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家”的隐喻

2017-02-25龙湘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隐喻家族概念

龙湘明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家”的隐喻

龙湘明

(湘南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因为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几乎任何一种特定的文化都会体现在了文字之上。汉语也不例外。中国文化中的家的文化也体现在了文字之上。通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仔细探究汉语中“家”的隐喻,我们可以窥探到此种文化的奇妙,并且了解中国“家”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的不同与独特。

家;隐喻;国家;家文化

引 言

在中国文化中,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达到“家国同构”。这种特定的文化与西方是非常不同的。例如,在美国就没有像中国一样的“四代同堂”这样的大家庭。美国的家庭都是一些“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一般只会有两代人。特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导致了特定“家”文化的形成。而此种文化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特点,相应的词语也开始不断的涌现于各类读物之上,其中之一便是“家”隐喻。通过研究“家”隐喻可以挖掘到中国“家”文化的一些深层次的特点。根据Lakoff,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当中。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也都是隐喻性的。现阶段国内通过“家”隐喻来研究中国的“家”文化虽不多,但是也有研究比较深入的,如:高金林和杜娟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研究“国家”的概念。[1]张迪也运用概念隐喻及新闻的框架等理论解读报刊中的“家族隐喻”专门分析了“国家是家族”这一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及特点。[2]而国外对隐喻的研究莫过于一些“隐喻大家”了,如:George Lakoff and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Metaphor,Morality and Politics等。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出现比较频繁的“家”隐喻进行研究,运用George Lakoff提出的隐喻理论来探究这些隐喻所体现的特定的“家”文化和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的特定思维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理解中国文化。

一 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

传统观念认为,隐喻是一种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段,也叫暗喻,又可被看成是比喻的一种,其表达方式如:A是B。而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思想。作者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认知手段;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物;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等等。并且,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3]Kovecses则认为隐喻是用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概念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概念域是任何系统的经验组织。用于理解另一经验域的概念域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被理解的概念域是目标域(target domain)。[4]如在句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中就包含着一个隐喻。我们用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概念“建筑物”(始源域)来理解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生活(目标域),故此隐喻便是:生活是建筑物。

二 中国“家”文化

“家”这个概念对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或者至少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幅家的素描。家,无论是从起源还是从社会生存形态上都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和始源,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家庭组织的存在,因而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家”文化的存在。当然中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家”文化。在中国,家共同体是最常见的经济共同体,是恭顺与权威的原始基础,也是许多人类共同体的基础。由于对祖先的恭顺,家共同体遂有了宗教关系。家庭的出现经过渐次扩张以后,逐渐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族即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按照一定规范、依靠血缘关系、世代聚居而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构成是以血缘、地域相近为组织基础,血缘为主,地域相近的为近支,地域远的为远支族。概言之中国的“家”文化就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家族为其实体存在形态,以父系原则为主导,以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身份规定为行为规范,以祖先崇拜和家族绵延兴旺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法族规,并把这一套家法族规从理论上升华泛化到全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华人社会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并且还存在“家”文化的泛化,也就是说,把家、家族的内部结构、身份关系、道德伦理、认知模式、互动行为规则扩展到家和家族以外的各个社会层面,成为支配、调节中国人、组织和社会的思想体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也是传统留下来的最深厚的文化资本。[5]

三 概念隐喻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文字那么一种文化是难以得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经毋庸我再多讲。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当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此一来就出现了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并且这种隐喻性语言表达充斥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正如Lakoff所说,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隐喻性的,那么,从一些特定的隐喻语言表达中便可看出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研究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中国人自己。下面我将从研究一些关于“家”隐喻的实例着手,从其中来看中国特定的“家”文化。

(一)家是人

每一个家庭都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组成的,所以人们在对家庭概念进行认知的时候,便会把人的一些特点映射到家庭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上去。通常人们对家庭进行认知时会以自身器官来对照认识家庭。如:头:这个家顿时群龙无首了。脸:凡事细心,你代表的可是我们一家子的脸面。耳:三妹就是我们家的顺风耳。眼:还是李良他们家看得远啊,抓住了这个好时机!鼻:你们家怎么跟个狗鼻子似的?嘴巴:每一个家庭都在述说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心:他呀,简直就是他们家的心肝。脊:爸爸是我们家的“脊柱”。手:每一个家庭都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弃婴。肋:身患残疾的他就是他们家的软肋。

上述例子表明,人体主要器官均可用来理解不同要素对家庭的意义,如头(首)对人体所起的思考、决策和领导作用通常被用来理解家庭重要成员对家庭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各个器官相互协作无间和谐的整体,其中头是用来思考的,心脏是为整个身体供血的,手脚有助于一个人行动方便等,从这些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定的“家”文化。中国的家庭是由婚姻或者血缘结紧密关系的家庭成员组成的,如夫妻。中国的家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单位。在这个单位当中有着严格的尊卑长幼制度规则。这方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家长”。居于家庭结构最上层的是家长。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长(一般为男性,偶见有以女性为家长者,但不具有必然性)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家庭的户主,他不仅对外代表整个家庭,而且对所有家庭成员来讲,他总是意味着权威、掌握着权力,他是“家规”的制订者、执行者和维护者,是家庭事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家庭生产生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他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统治者。在家长的统治下,家庭成员实行“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内在制度规范,“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二)家是国

