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开启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

2017-02-21农经李雪松

农经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鲜农资互联网+

文|《农经》特约记者 李雪松

“互联网+”开启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

文|《农经》特约记者 李雪松

农业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互联网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过去的一年中,无论是电商、互联网金融还是线下服务,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涉足“三农”领域的企业家们,都在农业现代化目标下做着开拓性的尝试。

一农家特产电商企业员工正在打包商品。

农业要发展,农村电商不失为一个重要抓手,它不仅拓展了农产品原有的销售流通渠道,也会倒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意义不断凸显与巨大红利亟待发掘,使得农村电商不断取得新进展。然而,在电商物流配送、农产品上线品牌推广、农村配套金融服务设施等多个领域,农村电商也面临着不容小觑的短板与瓶颈。

粮油: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期

2014年和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均超过1亿吨(其中大豆超过7000万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子交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务部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在国外建设100个海外仓的行动计划。有统计显示,未来五年我国粮食电商交易额将占到农产品交易额的5%。

在2016年第二届中国农业企业领袖年会上,粮达网(中粮)董事总经理杜峰表示,粮达网的愿景是打造中国农粮贸易领域的第一电商平台。互联网公司在农业领域做了很长时间的实践,中粮也一直在实践,而粮达网的发展恰逢其时。“首先我们有两个股东,一个是中粮集团,国企农粮贸易领域里的老大;第二个股东招商局,有很丰富的物流和港口资源。两个股东给予了粮达网一些好的资源,现在粮达网是基于这些资源在进行进一步配置业务。”杜峰说,从2015年11月23日正式运营到现在,粮达网成交了1000多万吨的现货粮食。截至2016年12月初,粮达网提供的物流服务流量超过300万吨。现在,每天在路上运输的、通过粮达网平台走的粮食在30万吨左右。此外,粮达网在长江内河有150条航线。业内人士分析,在互联网化方面,粮油行业存在着物流成本高、利润薄等先天不足,但随着消费群体网购习惯的形成与收入水平的提高,行业前景是看好的。此外,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电商公司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粮油产品完全可以搭配其他产品组合销售,单独在网上卖一瓶油是亏损的,但是搭配售卖利润就出来了。“互联网+粮油”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其实,生鲜电商没有死,只是进入了良性淘汰阶段。

农资:摆脱四大困境是当务之急

2016 年,农资电商经历了不小的挫折,一亩田和云农场在急速发展之后,又经历了大规模裁员风波。这仅仅是整个农资电商发展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当理想照进现实,不少农资企业都经历了下滑和困境。仅仅在一年之前的 2015 年,农资电商刚刚迎来自己的春天,这一年又被称之为“农资电商元年”。2015 年,众多农资电商平台涌现出来,如云农场、田田圈、农一网、老刀网, 甚至 BAT 也开始加入这场农资电商大战,京东、淘宝也都开始涉水农资领域。

农资电商为什么遭遇集体困境?2016 年8月,《农经》杂志刊文分析了农资电商的四大困境。 第一,地板太高,天花板太低。所谓地板就是成本,所谓天花板就是最高卖价。对于农业来说,生产成本是固定的,厂商的出厂价是透明的,不能卖太高。在农业中,12%—15%已经算是高利润区间,再除去各项费用,剩下的利润就更少了。 第二,物流成本高。物流一直是电商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农资产品的特殊性更是增加了物流的难度。第三,地推成本高,容易形成刷单要优惠,但没有实际的活跃用户。第四,农民对网上购物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不少农民还只是停留在用互联网进行娱乐休闲的阶段,并没有形成网上购物的习惯。

尽管农资电商面临似乎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四座大山”,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很多农资电商都遭遇了困境或者增长放缓。在这样的逆势当中,农一网却创造了单日成交量466 万元的记录,逆势增长。其做法值得业内学习借鉴。

第一,农一网选择农药作为突破口,相对传统的农业大宗商品,农药的利润率较高且使用频率较高,具有粘合度高的特点。

第二,反“去中间化”,有效利用渠道的专业性。由于农资产品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产品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专业知识,因此,线上与线下各自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能盲目“去中间化”。

第三,将目标人群定位为小的经销商或者种植大户,这样会摊低物流成本,避免了交通物流等问题。同时,相对于普通农民,小经销商或大户上网的普及率比较高。

第四,针对农民需求,把各种农业专家资源整合到一起,一一解答农户提出的问题,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五,坚持优质价低,做好品牌良好的产品质量保证和优质的服务。

第六,避免互联网中的盲目烧钱。目前,农一网只有80多人,却把营业额做到了上亿元。农一网的钱是花在推广上,并没有在产品上进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没有做赔本赚吆喝的事情。

