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卦象中的精神养生思想

2017-02-24王宏利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周易皮肤病

董 博,王宏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蔡 静 1,杨志波 2*,周 蓉 3,李婧娇 3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周易》卦象中的精神养生思想

董 博,王宏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周易》不仅阐述了物质养生的方法,还对精神养生有着深刻地认识,即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意识等,达到精神的平衡和稳定,最终实现健康完美的身心状态。本文具体阐述了乾、艮、无妄、兑、睽、节、离七种卦象蕴含的精神养生的具体方式方法,并讨论了《周易》中的精神养生总则,包括顺应自然、保健预防、调摄精神与身心和谐。研究《周易》的精神养生内涵有助于树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养生观,对现代人的精神养生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周易》;卦象;精神养生

《周易》一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地影响,指导了传统中医,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本文即对《周易》的精神养生内涵作一探讨,希望对建立系统、完善的现代养生观有所帮助。《周易》中虽无精神养生的提法,但一些卦象反映了古代对于精神养生的深刻认识,即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意识等,达到精神的平衡和稳定,最终实现健康完美的身心状态。在《周易》六十四卦象中,本文选取了乾、艮、无妄、兑、睽、节、离七种与精神养生有关的卦象,阐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养生方法,并讨论了《周易》的精神养生总则。

1 《周易》中不同卦象蕴含的精神养生方法

1.1 乾卦——精神内守

乾卦上下卦都是乾。《周易·乾卦》的初爻云:“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要象潜藏的龙,也就是说,有才能的人在时机未到之时不可轻易施展,应藏锋守拙,隐忍待机。《周易·系辞传上》亦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意思是:之所以总有乱发生,其乱之源往往是由言语引发的。君王说话不慎密则失信于臣,臣子说话不节制则灾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则造成祸害。所以,君子处事谨守节制,不会乱说话。这些都说明了谨慎行事、敛藏作为的重要性。后世的医学家据此提出了“精神内守”的养生观点。人体内部的阴精与阳气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所以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因某种原因耗损了阴精或阳气,比如劳累过度,就会打破这种动态平衡,造成阴阳失调,使人体发生疾病。《素问·痹论》亦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观点,意思是说,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就能收敛神气,少生疾病;反之,精神躁动不安,就会造成精气的消耗亡失,易于生病[1]。

1.2 艮卦——抑止邪念

《周易》中的艮卦上下卦都是艮,艮为山为止,一山即象征抑止,重叠两山止义更大。《周易·艮卦·彖传下》阐释艮卦义理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意思是:该停止的时候停止,该行动的时候行动,行为符合时机,前途才能光明。只有适时抑制人心中的贪欲邪念,才能保证行为正确,身体健康。世俗之人难以做到绝对正直无私,偶尔也会产生各种邪念私欲,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以艮卦抑止自身的邪念,恢复清明的心态,及时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抑止邪念是古代养生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3 无妄卦——身不妄为

《周易》无妄卦,上卦乾为天,下卦震为雷,象征不妄为。不妄为包括身体上不做坏事和心理上不想坏事。如果思想行为不正当,就会有灾祸。无妄卦九五爻辞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意思是:得了病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胡作非为,这样即使不吃药病情也会好转。无妄九五爻为一卦之主,阳刚中正,下与阴柔之六二相呼应,表示体质健壮免疫系统强悍,身体有良好的抵抗力,即使偶染微疾,无须吃药疾病便可痊愈,此之谓“有喜”。然而“勿药有喜”的前提是“无妄”,即遵守正道。在生活中胡思乱想、胡作非为的人,虽然可能得到短暂的胜利,但心理失却平衡,最终不免患上各种疾病。因此治病要以预防为主。思想行为正派,身心和谐,才能预防疾病,以及促进疾病的早愈。

