这件作品,重视王献之以来对线条的组合艺术,组合成这种美的关系。言先生这件作品尽管有行距,但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照应,已经接近打破行距的追求,这也是尤为精彩之处。恭达作为孔夫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一位南方弟子言子的后裔,他从年轻时候就非常关注人文的修养与建设,做了大量组织和教育工作,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也确实是令人瞩目的。

胡秋萍(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近年来多次与言先生接触,深深地为言先生的人格力量和艺术精神所感动。他不断做了很多书法教育、推广中国书法走出去的活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他更是做了很多公益活动,在人格、艺术上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前辈。此幅长卷作品,整个气息博大、流畅、潇洒,还有江南文化儒雅的感觉。细细看来,整幅作品笔法和空间布白都是非常巧妙的。我从中读到了二王、怀素的笔意,黄庭坚空间结构上的意韵,细看很古雅,在整体气势结构上又有一种畅达的气韵。既有远古的意韵,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艺术家对自己从事的书法艺术独特表达方式的体现。我看过言先生现场书写,他用长锋羊毫,把使转做得这么圆融到位,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他注重一些细微的表达,但空间构成上又是大格局的表现,他在大和小的把控上做得非常好。在草书尽情的挥洒之间,如何能把豪情与雅韵生发出来,言主席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首先,文化艺术界每逢重大的节日,都会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示庆贺或者纪念。言恭达先生将毛泽东等十二位领袖的诗词用32米大草长卷的形式书写出来,应该说是一件难得的主题性代表作。这个意义突显了书法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书法原来就有承国家之大业的功能,恭达先生是发扬了原来的书法传统,纪事纪功、树碑立传。

第二,这个作品又是他阶段性代表作的尝试,主题突出,个性鲜明,最大的特点是一幅作品成为一个展览,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因为一幅作品容易单调,很难经得起检验。恭达先生不仅做到了写什么,更完成了怎么写的问题,所以一幅作品就能引来这么多领导与观众,这已经构成了一个书法事件。言恭达先生的确可以说是文艺界带领我们从高原走向高峰的领军人物之一。我们书法界也需要像恭达先生这样的书家树立典范。

蒋力馀(湘潭大学教授):

《军魂颂》长达32米,其选材和造境别具匠心。此作以毛泽东、周恩来和十大元帅最具时代感的诗文为载体,营构出气壮山河、雄肆瑰奇的艺术意境。作品以崭新完美的形式、恢宏的气魄、高美的精神,向读者展开一幅生气勃勃、恢宏壮丽的画卷。布局大开大合,大放大收,在浑融和谐、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之下,造成抒情意象的强烈对比。处处“屋漏”,条条“锥沙”,含蓄而奔放,逸宕而伟丽,时而低昂回翔,翻转奔逐;时而狂风大作,地动山摇,仿佛神虬腾霄汉,夏云出嵩华,逸势奇诡,莫可穷测。言恭达创造的裹锋绞转、逆势涩进的笔法,其线条极具弹性和张力,极富力度美和形态美。他的书法语言是碑帖交融,把碑版的雄强、简牍的灵动、帖系的潇洒合而为一。雄浑古雅,苍凉瑰奇,这是《军魂颂》最主要的美感特征。书家倾吐衷愫、湛发天机,以巨刃摩天、长空射雕之手段,创造了恢宏伟岸、风光旖旎的艺术杰构,使血荐中华、英勇无畏的大军之魂得以具象表达,抒发对国家民族无限热爱的一片赤诚,呼唤汉韵唐风之回归,具有时代经典的意义。

彭庆阳(书法评论家):

恭达先生在《军魂颂》创作中,从书法本体语言到艺术精神都已打上了他个人所独有、却又属于这个时代的符号,那就是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高体现。淳古浑穆的金石气、清新典雅的书卷气相依相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彰显了自出机杼的创作思想与审美体系。吴昌硕 “古人为宾我为主” 的观点在这里也有所体现,恭达先生一方面重视传统并视为发展之根基,另一方面又不囿于古,力求彰显时代的特质,为时代造象。前有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伊秉绶用篆书笔法写隶书,今有言恭达以篆籀古法写草书,他们都是在书法实践中苦心探索、通变出新,自成面目。

看似舒朗分明、间隔有序的行距,由于“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复杂而美妙的线条在大小章法中被统一起来,故此行行相应,已经接近打破行距的追求,使草书艺术在二维画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用笔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跳跃翻转,沉著痛快;以逆势涩进、裹锋绞转的篆籀笔法,挪腾移位、穿插呼应的笔画处理,提按绞挫、牵丝引带的自然行笔,凸显了大草的笔势、造白和气脉的艺术特色。书写中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笔断意连,却不懈怠支离,气脉连贯顺畅。高质量的线条无不厚重圆融而灵动飞逸,精致纯粹而虚静幽深,尽显草书符号的精美、艺术语言的独特。涩笔、渴笔、宿墨、涨墨等笔墨法元素的交融,加强了线与面的对比,于有意和无意间自然生发,相映生辉。特别是渴笔的运用,于无墨中求笔,于枯涩中求润,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军魂颂》从形式表现到内在价值,从艺术本体到主题思想,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从而在文本内容、技法运用、作者的性灵及艺术格调表现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堪称时代书艺经典。■

责任编辑:郑寒白

猜你喜欢

长卷草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芝兰书画长卷》
《花卉昆虫长卷》
书法欣赏
自作诗(草书)
把你写进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