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2017-02-20李飞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隔阂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电影《通天塔》中所呈现的复杂的人物线索和感情危机,尝试从哲学、社会和宗教三个方面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冲突的成因,剖析造成人们沟通障碍与隔阂的根源及其所反映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天塔》 联通世界 隔阂 现实意义

影片《通天塔》(又称“巴别塔”Babel)是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获奖之作,电影拍摄手法獨特,人物关系复杂,叙述了在一个多维空间里发生的环环相扣的虚构的故事。随着剧情而逐渐剥离的人物关系,让人会不由自主地反观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问题———沟通与隔阂,探究在高度联通社会里人类孤独与失落的根源。

一.“六度空间理论”下的人际关系与生存法测

影片中的放牧老爹、两个儿子、美国夫妇、保姆和侄子、两个小孩、日本女孩和父亲,这十一个人形成了一种交错关系,构成了类似当今世界的联通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过六度空间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称为“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即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影片中的人物架构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正是遵循了这个理论。

影片开头摩洛哥兄弟俩的试枪举动产生了震荡性的蝴蝶效应,牵涉到了分布在不同时空的四家人:摩洛哥放牧老爹一家、美国受伤游客一家、墨西哥保姆一家和日本的父女一家。因枪击事件而构成的环状人物链在信任、隔膜、沟通的制约下,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如履薄冰、异常脆弱。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格局让各民族不断融合,世界通讯科技目前已高度发达,流行于西方世界“脸书”和我国的“微信”社交平台可以轻易串起全球,科技手段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但人心的距离也能因此而靠近吗?在遭遇激烈局部事件后的连锁反应会让和谐的社会瞬间分崩离析,在责任推诿中,隔阂与猜疑四处滋生。如叙利亚危机所引发的难民潮,从各国初期阶段的接纳融合,到中期的推诿抵制,直至接纳国暴力恐怖事件不断发生,直接影响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导致民粹主义浪潮汹涌,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总统,以及意大利、法国等民粹主义政党兴起,无一不是民族的本位主义的表现,原有的信任被打破,人心之间重新建起隔离的高墙,哪怕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逾越心灵的阻碍和隔膜。

二.社会偏见与个体的孤独与无助

摩洛哥父子一家生活在偏僻、闭塞的村庄,寸草不生的山丘,目之所及孤零零的一家人,影片开头就营造出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因为无意的事故,处于事件中的两个家庭矛盾的冲突上升为一种大国文化对小国政治的蚕食,一起意外的枪击事件被渲染成了政治恐怖,在高压态势下更加凸显了弱势群体的与世隔绝与疏离。日本家庭中的聋哑女儿千惠子更是是孤独的真实写照,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冷酷荒芜,因为她的聋哑,使她成了这美丽世界以外的人,因为不能与他人正常沟通,造成了她的畸形思想,纵然有美丽外表,还是被人当做怪物。为了得到爱与关注,她大胆裸露,勾引男人,这一切都如同东京的繁华笼罩之下的病态,也是社会文化与家庭文化体系的直接矛盾。

理查家的保姆阿米莉娅带理查的两个孩子参加完婚礼后,阿米莉娅的侄子圣地亚哥开车送他们回美国,在过境时遭到美国官员的刁难,并最终激怒了圣地亚哥,他强行冲过了关卡。为了躲避警察的追逐,阿米莉娅和两个孩子被扔在了沙漠中。保姆和侄子正是美国几百万墨西哥偷度难民的生活写照,作为一群边缘人士,他们的任何不惊疑举动都会为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从个人到社会,发生在保姆阿米莉娅和他侄子圣地亚哥身上的故事反映的则是更为广大的国家和民族间的差异和偏见,阿米莉娅被驱逐出境则暗示着国家间的偏见一时无法消除。孤独的人总是无助的,阿米莉娅在无助地哭诉,女人是软弱的,但是对孩子的关爱体现了另一种坚强,戈壁滩上对孩子的寻找,预示着寻找希望。民族间的分歧让她不能对自己爱的孩子给予继续的关怀,甚至不能让她把该说的话来说完,当一个民族不给另一个民族倾诉的机会时,那人种与人种的分歧也就相当之大了。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特朗普总统在竞选初期提出的“要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建造长城”的想法是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思想土壤的。