1.4 兑卦——文化熏陶

人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如兑卦,上下卦皆兑,兑的意思就是“悦”,高兴,愉快。八卦之中兑为泽,兑卦则上下皆泽,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上下联合,滋润万物,欢欣喜悦。《周易·兑卦·象传下》就此发挥说:“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意思是:正直的朋友之间互相讲解知识,共同研讨道理,有助于双方学业上互相助益,还能够愉悦精神,有利于身心健康。交往一些博学广知的朋友,阅读一些名著和励志书籍,欣赏音乐美术,谈论人生哲理,都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有利于预防疾病。反之,一些人只追求感官物质的享乐刺激,而疏忽精神文化的熏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常常在年富力强之时就罹患各种疾病,有的甚至英年早逝。兑卦体现了精神文化熏陶对于祛病养生的重要作用。

1.5 睽卦——心神安定

睽卦,上卦离为火,下卦兑为泽,水火不相容,阴阳失却平衡,灾祸疾病纷纷而来。睽上九爻辞云:“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脱)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爻辞大意是说,与他人分离,极度孤独,看见一头沾满泥巴的猪,又见一车载满打扮得奇形怪状的人,怀疑他们是坏人,于是弯弓欲射,定睛一看,才发现他们其实是结婚迎亲的队伍,于是疑惧消失,放下弓箭,遇上下雨(指阴阳和合),平安吉利。故《周易·睽卦·象传下》释云:“遇雨之吉,群疑亡也。”意思是遇雨可获吉祥,原来的种种怀疑都已经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这个人因为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情绪极度紧张,看见行人就怀疑其不利于己,差一点引发武力冲突。所以说,人与人之间要有良好地沟通和交往,才能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与人交往时,要以信任为基础,不要疑神疑鬼,否则会发生危险或失误。很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就是因为性格孤僻,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常常疑神疑鬼,惊恐不安,甚至产生一些幻觉,以为有人要害自己,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疾病。他们的病根就是多“疑”。疑云散尽,妄想冰释,心病自然消失。

1.6 节卦——情绪疏导

节卦象征节制疏导,上坎为水,下兑为泽,泽有水而容量有限,水多必然溢于泽外。因此要有节度,故称节。上古大禹治水,采用因势利导方法而不是像鲧那样一味筑坝填堵,最终使洪水疏之有道,得以平息。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一味的克制压抑只会增大心理压力,加重病情,因此还要进行情绪疏导。节卦辞云:“苦节,不可贞。”上六爻辞曰:“苦节,贞凶,悔亡。”意思是苦于节制是不可以的。人都有七情六欲,过分压抑克制,不但使心情郁闷,还容易导致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因此,要学会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宣泄,学会与人倾诉,学会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这样才能及时恢复正常。节卦九五爻辞云:“甘节,吉”。意思是以守节为乐事,是吉利的。“甘节与“苦节”相对比,一“吉”一“凶”。“甘节”能够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使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不良情绪得到宣泄。甘是甜美的意思,自愿地遵规守礼,而非强行压制,才有甜美可言。

1.7 离卦——积极乐观

离卦,上下卦皆为离,离象征火,火必然附着于燃烧的物体之上。离又称“丽”,象征附丽,意思是有所依托凭借。但是“附丽”并非一味盲从依顺,而应有自身的主见判断,这个意义对于健康养生也是一样的。人离不开所依附的客观现实,然而又不能屈服于现实,要努力争取更好的条件,尽量健康地生活。《离》九三爻辞云:“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意思是:夕阳西下,好比人生进入老年,如果不能敲着瓦盆歌唱而欢度晚年,就难免悲叹抑郁,这样必然遭到凶险。所以老年人应该积极“鼓缶而歌”,或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反之,有些人退休之后茫然找不到目标,终日闷坐,悲观感伤,愤世嫉俗,很快就患上各种心理生理疾病,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即使是在人生的末尾,也要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这样才能燃烧得绚烂辉煌,继续绽放青春活力[2]。

七种卦象的养生规律,无外乎守正和驱邪。守正包括守和养。乾、睽卦可以看做守,无妄、节、离、兑卦可以看做养,艮、无妄卦可以看做驱邪。七种卦象中六种都贴近守养,所以《周易》精神养生中以守正为主。

