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与审美价值

2017-02-21钟文

上海工艺美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珐琅艺术文化

钟文

为响应上海市社联第十届(2016年)“学会学术月活动”系列活动,由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主办的“跨学会学术研讨会”于11月25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主题是: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与审美价值,特邀请数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工艺美术的当代特征与审美转向——以工艺美术文创产品为例(复旦大学博士、副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助理汤筠冰)

传统工藝美术品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的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使得工艺美术走向与大工业化生产相结合之路,批量生产的工艺美术品日益实用化。当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新科技以及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工艺美术已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当代艺术特征与审美转向。

工艺美术文创产品通过对艺术符号的有效表达和使用,使得精英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产生了有效勾连,使得原本不接地气的旅游产品带来了新鲜感,使得文创产品走上了真正的创新之路。

在工艺美术文创产品方面,随着区域文化的发掘和营造,体现在文创工艺美术旅游产品的区域文化的审美属性也进一步被开发。越是具有独特性的地方工艺旅游产品就越受消费者青睐。越具有个性化的产品越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特别是文创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始逐渐显现其市场价值。

从工艺美术发展角度而言,工艺美术文创产品的未来发展一定是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变迁。而个性化的审美需求逐渐成为受众对于工艺美术的要求。工艺美术产品最终需要提供的是审美和情感的个性化服务。因此,我们看到定制性文创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在马克杯上印上自己的照片,在T恤上印上专属字体,人物刺绣定制,这种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情感体验正是工艺美术发展应该考虑的方向。

艺术与其他各门类之间都应该尝试整合的可能,这才能使得艺术的发展之路更加具有创新性。工艺美术文创产品的发展动力就在于创新。而这种除了来自于工艺美术家们的技艺创新之外,更多的则来自于与各个艺术门类、与其他门类的跨界与融合发展。

大众媒介的式微使得自媒体蓬勃发展。各种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也进一步活跃了传统工艺美术文化。艺术网络社群、个人艺术领袖正引领和传播着文创工艺美术产品当代性的新发展方向。

工艺美术的当代特征与审美转向呈现出符号化生存、体验性消费、个性化定制需求、跨界与融合发展、社会化媒介的传播方式的方向发展。

技术发展中的工艺性审美(中国文物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委员朱裕平)

工艺美术作品是工艺性和美术性的统一,与此一致的工艺美术审美表现为工艺性审美和美术性审美的二元结构。工艺性审美以技术为基础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工艺美术内在质量的评估。美术性审美随着社会文化变化而变化,是工艺美术外貌风格的评估。这二者是动态的,但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技术基础和社会文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后者受前者制约并只能在这一范围内表现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工艺性审美是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和纯粹的美术作品如绘画等不同,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以“做”为特征的,工艺性审美就是对“做”的好坏的评判,从而产生不同层次和程度的美感。

每一件工艺美术作品都是采用专有的材料(竹木、玉石、丝毛等),特殊的工具(刀斧、铊具、陶轮等)和相应的技艺(雕刻、磨琢。刺绣等)来制作,材料、工具和技艺构成了工艺美术的技术基础,以工具为技术水平的标志。有了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工具,才能选择具备加工能力的材料,才会形成工具使用的技巧。

工艺美术审美实践中,人们都关注是否用优质的材料,传统的工具和精湛的技艺,这三者构成了工艺性审美的内容。

工艺美术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技术的发展使以工具为标志的工艺水平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工艺性审美会有不同的评介要求和审美取向。

工艺美术造型装饰等美术性审美会随朝代的更替、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并由此而划分阶段。而工艺性审美则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尤以工具的变革为标志并划分阶段。这二者并不同步,同一工具使用阶段可包含数个朝代,同一朝代也可能有两个工具使用阶段交替。

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的变革,经济发展需求的扩大只会使工艺美术在数量上增加,文化全球化过程只会使工艺美术的设计外貌变化,而技术变革对其影响是根本性的。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展开,前景谁也无法估量,其变革烈度和对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的冲击无论怎样高估都不过分。

