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枚的藏书与散书

2017-02-26

保健与生活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购书袁枚借书

江 舟

古人爱读书,也留下了很多读书、藏书的故事。清代诗人袁枚,自幼爱书,但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阅读,自然少不了受人冷落,饱尝了读书人的艰苦和辛酸。后来袁枚做了官,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了,他的藏书竟达40万卷,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袁枚在小仓山房筑“所好轩”藏书,并写了一篇《所好轩记》,表达了自己对书的喜好之情。

袁枚早年的借书经历,使他领悟了许多有关书的道理。他发现藏书的并非都是读书人。于是,便发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借来的书,总是格外珍惜,担心来不及看完主人就要索回,于是全神贯注,勤于记诵,所以印象深刻,得益颇多。相反,如果这本书是自己的,就没有这种紧迫感了,总觉得什么时候都可以拿来读,于是将其束之高阁。时过境迁,往往就再也没有去读它的兴趣了。这种体验,大概每个读书人都曾有过,但是袁枚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一番形象的描述之后,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藏书不读,不如不藏。书确实是每个读书人最大的财富,但是这种财富指的是精神形态而非物质形态。袁枚藏书多却不炫耀,他更不认为这些书便是他一人所有,期望子孙相传。相反,乾隆开四库馆,面向全国访求天下奇书,袁枚就献出了不少珍本秘籍。平日朋友相借,他更是慷慨允诺。这样,他所藏之书,十而去之八九。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散书记》,记述了他散书的感受和态度。“天下宁有不散之物乎?要使其散得其所”。当书归己所有时,往往弃于一旁,不认真研读。当他人欲求书,自己将与书分手之时,便会觉得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很值得一读。所以,每散一本书,都会有依依不舍之情。于是,他便先日夜攻读,将其精华内容记在心中,甚至摘抄下来。这样,虽然书已经转于他人,但是自己还是真正拥有了它。

如果说藏书、借书之感受大家都曾经经历过,那么“散于人转以聚于己”则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猜你喜欢

购书袁枚借书
图图借书
借书去
一百顶高帽子
网上购书忘密码
借书
谁是幸运星?
购书乐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购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