2 《周易》卦象中的精神养生总则

《周易》卦象中的精神养生总则包括顺应自然、保健预防、调摄精神、身心和谐4个方面。其中,身心和谐是精神养生的终极目的,保健预防和调摄精神是精神养生的手段,顺应自然则是精神养生的前提。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使身体和心理朝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方向发展,不致因“逆天而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保健预防实现身体的安全,调摄精神则实现心理的宽适,同时遵循两方面的养生法则,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状态。

2.1 顺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最高智慧。《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说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自然的四时阴阳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万物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的生活起居和养生活动也必须与四时季节相适应。顺其自然的精神养生原则,也就是顺从节气季节的变化,使人的精神面貌与大自然协调统一,在相应的季节有相应的精神状态。

《周易·丰卦·彖传下》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是讲太阳到了午时就要开始偏西,月亮圆了就要开始亏缺。天地间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人们必须要顺从日月盈亏等自然规律的变化。《周易·乾卦·文言传》还进一步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说君子的德行,要符合天地的规律,要符合日月的光彩,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时序,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违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古代养生学中的“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即是据此引申发展而成。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演变直接受到时令节气,地理环境,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的影响,因此,在治病用药时,须灵活处理这些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制订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2.2 保健预防

《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了保健预防的重要性。精神养生可以调养已经出现的身心问题,但最好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预防,随时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在精神心理状态出现恶化之前,及时调整自身的习惯和行为,做到未病先防,才能更好地进行精神养生。

保健预防,也可说是“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意思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要开始预防,疾病发生之后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的恶化与复发等。“治未病”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周易·艮卦》云:“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意思是:注意保护脚趾,不会有灾祸,有利于长久吉利。脚趾只是四肢之末端,但是也要严加防范,因为伤到脚趾就会行动不便,还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感染。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其后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如《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为了抵御寒冬,就要早做准备。这句爻辞说明,坏的事物是从微小之处起源的,为了防止恶化,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养生就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病患,减轻病痛,延迟衰老,长命百岁[3]。

2.3 调摄精神

精神的保养是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恶劣的精神状态则易加速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如履卦九二爻辞说:“履道坦坦”,本义是小心行走在平坦宽广的大道上,后引申为要心胸宽大才能维护身心健康。中医中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的情绪会导致心理失衡,伤害到心、肝、脾、肺、肾等相应脏腑,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调摄精神是养生的首要要求[4]。

2.4 身心和谐

《周易》体现了身心和谐的思想,即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健康强壮的身体反过来又促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如豫卦,上卦震为雷,下卦坤为地,雷声震撼,欢欣喜悦,人心欢乐。意思是保持美好的心情有助于身体健康。其六五爻辞云:“贞疾,恒不死。”贞,正也;疾,病也。意思是说:占问疾病,会痊愈并长久不死。在总卦中的含义是,人们坚守正义,心情愉快,就能预防疾病,身体健康而不会暴亡早夭。《周易·豫卦·象传上》云:“恒不死,中未亡也。”其含义是,应该进行不断的运动锻炼,扶植体内的浩然正气,才能达到“总也不死”的效果。如《周易·乾卦·象传上》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机体中气十足,自然就可以抵御邪气的侵扰,健康而长久地活着。这种身心和谐的思想对后世的养生学很有启发。

《周易》博大精深,含义隽永,作者研习此中关于养生的学问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周易》对精神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虽然产生于古代,其中蕴含的很多规律和道理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认真学习《周易》对现代人的精神养生具有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现代人虽然拥有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但也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快速的社会节奏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常常力不从心、身心俱疲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往往是在重大疾病之前身体发出的警告。为了改善这种亚健康状态,现代人往往重视饮食的补养、保健品的滋补、运动健身的习惯等而忽视精神心理的调养,而很多身体的疾病实际大部分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因此,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恶化了生理上的感觉,生理上的不适又加重了精神心理的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日趋低下[5]。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重归古代先贤的指导,重视精神养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人的养生困境。像本文所指出的《周易》中的精神养生思想,人们如能做到精神内守——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抑止邪念——除去心中的贪欲恶念,身不妄为——保持思想行为的正当,文化熏陶——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心神安定——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疏导——学会宣泄和倾诉烦恼,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与积极进取,就能很好地调整精神心理状态,改善情绪,从而提高生理机能与抗病能力,达到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健康,实现真正的身心和谐的养生目的。

[1]唐 伟.《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养生思想[J].江西中医药,2000,31(2):50.

