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孩子一个有序的世界:陪孩子建立内在秩序感

2017-02-26马艳

启蒙(3-7岁) 2017年5期
关键词:敏感期佳佳内化

文/马艳

给孩子一个有序的世界:陪孩子建立内在秩序感

文/马艳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察和理论,孩子在6岁以前要经历重要的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运动敏感期、音乐感知敏感期等。在这几年中,孩子根据内在的需求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方面,进行集中发展,就像一棵大树在长成前,有一个生根发芽的过程。生根发芽阶段,很多表现不那么显著,但仔细观察,我们会看到种种发展迹象。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成长生根发芽的过程,了解成长中的可能迹象,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施肥的时候施肥,我们的苗苗才会健康长大。

心理层面的敏感期比生理层面的敏感期更容易被忽视。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一个很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特质发展:儿童内在秩序感的养成。

固执的孩儿们

斌斌是个聪明的幼儿园小班小朋友,经常做老师的小帮手。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幼儿园里的椅子都会被倒放到桌子上。冰冰经常帮助老师一起完成这项摆椅子的工作。到了家里,他也执意要求在吃完饭之后,把家里的餐椅倒放到桌子上。爸爸妈妈和他讨论了很多次,说在家里不适合这样摆放椅子,桌面会被磨坏。可是,一不留神,餐椅又被倒放到桌子上去了。爸爸觉得斌斌太固执了,怎么做才能让他改变呢?

佳佳5周岁了,每天下午,奶奶都来幼儿园接她回家,她很喜欢听奶奶哼着《茉莉花》的曲调,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吃奶奶准备好的点心,接着到楼下去玩儿。有一天,奶奶临时有事出门,换妈妈接佳佳回家。妈妈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在家里放起欢快的莫扎特的音乐,还准备了一些小游戏想陪佳佳一起玩儿。可回到家后佳佳一直闷闷不乐,玩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妈妈为此郁闷了好几天。

固执=重复、一致

对于家有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宝宝的家庭来说,上述类似的情况可能经常都有发生。这个阶段的孩子似乎很固执,特别喜欢说“不”。你要他做啥,他偏不做。妈妈说:“今天换用这条带小狗图案的新毛巾好吗?”“不!我就要我那条带小猫咪图案的!”爸爸说:“今天咱别踢足球了,去玩篮球好吗?”“不!我偏要踢足球!”

仔细回想一下,这种状况从宝宝2岁多可能就已经开始了。事实上,固执体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正经历的一个重要心理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热衷于维护已经形成的规则不变,喜欢不断重复相同的事物,喜欢保持不变的环境。

固化外在秩序形成自我秩序感

刚出生的婴儿对其所处环境的秩序性就很敏感。他们不喜欢主要养护人、生活作息时间、房间布置等有大的改变。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可能会因为更换房间的颜色、窗帘甚至图片而烦躁不安。大约在一岁半到两岁半左右,幼儿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快速发展,这个敏感期在5岁前后会逐渐减弱、消退。在这个以“重复、一致”为特征的阶段,周围环境等按照固定的秩序和规则呈现,才能满足孩子内在成长的需求。他们在不断重复中加固已习得的外在秩序,理解各种规则,然后逐渐接受“秩序是可变的”,最终形成自我内在的秩序感,应对变化的外部大世界。

形成秩序感内化有序性

敏感期是孩子深层次能力发展的准备期。较好经历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分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在这个基础上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也比较强。他们逐渐明白,事物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当前的规则无法满足事物时,就要产生变化,形成新的规则。这种思辨的能力在秩序感的内化过程中不断提高。

秩序敏感期形成孩子的分类概念和规则意识,这是孩子有序行为的前提。在这个阶段,呈现给孩子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孩子内化形成自我的条理性和有序性至关重要。

芳芳的妈妈每天让芳芳7点起床,上洗手间、刷牙、洗脸、喝温水,给她扎好小辫子,然后一起整理房间,之后去上幼儿园。每天早上这样按时、有条理的活动慢慢固定下来,形成芳芳所认同的秩序。这样的外在有序性有助于芳芳对其他有条理活动的预期和执行,帮助她形成内在的有序性。

培养孩子的内在秩序感和有序性

抓住敏感期,顺势培养

4-5岁,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前后。爸爸妈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这是培养孩子内在秩序感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

父母可以通过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来满足孩子对稳定和一致的需求。

时间环境:制订每天固定的作息时间。即使双休日与平日上幼儿园的时间安排不同,也尽可能让一部分的活动在时间上有相似的安排,比如,晚饭后做同样的游戏、讲同样的睡前故事。

空间环境:家里的布置、摆设,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孩子平时看书、玩游戏、吃点心、用餐等活动地点都固定下来。让孩子知道玩具、书籍、毛巾、牙刷等常用物品都放在什么位置。

心理环境:保持时间与空间活动的一致性,为孩子心理稳定性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外在可预期的环境,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世界有可控感。同时,主要的养护人,在这个阶段尽可能保持不变。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心理安全感的来源。

同时,孩子不喜欢变化,并不表示他们完全不能接受变化。4岁以后的孩童已经有了很强的认知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很多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如果能够在变化之前,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有变化,变化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应对变化,孩子不仅会放下执拗,而且有机会延伸学习“秩序可变”这个后一认知阶段的任务。

文章开头提到的佳佳小朋友,如果妈妈在前一天就得知奶奶无法去接佳佳,可以和佳佳一起讨论,让她事先知道会发生的变化情况(接她放学的将是妈妈,不是奶奶)、变化的强度(只是一天暂时性的变化),并让佳佳积极参与应对(告诉妈妈她希望回到家吃点儿什么玩点儿什么),使得变化中的很多情况是孩子愿意接受或者与变化前一致的(依然可以进行之前奶奶准备的活动)。这样,可预期的变化会使得孩子把不安转化为接受与期待。

敏感期之后内在有序性的培养

敏感期没有绝对的年龄界限,但根据一些观察研究,秩序敏感期一般在5岁、晚一点儿的在6岁结束。有些父母很焦急地问:孩子小一点儿的时候,我们都忙着工作,忽略了他的心理需要,孩子的那几年在混乱中度过。现在孩子7岁了,做事计划性很差,书包、房间都很乱,也不愿意整理自己的东西,是不是他就会一直这样乱糟糟地生活下去?

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敏感期之后,各方面的能力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适用于秩序敏感期的很多策略,也适用于过了敏感期之后的孩子。为孩子准备稳定安全、有条理的时间空间环境,提前与他们讨论变化的可能性和预见性,这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有序性的培养都很有益处。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内在有序性的形成可以通过强化分类能力、鼓励积极的整理行为来加强。一个分类能力很强的孩子,容易明白为什么积木和卡车玩具应该分开整理,为什么画画儿用品和书籍放在不同的橱柜里。同时,爸爸妈妈特别要鼓励孩子自己执行活动计划,有规律地摆放物品,而不是所有安排都跟着大人的节奏走。自我管理是内化孩子有序性的关键。

另外,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有序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父母自己没有形成规律的行为习惯,做事想到哪做到哪,东西用到哪放到哪,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很容易跌进同样的行为模式。兴许,孩子的有序性培养,也给了父母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有序性,在给孩子创造有序环境的同时,也重塑自己的有序行为,让全家人受益终生。

内化秩序感,培养有序性,请爸爸妈妈记住“稳定”和“重复”这两个字眼。在稳定的环境里,满足孩子在重复中学习的需求,让他们在纷乱的世界里,找到认清世界的安稳角落。

编辑 缴健

猜你喜欢

敏感期佳佳内化
我的校园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选择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下)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