近一两年,继消费金融之后的又一个万亿级市场——农村金融正在悄然兴起。

生鲜:产业链明年将开始成熟

2015年,伴随着政府“互联网+”号角的吹响,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互联网行业,生鲜电商行业炙手可热,业内甚至流传着“2.5万亿电商生鲜市场机会”的说法。

2016年,生鲜电商行业洗牌。这一年里,生鲜电商的先行者纷纷出局。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更令从业者们绝望,数据显示,在全国 4000 多家生鲜电商中,实现盈利的只有1%,基本持平的有 4%,有 88% 略亏,剩下7%则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 生鲜电商行业似乎进入了寒冬期。

2016年9月的《农经》 杂志刊文分析指出,这些倒闭的生鲜电商有着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第一,贪大求全,运营能力跟不上。第二,过度迷信 O2O,资产越来越重。许多生鲜电商打乱原有的商业模式,疯狂地在线下开店、自建物流,导致资金链持续紧绷。第三,疯狂烧钱补贴,一味地取悦投资方,最终把自己拖死。第四,入局者急速增长,蓝海变红海。竞争主体的增多带来了价格战、同质化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 巨头搅局招招致命。

半年时间内,生鲜电商企业出现大批倒闭潮,画风突变,哀鸿遍野。于是有人下结论:生鲜电商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不适合线上运营。《农经》杂志刊文分析认为,其实生鲜电商没有死,只是进入了良性淘汰阶段。从互联网的发展轨迹来看,“野蛮生长、中盘搏杀、迎来盈利”是必经的三个阶段,当下的生鲜电商已经从前期的野蛮生长进入到了中盘搏杀阶段,通过竞争最终将到达一种共赢的格局。从概率来讲,如果把倒闭的这批企业放到整个生鲜电商庞大的基数上,就会发现仍然处在正常的范围内。去年生鲜电商在资本市场遇冷,其实是资本更加理性,不再什么项目都投,而是越来越青睐于那些商业模式和运营能力都非常优秀的企业。一旦洗牌完成,这些企业将很快实现盈利。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阿里研究院推出的《中国生鲜消费趋势报告》,从2012年到2016年,生鲜电商市场从4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95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0年城镇线上生鲜消费渗透率将达到15%—25%。业内一种乐观的预测认为,2018年将是生鲜电商整个产业链开始成熟的起点,将会成为生鲜电商转亏为盈的黄金年代。

有业内人士分析,想要做好农业电商是一个长久之战,但也需要找到适合大环境的方法。如让农民、农业合作社参与到电商平台建设中来,在农产品生产、把控、产品包装、基地仓储物流、农消体验、售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启靶向种植新模式,农村土地除了流转、承包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认养,建立大数据中心,由消费者进行选择并根据需求量、品种定向种植,解决农民盲目种的问题;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建立大农业种植联盟,在农资采购及技术管理上统一,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品控管理上,统一单品标准,将非标化农产品做到标准化。总之,农产品电商烧钱补贴引流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只有良心的产品、本质的价格加互动的体验才能引导消费。

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元年”,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迎来政策落实年。

金融:将迎来金融监管政策落实年

自2013年起,以P2P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普惠金融及助力“双创”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近一两年,继消费金融之后的又一个万亿级市场——农村金融正在悄然兴起。去年以来,宣布以“三农”领域为业务重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少于20家,其中不少已经完成B轮融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在农村金融的布局都已经初见雏形。

“过去农业为什么做不大,原因之一是农业金融不发达,没有社会化的金融体系,就不可能有超级规模化的农业。” 在2016年10月的首届中国农牧行业互联网大会上,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薛素文认为,农业犯上了金融饥渴症。农户整体信用体系的缺乏,针对性的贷款产品不多,信贷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甚少,理财渠道不多,针对小额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大多不适应农品结算需求。要改变农业的现状,首先要建立强大的适合于现代农业的产业金融新模式,农业人的金融需要农业人自己来建。

对此,雏鹰农牧集团副总裁吴易得解释称,实业发展和金融资本运作相结合,是新经济业态下现代企业管理可借鉴的经验。当前全国产能过剩是个普遍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活下来,就要依靠其他板块的发展。集团化程度越高,对金融需求就越高。农业主导产业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强周期,对资金的需求远高于其他传统企业。金融板块能保障现金流,是企业穿越周期,逆周期的法宝。周期变差时,不怕你亏钱,就怕你没钱。就像炒股票一样,不怕你浮亏,就怕你割肉。

薛素文在第二届中国农业企业领袖年会上曾透露企业2017年的运营目标:农信互联在2017年将进一步做大农信金融的各个产品,“今年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小贷,相信2017年会在保险、理财方面增加收入比重。”薛素文说,发展农业电商平台如果离开金融的支撑几乎是做不大的。比如,电商企业需要的支付结算,过去通常是接入第三方支付,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第三方支付系统能够解决大宗及2B类产品的持续交易问题,即使用了第三方支付渠道,平台需要承担的结算费用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农信2016年在生猪交易上取得一定突破,得益于培养一年的农富宝结算模式与农信贷等小额贷款的发力。薛素文透露,农信互联正在尝试做一轮融资,主要集中在产业链资源、互联网资源和金融端资源三大类。