[2]蒋 凡.《周易》与中医之道新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50-56.

[3]刘光华,赵明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源[J].中医研究,2005,18(4):4-6.

[4]姚伟钧.《周易》与中国传统养生学[J].求索,1993(6):117-118.

[5]李邓辉,张接发.精神养生与治未病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13-14.

The Thought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Image-Numberology of Book of Changes

DONG Bo,WANG Hongl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Liaoning 110847,China)

Book of Changesnot only elaborates the method of material health,but also ha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health,that is,by adjusting the human emotions,psychology and consciousness,to achieve the bal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spirit,and ultimately achieve a perfect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mental health implicated in Qian,Gen,Wuwang,Dui,Kui,Jie,Li seven image-numberology,and also discusse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ental health in theBook of Changes,including adapting to the nature,health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regulating mental states,keep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The study of the mental connotation ofBook of Changesis helpful to establish wholesome and perfect values of modern health maintenance and has practical value for modern people.

Book of Changes;image-numberology;mental health

Professor Yang Zhibo'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kin Diseases with Flower Drugs

CAI Jing1,YANG Zhibo2*,ZHOU Rong1,LI Jingjiao1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5,China)

本文引用:董 博,王宏利.《周易》卦象中的精神养生思想[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0):1093-1096.

R212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7.010.011

2017-08-13

董 博,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运动养生。

*王宏利,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820020362@qq.com。

(本文编辑 李路丹)

·临证撷华·

杨志波教授运用花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经验

蔡 静1,杨志波2*,周 蓉3,李婧娇3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本文引用:蔡 静,杨志波,周 蓉,李婧娇.杨志波教授运用花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0):1097-1099.

〔摘要〕杨志波教授根据临床上不同皮肤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症状体征,坚持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诊断学为依据,以突出中医特色为前提,临床采用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花,槐花、鸡冠花等凉血止血之花,红花、蒺藜花等祛白养肤之花,佛手花、旋覆花等疏肝下气之花对症治疗,并灵活加减与化裁,以达肌肤凑密、消斑除疹、祛风止痒、美容养颜之功效。

〔关键词〕花类药物;皮肤病;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白养肤;疏肝下气;杨志波

B〔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7.010.012

〔收稿日期〕2017-03-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151360)。

〔作者简介〕蔡 静,女,硕士,主要从事皮肤性病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杨志波,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li:dr.yang888@126.com。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athogenesisand symptomsand sign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in different skin diseases,Professor Yang Zhibo insist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CM,based on the diagnostics of TCM,and emphas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premise.Symptomatic treatments were used in clinic,such as flowers of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herbs like wild chrysanthemi Indici Flos,Lonicerae Japonicae Flos,Violae Herba Violae,etc,flowers of cooling blood and hemostasis:Sophorae Flos,Celosia Cristata,etc,flowes of dispel the leukasmus for good skin maintaining:Carthami Flos,Fructus Tribuli,red flower and Tribulus terrestris,flowers of soothing the liver descending Qi:Flos Citri Sarcodactylis,Inulae Floss,etc.together with a flexible and masterly exchange for the prescriptions.The flower drug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skin tight,anti-freckle,wind dispelling,relieving itching,maintaining beauty and keeping young.

〔Keywords〕flower drugs;skin disease;clearing heat and detoxicating;cooling blood and hemostasis;anti-freckle;soothing the liver and depressing Qi;YANG Zhibo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早在中国最古老的汉代医方书 《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花入药的记载,除此之外,《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1]收载花类药物307种,其中可食用的花卉多达170余种。由此可见,花类药物在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2]于《用药法象》中曾说过:“药有升、降、浮、沉以配四时,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即为降。用药者,循此则生,逆此则死。”除此之外,清代著名医家吴瑭[3]在三焦辨证的治则中也曾认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循往昔医学大家之言,将此运用到皮肤学科中可知:因皮肤病常发于肌表腠理之间,而花类药物质地清扬,多善升浮,宣散透泄,易达肌凑,具有上行、外散、宣畅、凉润之效,故其能有效治疗皮肤顽疾。导师杨志波主任医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行医30余载,注重病证结合,中西贯通,内外并治,常获良效。笔者总结杨老师临床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花类药物,并结合其皮肤病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清热解毒之花——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

