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小说《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017-02-23常凤

关键词:双城记大革命狄更斯

常凤

试析小说《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常凤

(甘肃中医药大学 人文教学部,甘肃 定西 743099)

狄更斯是19世纪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位举世闻名的英国伟大作家。《双城记》是他的著名长篇小说,该部作品故事背景被设置在了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代。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过对封建贵族阶级残暴统治的无情批判和对人性罪恶的揭露,表达出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暴力革命的憎恶,并深刻地展现出了宣扬仁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首先简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光辉,而后浅析作品中主要人物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最后再对其蕴含的时代意义与社会意义进行思考。

《双城记》;人道主义精神;仁爱;狄更斯

一、《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光辉

《双城记》是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狄更斯的经典作品,该部小说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揭露出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代社会的阴暗以及封建统治势力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深刻地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由此可见,《双城记》的主体思想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辉。而人道主义作为西方文明史上著名的文化思潮,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其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人性,即人性就是人道主义思想内容建构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就曾宣扬,在自然化的状态里,“每一个人都没有一种驾驭他人的自然权威”,“人生来自由、平等,这就是人的天性,是天赋的人权”。如果仔细审视《双城记》,就会发现卢梭的那些话深刻地道出了这部作品中人道主义的精神实质,对作者狄更斯而言,人道主义就是建立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的,是对人性的尊重和不侵犯。所以他借助《双城记》不断宣扬人生而平等,强调“人类之爱”,希翼人与人之间充满爱意,互相帮扶,以消除彼此的敌对,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精髓。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狄更斯反对以暴力革命手段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性,让底层大众获得人权。他认为革命违背人道主义精神,太过暴力血腥,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报复行动。于是他只能幻想用“人类之爱”的道德力量来感化恶人,让恶人改过自新。他这样的思想,其实是《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的精神短板。

二、《双城记》中主要人物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首先是一种个体的人格精神,因此要发掘《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那么就得必须从小说故事中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去寻找。无论是梅尼托、戴尔,还是露西、卡尔顿,在黑暗的社会中,他们优秀的人格都散发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光辉。

(一)博爱、仁慈的梅尼托

在《双城记》里,狄更斯所要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实是一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主要是通过法国大革命中梅尼托家这个特殊又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展现出来的。梅尼托家庭在大革命之前深受封建贵族阶层压迫,但是当大革命爆发,他们的处境却变得更为危险,因此对于法国大革命,这个家庭显得非常矛盾,他们虽然痛恨大革命的革命对象封建贵族,但是又羞于与底层劳动人民为伍,他们一直希冀在大革命的风暴中,能够寻找到一种处处充满“人类之爱”的和平生活。这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作者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核。

而作为这个家庭核心成员的梅尼托,他所展现的人格精神,正是狄更斯笔下人道主义的典型。他一直有着强烈的正义感,曾勇敢地去揭发阿芙蒙蒂侯爵兄弟的罪恶,即使因此被陷害坐了十八年的牢狱,但他始终信奉人道主义的信念。是的,他的确非常痛恨恶贯满盈的侯爵兄弟。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儿露西深爱着侯爵的后代戴尔的时候,他的内心表现得异常痛苦。但是为了更好地刻画出他的个性风范,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出他内心的痛苦与纠结,而是通过一些展现人物外貌细节和心理活动来进行反映。当梅尼托在英国法庭上看到受审的戴尔的时候,狄更斯如此写道,“她父亲用仿佛冻结的脸,奇怪地注视着戴尔。眼神是那么的专注,眉头开始紧皱,露出了讨厌、不信任的神情,似乎还夹杂着恐惧。”当戴尔告诉他,自己会对露西忠贞不渝的时候,狄更斯又这样写道,“他的脸庞呈现出了内心中斗争的神情。他一直将那偶然显现出的阴暗的怀疑和恐惧压抑在心底。”总之,狄更斯一直用细腻的情节刻画着,一位为了自己女儿的终生幸福而痛苦地压抑着自己个人恩怨的伟大的父亲形象。梅托尼是狄更斯精雕细刻的一位充满着善良和博爱品质的小说人物,他完美地展现出了狄更斯所信奉和宣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