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元年”,监管层开始着力解决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迎来政策落实年,随着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将逐步规范,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势将会得到遏制,实体经济在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里或将迎来高速发展。

农业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大数据:驱动农业向精准网络智能转变

互联网正在改造我国的农业,农业产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是大势所趋,农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发生变化。农业大数据也不仅仅是一个纯概念,在我国农业产业和企业的商业模式里可以越来越多地看见它的影子。这个过程伴随着农业 +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概念的落地而发生并推进着。

2016年1月,《农经》杂志刊发《大数据如何改变农业》一文指出,根据农业的产业链条划分,目前农业大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1. 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数据、水资源数据、气象资源数据、生物资源数据和灾害数据;2. 农业生产数据包括种植业生产数据和养殖业生产数据;3. 农业市场数据包括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价格及利润、流通市场和国际市场信息等;4. 农业管理数据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基本信息、国内生产信息、贸易信息、国际农产品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等。

“目前很多上市企业已经出现数据的积聚,并且可以作一些利用开发了。”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农业专委会秘书长吴立说。在农业大数据领域已经有所探索的企业,有的本身就以大数据为主营业务(比如东方国信),有的是以互联网+农业为基本模式,有的则来自传统农业领域。与互联网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农业企业基本可以划分为几大类: 有的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如 12316 平台、兴农网、惠农网等;有的只是生鲜电商,如沱沱公社、京东生鲜、一号店、顺丰优选等;有的是农资电商,如农一网、云农场等;有的则是力图构建互联网生态圈的传统农企,如大北农、金正大、诺普信等。“产业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的集聚、开发和应用态势会更加明显。”吴立说。

“我们的大数据同时也在慢慢积累,过去我们的一些数据都是统计出来的,现在都是可以在网上找到的。”杜峰说,比如在粮达网上交易1000万吨粮食,从哪个港出来的粮食要到达哪个港,最终港是什么?流向、分布可以马上获悉,大数据也就出来了。粮达网在供应链、金融和物流方面不断地加强,再根据它的交易平台形成交易的数据,满足整个农粮领域效率的不断提升,让履约保障更完善。

目前从整体动态数据以及运营情况来看,互联网平台强大的力量还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在大宗商品方面,一旦启动以后力量是很大的。因为中粮也有另外一个做B2C的网络,“我认为如果找对了一个方向还是挺厉害的。2016年前11个月已经有220亿元的交易额,我觉得是可以好好实践的”。 杜峰说。

从国内国际发展来看,大数据正驱动农业发展路径发生变化,可以提高农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农业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农信互联研究院院长于莹发布的《中国猪产业“互联网 +”发展的研究报告》,展示出产业大数据对提升农牧行业效率的重要意义。农信互联旗下猪联网、企联网、猪交所等每时每刻产生的庞大数据,在专业分析人员的手中变成了“数字黄金”。随着生猪产业大数据日益完善,实时获取全国各地生猪健康数据、疫病数据、生猪价格数据等,能够形成最真实可信的生猪疫病大数据和生猪行情大数据,经过模型分产品和服务是支撑企业赢得市场的源动力,农企直接服务于农户,在“互联网+” 时代,产品与服务更应注重线上与线下融合联动,提高用户体验。做好线下服务必须以大数据的积累为基础,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服务方向、方式才能赢得用户信任,为企业拓宽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认为,对于信息时代的农业交易而言,大数据法则有助于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散落在各处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数据,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需求。他强调说:“大数据是一种以数据驱动农业生产向智慧型转变的新兴力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新兴的生产要素,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随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农业上下游的农资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数据以及与农业关联的土地流转、气象、土壤、水文等数据,均获得大规模积累沉淀,这些大数据将成为农业决策的“大脑”,解决当前农业产业链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痛点,从而驱动农业向精准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结语:

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着五大挑战:一是三大谷物和肉类的价格均比国际高; 二是农业人工成本随着劳动力持续减少大大提高; 三是补贴“黄箱”逼近8.5%; 四是重金属污染导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 五是进口压力巨大。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在此形势下,把握互联网+现代农业到底应该加什么就显得至关重要,那就是互联网+农业四个环节,即精准生产、扁平流通、透明管理、个性服务;互联网+农业资源要素,即农户与企业、土地与资源、资本与金融、市场与信息、技术与人才、体制与法律;互联网+农业七大行业,即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饲料工业、农机化行业、农垦、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抓好“基于市场、信息透明、品牌价值、组织创新、顶层设计”五个着力点,让互联网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猜你喜欢

生鲜农资互联网+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生鲜灯的奥秘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