野菊花,又名野黄菊花,苦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微寒,质轻,气辛,味苦,并有小毒。具疏散风热、消肿散结之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体表局部的疔疮痈肿、咽喉肿痛及头痛眩晕等病证。金银花,又名忍冬、子风藤、鸳鸯藤等,金银花[4]这一名字出自《本草纲目》,因为忍冬花初开时为白色,成熟后转为黄色,由此得名。《神农本草经》记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痈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便脓血”等。金银花从古自今都被称赞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因它性寒,味甘,气芬芳,甘寒清热不伤胃,芳香透达可祛邪,入肺、心、胃经,具有散痈消肿,疏热散邪、凉血止痢、疏利咽喉及消暑除烦之功。紫花地丁,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其性味苦、辛、寒,归心、肝经。主治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等疾病;外敷可治跌打损伤、痈肿及毒蛇咬伤。此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疗血热壅滞及红肿热痛之疮疡的常用药物,尤以解毒为其特长。《千金方》[5]中常将其用治于丹毒及痈肿等疾病上,可将其新鲜之品捣汁内服,后取渣外敷;除此之外,在《惠直堂经验方》中也提及地丁膏这一药方,此方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并取渣外敷,或熬成膏剂贴于患处,并均获良效。

杨教授认为中医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及脏腑失和这四大方面,而邪正盛衰是治病辨病的核心。《素问》[6]中曾提及“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观点,将此运用在中医皮肤病的治疗中,当疮疡初起时应注重祛邪,而上述三种花类药物均有清热解毒之驱邪功效,在临床运用中常与另外两种外科常用药,清热解毒、凉血消痈的蒲公英和止血散瘀、生肌止痛的紫背天葵子,共同构成外科名方五味消毒饮,此方出自《医宗金鉴》[7],可以用来治疗热病初期且未破溃的痈疮,临床常以疮疡出现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广泛用于疖病之热毒蕴结证;疔病之火毒炽盛证;痈病之热盛肉腐证等。但因其苦寒之性较峻猛,脾胃虚弱、大便溏薄及阴疽肿痛之人不宜使用,以免泄泻过度,伤及阳气与津液。

2 凉血止血之花——槐花鸡冠花

槐花,又称金药树、护房树、豆槐等。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微寒,主归肝、肺、心及大肠经,入血分,主沉降,质轻微散,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之功效,主治痈疽疖疔、肝火头痛、目赤肿痛及各种实热血证。槐花在《药品化义》[8]中曾提及:“其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肌表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除此之外,在《医学启源》中曾写道:“槐花能凉大肠热”。由此可见,皮肤病的发病原因不仅仅是只停留在表皮,并且与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教授认为,肺主皮毛,调节全身气机,对体表肌肤起着滋润和保护作用;而肺又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导传化糟粕,若大肠湿热之邪不清,则会上蒸于面部,引起面部高敏及炎症反应。除此之外,皮肤病的致病因素还与痰饮瘀血、外感六淫及情志内伤等因密切相关。肝藏血,血热易化燥,在内表现为口干欲饮,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等;在外则肌表生疮,瘙痒难耐。因此,不难看出槐花的归经与之功效联系紧密,为治疗血热型皮肤病要药,杨教授在临床上将其常用于血热型阴囊湿疹、血热型银屑病及血热型出血性疾病等。鸡冠花,药名出自《滇南本草》,其别名有老来红、芦花鸡冠、凤尾鸡冠、鸡角根等,性味甘、凉。在《本草再新》中记载:“鸡冠花,入肾经”。主要功能为凉血止血,为妇女崩中,赤白带下之要药。杨教授认为女子以血为先天,血热则予以凉之,但为了避免凉久成瘀,杨教授常在方药中加以少量当归、阿胶等补血养血之剂以中和药性,因此,在治疗妇女血热型皮肤病时应酌情加予鸡冠花以奏凉血止痒之效。