(二)封建贵族的反叛者戴尔

戴尔是封建贵族阶层的反叛者,是狄更斯笔下真正的小说主人公。他英俊潇洒、富有礼貌,待人真诚、没有阶级歧视。当他深深地爱上露西的时候,他并没有强迫她也爱上自己,而是一直等待,直到露西对他也生出了爱意的时候,他才向露西袒露心扉。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爱替别人着想的善良男人。因为自己长辈曾犯下罪恶,他甚至会常常感受到内心痛苦。为此,他拒绝继承爵位和接受家族世袭的领地。后来他放弃了安逸的贵族生活,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过着清贫的日子。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他曾时常要求管家戈白勒多体恤穷苦人民,减免税赋。狄更斯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他的,“他从未压迫过任何一个人。他痛恨家族对穷人的剥削,所以他离家出走,去依靠自己的能力赚取养活自己的面包。戈白勒按照他的要求,变卖了他衰败的庄园,并将很多财物分给了穷人。”在大革命爆发之后,戈白勒因为受牵连而被关进了监狱,善良的戴尔为了拯救这个可怜人,不惜以身犯险,结果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并被判处死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所担心的却并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岳父和妻儿的安全。这是狄更斯刻意塑造出的一个贵族青年形象,戴尔对自身阶级的背叛和对人民的怜悯,都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因而狄更斯在小说中不愿看他残忍地死于非命,而是为他准备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正当他马上就要被革命者送往断头台的时候,却有人甘愿为其待罪受过,于是他被人隐秘地送往了英国。

(三)被称为“爱的纽带”的露西

露西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温和主义者,在自己的家庭中,她用自己的仁爱和智慧是维系着家人关系。与狄发特太太一样,她的家庭也遭受了阿芙蒙蒂侯爵兄弟的迫害,都有着一样的痛苦回忆。然而,露西并没有像狄发特太太那样充满仇恨,拼命地想去复仇,恰恰相反的是,她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化解了两个家庭的仇恨,因此她被称为爱的纽带。露西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当她得知自幼就消逝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竟然激动地晕倒在地上。当她终于遇见因深陷囫囵,而被折磨得面目全非的父亲的时候,“她用颤抖的手捧住父亲那被折磨得如如幽灵一样的面庞,并将它放在自己温暖的胸膛上,她想用自己的爱使他复活。”最终,露西彻底唤醒了父亲早已死去的心,并在生活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生怕使他想起以前不幸的经历。露西还是个贤妻良母,在最贫困的日子里,她也会用心地照顾家庭,每天准时为孩子上课。他很爱自己的丈夫戴尔,当她听闻丈夫在法国即将被处以极刑,于是便毅然离开伦敦安宁的家庭,来到充满革命暴力的法国,以营救自己的丈夫。她不仅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对身边的陌生人她也会给予仁爱,例如当她看到那些快要被行刑的囚犯的时候,“她流露出了一种深刻的同情的表情,以至于那些冷漠的围观者全都被感染到了”。这就是露西,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她都对他们充满仁爱之心,因此她被称为“爱的纽带”,正是她用自己怜悯、善良、博爱的人道主义光辉,串联起了两个仇恨的家庭,并感染着周围冷漠的人群。

(四)富有牺牲精神的卡尔顿

卡尔顿是一个英国律师,有着复杂的性格,被称为怪人。他曾因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而变得心灰意冷。他非常厌恶自己所处的黑暗社会,但又无力反抗,因此变得堕落懒散、放纵不羁。他也深知自己的性格缺陷,也试过改变自己,最终却显得有心无力。后来,他愈发感觉自己孤独无靠,对于生活毫无热情,所以他认为自己不会给露西带来幸福,没有资格再爱她,于是主动退出了情场角逐。为了露西的幸福,他从容地代替戴尔奔赴断头台,用自己弱不禁风的身板做盾牌,勇敢地挡住了残暴的力量,拯救了四条无辜的生命。最终,卡尔顿用自己的死亡表达出了他对露西那无比深刻的爱,完成了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是狄更斯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最极致体现。