工艺美术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应包括材料、工具和技艺三个方面的变革,工具是技术的核心,其影响和作用是首位的。

重拾信心、否极泰来——浅议“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上海油雕院一级美术师、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书画院顾问周加桦)

由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工艺美术”的创意、设计和生产还不仅仅只是为我们提供所必需的实际应用的物品,还必须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包装。因为人们在获得必需的物质享受外,更希望追求深层的感情交流和文化陶冶的精神享受,它作用于人的感觉,有心理的、有物理的、也有生理的诸多因素,所以讲。一件“工艺美术”产品,哪怕是一双简单的吃饭用的筷子,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有其实际使用的功能,更有其背后的文化创意,必须有艺术的巧思妙想的文化属性,如此,文质相济而让人喜欢。

文以载道,回望几千年来的人文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种族,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工艺美术”产品,而其中任何一件“工艺美术”产品,不仅有着不同族群鲜明的在地风俗文化烙印,以及富有特色的在地材料应用,更有着其独特的、极具文化个性的造型设计,也必然承载着丰厚的在地历史发展的文化信息。

如此,从一段木头,一块石头,一根骨头等物制作工具开始,文化就作为一种精神思考而自然地注入被设计的器物中,由此,人类追求“美”的欲望、潜意识,也就顺其自然地被融入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这样,人类生活才会获得物质上、精神上臻于文明健康的生存环境。

近二十多年来,在步入高科技现代化的历史时期,随着“西风东渐”的大势所趋,尽管中国高速的经济建设已在全球独树一帜,可是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面貌却愈见衰竭而乏力,中华“工艺美术”的发展境遇也日渐颓势而无奈,正日趋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矛盾困扰。首先是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信心失落而执迷于欧美文化的美学价值观,使得传统的中华“工艺美术”发展所承载的空间更见窘迫而不安,在思想上,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传统美学的滋养土壤,在技術上,一些精湛的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而一些中西结合的“工艺美术”观念更是陷于一种莫名的迷茫中。

当然,更让人悲观的是,当下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的混乱不堪,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而急功近利,真、善、美的传统美学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似乎是羞于启口的名词。

为复兴一代中华“工艺美术”的文化精神,中华“工艺美术”事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要走出迷惘,要温故而知新,要透过表层的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去深刻地反省,去重新连接中华文化的传承命脉,要重新振作中华本土的文化精神,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学观念,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别无选择。

美学助力工艺美术创新发展(工艺美术师、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郭玉燕)

先哲们对美和审美的概括: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亚士多德),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美与审美能力有关,审美判断力外化为审美过程……(康德)。在我的认识里,美应该是发现混沌背后的“真”在心里产生新的平衡有序之感,审美就是对新规律感悟共鸣的过程。技术美学既可以讨论艺术表现技能的规律和法、术在审美中的作用,又可以研究所有造物行为中美的境界,包括可持续性,多功能性,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之美妙。

在探索美和审美规律时,我们需要将美学理论与生活文化领域的具体对象结合讨论,同时去思考如何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是生活艺术化的桥梁之一,是人们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是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之一。现在我们一起讨论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与审美价值,可以从工艺美术的审美要素和审美原理探讨其创新和审美价值,也可以从工艺美术领域的特点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规律来思考其创新发展方向,以审美思维的讨论助力工艺美术创新,以审美讨论来创新发展模式,引导市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该是我们论坛的价值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审美文化变得消费化,娱乐化了,新一代消费者因快生活状态形成的审美心理与传统产品之间产生的落差变大了。生活向便捷化发展,要求新产品多功能化。市场上也不断地涌现出争奇斗艳的新产品,具有好用,好看,好玩的要素,并且材料和工艺不再绝世精贵。那么工艺美术创新如何融入社会需求的潮流,在新的市场获一席之地呢?