3 祛白养肤之花—红花、蒺藜花

红花,又名草红花,其性味辛、温,归入心、肝经。主要功效为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主治瘀血疼痛,痈肿,跌扑损伤及因瘀邪所致的妇科疾病。蒺藜花,其性味辛、温,归肝经。主要功能为祛风和血,在临床主要应用于白癜风这一病症上。《本草衍义》[9]中记载:“治白癜风,阴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酒调服。”中医认为白癜风[10]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气血失调,荣卫失养,瘀血阻络所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久病体虚致脾胃虚弱,气血不畅,脉络不通,肌肤失养,血不荣肤,故发白斑,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肝、肾四脏。中医皮肤外科奠基人与开拓者赵炳南[11]老先生也曾自拟白驳丸治疗气血失调型白癜风,其方药构成主要包括鸡血藤、红花、当归、赤芍、陈皮、蒺藜、补骨脂及黑豆皮等,共奏养血活血,通络退白之功。杨教授在此基础上用药随证加减,灵活变换,若患者肝气不舒,加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气;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玫瑰花以活血调经;脾湿水泛者加茯苓、白术以燥湿健脾;夜寐欠安者加远志、酸枣仁以安神定志。

4 疏肝下气之花——佛手花旋覆花

佛手花,别名佛柑花,主要功效为疏肝理气、和胃快隔,主治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其性味微苦、微温,归肝、胃经。主要用法为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6g。旋覆花,又名金福花、金佛花、小黄花子,其性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在临床运用中主要功能为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主治气逆咳喘、噫气难下、胸痞胁痛等疾病。《本草衍义》云:“旋覆花,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也。”此外,《南京民间药草》中有旋覆花外用方法的记载:“花和苗,祛湿、拔毒、消肿,煎水洗患处。”临床上,黄褐斑[12]的发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由于生理及心理压力较大等原因,导致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13],加之女子以血为先天,气能生血,肝失疏泄,导致气血空虚,所以肝郁气滞是黄褐斑患者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之一,并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为治疗此病重要原则。杨教授在治疗此病上颇有见解,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治疗,气虚者加黄芪、参须以补气活络;脾虚者加白扁豆、白术以补气健脾;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以滋阴补血,并予本院自制膏方桃花膏及二白药膏,以达疏肝理气,活血退斑之效。

综上所述,花类药物在皮肤病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其清扬升散且上行宣发的特征,并将它运用在治疗皮肤疾病等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杨志波教授在花类药物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及诊疗特色,值得后学者去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沈国俊,林端宜,周常恩,等.《中药大辞典》植物药条目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2):54-58.

[2]杨艳红.李杲医籍著作考.河北中医药学报[J].2012(3):17-18.

[3]孙世辉,张苗苗,吴智兵.解析吴鞠通三焦辨证在温热性温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16(7):1331-1334.

[4]张 卫,黄璐琦,李超霞,等.金银花品种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4,(12):2239-2245.

[5]孙 雪.《千金方》面部美容的理论研究[J].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6] 杨传智.《内经·素问篇》中的成分隐喻[J].福州:厦门大学,2014.

[7]程慧娟.《医宗金鉴》外治方药的文献整理与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1):854-455.

[8]张鸣钟.中医名著书名选释——《药品化义》[J].中医研究,2015(4):25.

[9]宋光贤.古方集锦[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7):12.

[10]司富春,张 丽.中医治疗白癜风证型和方药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8):709-712.

[11]耿学英,宋乃光,赵岩松,等.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整体观的渊源及特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4):854-855.

[12]汤 楠,吴艳华,李其林,等.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3(4):302-304.

[13]Shi HF,Xu B.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by Chinese herb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7,Sep,13(3):219-223.

(本文编辑 贺慧娥)

猜你喜欢

周易皮肤病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防治皮肤病 对症食药膳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试论《周易》解释学中的“观象取义”——以朱子《周易本义》为例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