三、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精神的思考

狄更斯一直在《双城记》中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不断强调“人类之爱”。他痛恨一切残暴行径,对他而言,暴力是一种毁灭人类文明的力量,不管是封建贵族阶层的暴力,还是革命者的暴力,都属于罪恶的行为,必须被杜绝。在这部小说中,他刻意突出革命在消灭罪恶的时候也伤害了善良的人。革命被他描述成粗鲁的复仇行径,发动革命的底层者也都被描叙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例如通过革命翻身的狄发特太太被塑造成了狭隘、残暴的复仇者,她不但要杀害戴尔,还准备残忍地折磨梅托尼父女。最后,狄更斯通过刻意设计出狄发特太太被露西的保姆战胜而可耻地死去的情节,来隐喻、象征自己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暴力革命的胜利。总之,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虽然肯定了革命的正义性,但是也无情批判了革命的暴力性,所以对于革命的这样态度,使他陷入矛盾。他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地发掘出人物形象背后的人性和道德,然后用这些人物所体现出的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来作为反对暴力革命的武器。诚然,狄更斯对革命暴力的理解显得过于偏颇,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太过理想化,根本无法在当时自己所处的社会中发挥作用,但还是对当时社会传统的道德标准造成了巨大冲击。众所周知,19世纪的西方社会充满着混乱和动荡,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仅仅是当时社会政治黑暗的一个缩影。资产阶级的翻身使得当时社会奉行拜金主义,金钱成为衡量一切得唯一标准,人们的心灵早已被这种拜金观腐蚀。狄更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双城记,就是为了呼唤人性中散发着人道主义精神光辉的真善美。

在今天,重新审视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会发现里面的很多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想社会能够真正实现和谐,那么强调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变得不可或缺,它将成为人民精神上的道德支柱,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

四、结语

总而言之,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深刻地传达出了自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价值观。虽然他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被披上了宗教的外衣,显得有些虚幻。但是我们不能彻底否认掉它所展现出的时代进步性。当我们认真阅读完这部19世纪的作品,会被里面唯美、精辟的语句;厚重的历史背景;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关怀所深深地打动与感染,并会发现:在当代,重新审视《双城记》中狄更斯式人道主义精神,对于今天不再以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仍将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1]覃美静.狄更斯与加缪的穿越时空的相遇——《双城记》人物的存在人道主义解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09-113.

[2]申琳.《双城记》和《九三年》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比分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4):156-158.

[3]孔维,魏彬彬,穆怀畅. 是以德抱怨还是以恶治恶——谈狄更斯《双城记》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2):156-157.

[4]梁旭东.艺术家的良知与法国大革命——对《双城记》人道主义题旨的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3):28-31.

[责任编辑 王云江]

A brief analysis of humanitarian spirit in the novel

CHANG Fe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Teaching,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ngxi 743099, China)

Dickens was another great and famous English writer all over the world after Shakespeare in 19th Century. One of his famous long novels is A Tale of Two Citie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novel is set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the 18th Century. In the novel, through criticizing the brutality of feudal aristocracy and exposing the evil of the human nature, Dickens expressed his sympathy for the people in the bottom strata and hatred for the violent revolution. Moreover, he also showed the bourgeois humanitarian spirit of benevolence. This paper will first briefly describe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in the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 and then analyze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embodied in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and lastly refl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A Tale of Two Cities; humanitarian spirit; benevolence; dickens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4.027

I106

A

1673-9477(2017)04-081-03

2017-08-26

甘肃省教育厅课题[编号:甘教高函(2014)50号]

常凤(1984-)女,甘肃通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双城记大革命狄更斯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宛希俨:大革命运动的先驱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双城记
三大革命在今天叠加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