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杜绝一部部舆论反转剧

2017-02-22

人民周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国家文物局春雨舆情

过去的一个月,“反转新闻”比往年演绎得更加频密、火爆。网曝年收12万元以上群体将被重点征个人所得税、最美野长城“修复”事件、韩春雨论文风波等事件连续搅动着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随着事件一波三折的发展一次次发生反转。

案例回顾

“年薪12万元”:相关部门及时辟谣反转舆论

10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负,同时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随后,多家媒体报道称即将实施的个税改革方案中,将把年收入12万元以上归类为“高收入群体”,这部分人将被重点征个人所得税。不少网民认为,按照目前的物价水平,年收入12万元很难称得上是高收入。这一消息随后被财政部专家辟谣。据新华社10月24日下午报道,多位熟知个税改革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专家回应,这一观点是误读,纯属谣言。随着主流媒体的辟谣,舆论的质疑声音逐渐减弱。

该事件在最初引起舆论热议,由于官方及时辟谣,舆情反转周期较短,剧情一波三折。

最美野长城“修复”:舆情多次反转

9月20日,一篇名为《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 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文章开始在自媒体上出现,经过多家自媒体的传播之后,关注的网民越来越多,有关“最美野长城遭抹平”的舆情开始在互联网上发酵。9月21日,《华商晨报》刊发《绥中“最美野长城”遭抹平?》一文,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广播网等纷纷转载。当天,新浪微博“野长城”相关内容热议指数超过2万,公众关于当地文物局是否“违反规定,破坏文物”一事的讨论成为焦点。

纵观这一事件,从网民互传、媒体报道、引爆舆论到舆情持续、逐步平息,其时间间隔将近一周,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舆情方面呈现出“引爆快、关注高、回应快”的特征。

从舆情反应来看,事件曝光当晚,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丁辉向媒体证实并说明具体情况。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次转折,首先是网民认为“最美野长城”修缮不当,被认为“抹平”。随后辽宁省和绥中县两级文物局回应修缮合理合法,不存在问题。

9月22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消息称,高度重视该问题,责成辽宁省文物局调查核实并赴现场进行核查评估。针对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保护维修施工问题,国家文物局表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原则对该项目落实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情况、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估,将及时公布调查评估结论。随后,由专家释疑。国家文物局发声后,《人民日报》、光明网、新华快讯等转载,央视新闻、中国网跟进讨论,形成舆情高潮。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官方给出调查结果:认定修缮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在经历了普遍质疑后,相关监管部门快速回应舆情,特别是国家文物局给出了官方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地回应了网民和媒体热点关切,也避免了舆情的恶化与扩散,在整个舆情发展的正确导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韩春雨事件:舆情周期蔓延至今,数次反转搅动舆论场

近期,从饱受赞誉“诺奖级成果”科学家、“最美教师”到遭到广泛质疑的当事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成为近期舆论热议人物之一。5月,他的一篇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被刊登在期刊《自然》上,其创新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称为“诺奖级成果”。然而,5月底,有关其学术成果的质疑声开始引爆舆论场。多家实验室称无法对其实验进行重复,学界开始指控他“学术不端,涉嫌造假”。从受到媒体追捧,到变成众矢之的,韩春雨受到来自各界人士的质疑甚至抨击。

随后,有关“韩春雨造假”的新闻热度持续不断。6月初韩春雨首次回应,随后的4个月中又进行多次回应。河北科技大学在10月14日发布声明,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和谐宽松的舆论环境,称学术需要耐心和支持。舆论“一边倒”的倾向有所改善,网民观点走向多元,有媒体呼吁给本国科学家足够的空间进行再探索并期待成果。近日,《自然·生物技术》回应称:“已收到关于韩春雨论文的多个意见,对于一些提交的批评意义重大,以至于让作者或编辑推断出论文的基本结论是无效的——这种情况下,论文会被撤稿。”

观察:舆情反转剧的幕后

自媒体的表达、评论,在从前只能通过口耳相传,而如今,成千上万的自发式信息形成了透明公开的舆论环境,随时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方式多元化,网民参与度增高,对舆情事件影响日益深刻。“最美野长城遭毁”“游客涂鸦13处景区”“赴日游客偷马桶盖”等事件均由自媒体曝光,随后媒体和相关部门介入和调查。广泛的自媒体传播造成网络环境的日趋复杂,舆情走向受到越来越多因素影响,舆情反转屡见不鲜,背后的问题值得思考。

1. 预设立场形成标签化认知,情绪化舆论氛围浓厚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称,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这句话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韩春雨事件最初由于局部报道的“标题党”,以“学术造假”为噱头引发大量关注,尽管事实尚无定论,但舆论对其造假的声讨持续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媒体的预设立场:因暂时无法证明实验结果就直接断定其“造假”,并加入主观臆测,形成负面舆情,扩大事件影响。再如,官员“抹香香”事件、贫困妈妈偷鸡腿和一些医患矛盾事件中,“罗宾汉情结”导致公众在认清事实前就对官员、医务人员等群体进行攻击,强行代入主观情绪,导致舆论有失客观。在事件调查清楚后,舆论才随之转向理性。网民应保持理性认知,提升自我判断力,避免盲目议论与过度标签化,才能正确使用好“拇指话语权”,保证初始舆论场的稳定和谐,利于事件良性向好发展。

2. 媒体操守关乎成败,需及时扶正舆论导向

在当今舆论环境中,媒体的角色像“导演”,尤其是主流媒体曝出的新闻直接影响舆论走势和事件发展。在诸多案例中不难发现,舆论几乎都伴随着官方和主流媒体新信息的曝出而不斷发生转折,新闻即为舆论拐点,推进事态一步步发展。所以主流媒体一方面要保持专业严谨的新闻素养,及时对事实抽丝剥茧,梳理事件链条,揭示事实真相;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革命的现实,迅速融入网络,让主流声音抢跑在舆论前方,强化议程设置,不断平衡多元化声音,提高公信力。

3. 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导致信息真空

互联网离不开信息权威,公众的过度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公开不及时、缺失知情权,从而陷入碎片化信息洪流之中。要想保证移动舆论场的良性发展,营造洁净的网络舆论环境,在加强网络生态治理的同时,更有必要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公开进一步释放,并加快信息回应效率,从而挤压谣言传播空间,实现有效的信息对冲,以真相公开推动网络“最大公约数”,以互动交流拆除网民的心理隔膜,真正实现舆论场的“同频共振”,发挥主流媒体“定海神针”的作用。

然而,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舆论反转”较为积极的一面,就是生动地证明了真相经过千回百转,最终还是会浮出水面,社会舆论也能根据事实及时“矫正纠偏”,回归理性。也从侧面佐证了网络舆论场依旧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同时反映了大众热切关注社会事件,并逐渐走向理性客观的现代网民形象。杜绝舆论反转剧实为用理性和事实肃清舆论场,只有塑造健康、稳定、和谐的舆论环境,才能熏陶出更多文明、理性、良善的网民,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实习舆情分析师 徐一)

猜你喜欢

国家文物局春雨舆情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春雨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春雨
舆情
舆情
舆情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