在中国,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也有“舍小家成大家”之说。所以,在理解“国”这一个概念时,人们通常会将其与“家”联系起来。杨树达认为卜辞“吾家我家义同。……知我家吾家之称真殷人语也。卜辞为殷王室贞卜,辞称我家旧臣,则我家盖与今言我国义同。……《毛公鼎》则兼言我邦我家,我家与我邦义固无疑”,即家是邦国。由于这两者关系实在紧密,人们在理解“家”时也会想到“国”,两个概念已经相互交融不分彼此了。如:他可是他们家的小皇帝呀!上过大学的二哥就是我们家的发言人。老妈一出门,老爸就想着谋朝篡位。妈妈是我们家的财政大臣。现在,邓小平这个大家长不知道能不能管好这个家啊!家长这个位子可不是那么容易坐的。我们这个大家庭要团结起来,共度难关!我们都是灾区人民的患难姊妹兄弟。

从以上的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与“国”是难以分开的。一个家庭的结构可以跟国家的结构相比较,加之中国汉语十分讲究对称美,所以才会有“国家”一词的出现。“家国同构”更是中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同样,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也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三)家是建筑物

因为家的原型意义指居住的房屋。《说文》:“家,居也”;注:“家谓一门之内”。可见家在人们心中,其中最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家人一起居住的那栋房子。所以,人们在理解“家”时通常会用建筑物来做比较。

门:看好家门,谨防坏人。基石:亲爱的,我们现在努把力,那我们未来的家基石就可以打得稳些,你知道么?砖瓦:每个家庭成员得努力为家里添砖加瓦。栋梁:父亲去世了,小小的他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墙:那个瘪三老是挖我们家墙角。设计图:30岁的他早就在心里设计好了未来家的蓝图。

如上所述,家是存在于一定的土地之上,犹如建筑物必须建在一定的地基上一样,此外家庭的建立必须有个构想的方案,犹如建房必须有蓝图一样,家要有与外界接触的地方,犹如房屋有门窗一样,家庭的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才能存在,犹如房屋须有栋梁一般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用建筑物来理解和认识家庭。这里体现了中国人心目中“家”的地位。家同房子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一间房子能为我们遮风挡雨,而一个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意义非凡。累了,可以在里面休息休息。冷了,可以进去躲风取暖。在外面的世界受委屈了,房子里面的家人永远都会是给予安慰和拥抱的。所以目前很多人都会认为,没有房子就没有家,如此以来涌现了大量的“房奴”。其实他们不是“房奴”,而是“家奴”,因为对家的热切渴望,情愿长时间背上房款的压力。对中国人来说,建立一个家庭不亚于建立一项事业(如成家立业是一个中国男子必然要经历的),是完满人生的一项必修课程,也是人生应该完成的一项任务。由此可见,中国的“家”概念和西方的“家”概念相差还是很大的。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文化传统中,个体主义是人们广为推崇和称颂的美德,甚至已成为了一种民族认同的象征。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每个人首先是单个的个体,以追求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为先。因此西方人缺少中国式的集体归属感,在其意识中,“家”同集体的概念空间存在较大的距离。西方人不太能够把家庭关系、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以及情感范畴的原型特征融入自己生活的其他社会空间。其实关于“家”的阴隐喻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通过动物来认知“家”:这个家族就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还没有到它醒来的时候。通过植物:哗啦啦,树倒猢狲散;中国人有特定的心理,那就是落叶要归根。通过一般物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爸妈一离婚那这个家可就支离破碎了等等。

对个人而言,这些不同的家隐喻可以反映个人对家庭的态度和认识,而这些又会潜意识地影响个人行为。例如,家庭是国家,这个隐喻潜意识中驱动了人们对家的眷恋,以及家庭能给予个人的保护与慰藉,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情感和行为,在平时家庭生活中,总有一个人是家里的代表,发言人;家庭的里面有财政大全,每一项家庭决定甚至都要通过民主投票;不管离家多远,过年总是要想尽办法回家来;死后更是要落叶归根。可见,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家的地位可见一斑。

结 语

综上所述,家庭隐喻表达均来源于人们潜意识中的概念隐喻,而概念隐喻则是人们长期对家庭进行认知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对家庭的语言描述和表达,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因此,本文对家庭隐喻的系统深入研究有助于加强大家对家庭的认识及对中国特有的“家”文化的理解。同时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家”文化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家”文化的独特与不同之处。希望对以后学者在中国家庭研究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1]高金林,杜娟.认知视角下汉语中“国家”概念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0,(3):55-59.

[2]张迪.对当前中国报刊中家族隐喻现象的探究[J].新闻实践,2009,(6).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4]Kovecses,Z 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储小平.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J].学术研究,2003,(11):15-19.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1-10

龙湘明(1981-),男,湖南望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H0-09

A

1673-2219(2017)02-0129-03

猜你喜欢

隐喻家族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