审美助力工艺美术创新,创新的应市产品,创新的设计途径,创新的传承玩法……,还有许多创新的想法,都是说易做难。要立项,要改变,会要突破原有规则和平衡。可审美恰是对新规律的追求,美是新秩序,有张力的平衡才是美的。要与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共振,不断创新,能使工艺美术获得生命动力和新的历程。工艺美术的创新之美,不仅在于产品是否符合形式美原理,也不仅是对审美要素的把握,还在于对创新结构的更新,融入社会需求方式多元的发展。

造物至美且抵心——浅议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与审美价值(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工艺设计专委会副主任秦永福)

众所周知,各民族、地域、社会(政治)有各自的审美理念;每个时代、领域、阶层(阶级)有各自的审美价值。纵观美学研究进程,“唯物主义美学”与“唯心主义美学”的辩论至今各执一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意识更是众说纷纭;现在又发现一些“颜值美”、“残缺美”、“暴力美”等等挑战传统的“真、善、美”;中国的审美的理念和价值也呈现“多元化”。“小鲜肉”影视剧飘红、“搞怪网红”刷屏火爆、废铜烂铁与垃圾进美术馆点赞前卫、“彩色朋克头”与“破洞牛仔服”暴走时尚等等。种种文化现象一边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一边受到大众娱乐的心理满足,甚是市场效益赚得金钱满钵。

在当今的语境下讨论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审美价值真的有些为难,且看网上曝光批评的“金丝楠木”雕花家具、“七塞古玉”型项链、“莲花”绣鞋、“菩萨相”饮水杯等等;一些违反传统文化禁忌的工艺品,还有树脂仿玉雕、做色鸡血石雕、加色紫砂壶等等伪劣工艺品与浸泡、熏烤、染涂、磨琢做旧的仿古工艺品充斥市场,甚至还有不良企图者以赝品捐赠专业博物馆等等。这些粗制滥造,胡乱混搭的工艺品,不仅造成工艺品市场的衰落,也误导广大消费者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价值观。原先的“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高尚理念都被“收藏押宝,投资升值”的投机心态冲击得只剩遮羞布了。

上述现象也阐明审美价值包含着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和审美文化学的综合考量,脱离了这些综合考量,其纯审美无价值可谈。工艺美术的发展不能脱离客观事实和规律,工艺美术的创新也要以审美心理、审美社会、审美文化为基点融汇创新设计。

流传千年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理念,在当代跨文化语境下得以体现的只有玉石雕刻、红木家具、珠宝首饰等少数工艺品上,用审美价值来考量得到的是材料美、功能美、自然美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价值,更多的非贵重、稀缺材料制造的民间工艺、文房雅玩、日用工艺品等,在城市格局、居住环境的改变中,生活方式的改变中,文化风格的改变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经济(市场)的需求变化中,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冲击下,逐渐萎缩凋落,濒临抢救保护状态。对于那些既承载文化和传播理念价值,赋有祈福守护的神圣功能,且有着典雅朴素的艺术造型,兼备中国哲学与美学意义的手工艺品,我们必须要研究应对措施和方法,在工艺品的创新设计更多地注重审美意义。从审美文化、审美社会、审美心理的多角度去进行创新设计,让那些工艺品融入到美化自然、美化空间、美化生活功能的前提下,来寄托人民的希望,表达人民的心声,满足人民的美好祝愿和精神需求。

珐琅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创新表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景泰蓝专业带头人程惠琴)

珐琅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依附于设计作品所传递的品味、审美及价值信息,是不断拓展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针对不同类型的艺术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珐琅艺术设计,在探寻无限创意的同时,着重体现珐琅产品设计语言“艺术”的附加值,从更深层次来看,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生存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在寻找自我、回归自然等现代艺术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下,珐琅设计呈现出多姿多彩、造型迥异、个性彰显的艺术风格,并努力在缤纷的世界中寻找“情趣和品味”,自然、简洁和纯真的形态材质,借以传承人类文明的品质,现代审美及价值取向的重构。

今天的珐琅艺术是集传统美术、工艺与当代艺术思潮、人文文化、科技发展、审美趋势、价值取向……等因素相融、共生的综合艺术,它既传达了艺术的个性主张,又紧紧地依附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使设计“物”具有视觉审美和附加价值的功效,还赋予了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多姿多彩。

珐琅艺术是一项世界范围内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设计的角度上看,珐琅更接近“绘画”的表现风格,如珐琅艺术运笔、塑形自然、生动、流畅,色彩浓郁、绚丽多姿,其作品承现出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品味,珐琅设计及珐琅艺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如性格鲜明的珐琅绘画、珐琅装饰画,具有实用功能的钟表、器皿、工艺品,实现个性价值的首饰、服饰、珠宝等奢侈品。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更侧重珐琅工艺的传承,即金属材料中的锻造、制胎、掐丝、点色、焙烧、打磨、镀金、抛光等工艺,从珐琅工艺到珐琅艺术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手工业时期到工业化时期的转变,呈现出两条发展轨迹并行且互为兼容的珐琅艺术,一方面设计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与当代艺术形式、思潮的融合,以体现多维的审美趋势和价值观。

珐琅艺术作为世界传统工艺、传统设计的一朵奇葩,发展至今其历史渊源悠长,形成与其它姊妹艺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且具有自己獨特个性。风格迥异的艺术门类,设计应用及艺术辅助领域的运用极其广泛。根据珐琅材质、珐琅工艺、珐琅表现与塑造所构建的形态和语意特性,形成一定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珐琅设计门类的多元化设计方向,依其设计方向,珐琅艺术设计的审美应从三个方面实现:时代特征、时尚特征和文化特征。

当代工艺美术品形态与审美之思考(《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周南)

当前我们在大声疾呼工匠精神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了工艺美术的审美意识,即材质之美、技艺之美和造型之美,工匠精神与审美意识,这两者关系好比人的两条腿,相互配合协调,方能向前迈进。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其中前两项会制约后一项,但不矛盾,是工艺美术的立足之本。

一段时期以来,我认为工艺美术品主要是受到市场的左右,导致作品形态陈旧、题材单一,审美疲劳。工艺美术也一度成了“材料学”,一些藏家并不在意造型上的美感,只看重材料是否名贵?凡材料名贵的似乎可以得到收臧市场的青睐。在行业中另有一种现象,有些人认为工艺品不如艺术品,不愿做工艺家,而要争做所谓的艺术家,似乎觉得工艺家会低人一等。诚然,别人一张画可以有千万倍的附加值,而我们辛辛苦苦做成的工艺品,其附加值却很低。其实质是缺乏底气、缺乏自信的表露。为此我们首先要反省自己,我们是否在作品形态上有过思考?我们所创作的作品同其它艺术相比,是否老旧了、落伍了?例如我们当代工艺美术品中常常出现的“龙凤”图案造型,似乎缺少了当代语境,几乎停留在了清朝那个年代,而我们历朝历代中的龙凤类图案造型是不尽相同的,类似现象可以讲比比皆是。因此,作品形态是个大问题,我们既不能拘泥于传统,也不可向美术靠拢,(当然我们要向美术学习)我们要按照工艺美术的特征规律去把握其创作。我们不仿可以从工艺前辈身上找到答案,重温学习他们的著作、思想。

今年6月份上海纸艺展应邀在日本东京举行之际,参观考察了日本中西部工艺美术,主要是漆艺和陶艺,使大家充分感受到日本工艺界的工匠精神和审美意识,并同生活紧密相扣。不久在上海举行的高冈漆器展,作品所体现出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趣味,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共鸣。是日本漆器重回诞生地的一次亮相,也是中国从业人员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此我们要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同时要自觉跟上时代,与时代同行。必须要让当代工艺美术穿上时代的新装,要树立起足够的工艺美术审美意识,并把它化作具体的创作行动。使工艺美术绽放出耳目一新的光彩,这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本文节选“上海市社联第十届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跨学会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猜你喜欢

珐琅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珐琅器之画珐琅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
珐琅,制表中的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