美国的理查夫妇应是故事中最无助的人,由于美国政府怀疑这是一次恐怖袭击,救援行动一拖再拖,让他们差点成为这个充满怀疑的世界的牺牲品,成为国家利益保障的代价。同行的美国同胞乘大巴车无情地离开,苏珊的生命在消耗中衰弱,面对巨大的恐惧,理查心中的无助和绝望在孤独的浇灌下燃烧升腾。导演通过救援拖延的原因表达了对美国反恐政策的批评和对政客们的嘲讽,无疑也揭示了这种差异和偏见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出于所谓的国家利益对民众的刻意误导。

另外,从影片局部散乱的视角也传递出普遍存在的社会偏见:理查的两个孩子(迈克和玛丽)在墨西哥所见到的是与美国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和生活场景、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圣地亚哥杀鸡时的血腥;苏珊对摩洛哥山区餐馆饮食的挑剔;与理查同行的其他乘客对村民极大的戒备等等。一桩桩独立而相互牵连的事件,无论是闯了祸的摩洛哥兄弟、焦急的等待救援的美国游客,或是东京璀璨灯火中的父女,还是美国荒原中惊慌失措的墨西哥保姆,都是社会偏见之下人类处于困境中无助的真实写照。

三.宗教隐喻下心灵的隔阂与关系的修复

《通天塔》的立意出自于《圣经旧约》:天地之初,人类使用一种语言,他们联合起来想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知道后,便将人类遣散到世界各地,分化他们的语言,于是人们无法交流,筑塔的梦想成为泡影,从此世界上有了不同语言和种族。导演正是借用了圣经里这一经典桥段作为隐喻。影片中的人物涉及四国语言,加上哑语,象征人类的倾听和交流存在基本的障碍,若上升到精神层面,这种障碍也许是致命和摧毁性的。本片的哲学思想恰恰是建立这通天塔之上,反映出不同时空不同人群的迷失与隔阂。

在美国家庭中,理查和苏珊夫妇感情发生危机的原因是小儿子山姆的死。曾经的默契夫妻在危机降临时,双方的关系降至冰点,丈夫即使用心良苦设计一场浪漫旅行也换不来妻子的笑颜。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天下有多少伴侶疏离之后能破镜重圆呢?婚姻危机折射出的也是理解和信任的危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希望重建的,苏珊接受了导游安瓦的祖母用土烟为其止疼,并在老人的祈祷声中平静下来——种族、语言和背景的差异在善良本性的感召下溶解,只是这种和解在影片中的表达更像是一种宽容和慈悲。

在日本家庭中,安次郎与妻子的矛盾让他选择了独自去摩洛哥打猎,一方面能借此平静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也想利用短暂的分别去抚平妻子心里的裂痕。因为无法沟通和调解,安次郎的妻子终于还是选择了自尽,留下仍然缺乏沟通的父女俩。也许是因为女儿千惠子的聋哑导致了这对夫妻间的隔膜,也是她母亲的自杀根源。实际上,安次郎与理查有着一样的动机,就是心灵的逃离,他们都试图以到摩洛哥旅行来改善夫妻关系,改变家庭名存实亡的现状。这两个家庭的故事有其对应性,家庭的创伤让两个男人选择了逃避,但两个家庭都是在经历了危机之后最终达成了夫妻间和父女间的沟通与和解。

一系列悲剧之后的结局却是圆满的:苏珊得救,夫妻之间的情感得以恢复;小男孩最后投降;保姆被遣返回墨西哥,和家人团聚;父女彼此加深了了解。最终还是“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冲突,弟弟对哥哥的爱,保姆对孩子的爱,丈夫对妻子的爱,女孩对父亲的爱,是爱的力量支撑起了巴别精神。

四.结语

“通天塔”的隐喻从交流的形式、本体、状态三个方面阐释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人类感情关系的冲突、多数裔与少数裔的冲突、社会与制度的冲突,并通过这交叉的四个冲突体系, 上升到社会问题这一至高点,“通天塔”便是这各种冲突的累积,等它不堪负重,轰然倒塌的那一天,也预示着这个世界的衰亡。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关系却是越来越陌生疏离。在这个缺少交流的时代,只有爱才能为我们医治伤痛。影片的最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献给我的孩子,暗淡的夜,明亮的光”,孩子是社会的希望,最具有可塑性,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唯一能引领的就是孩子。这部影片像一盏明灯,在长夜漫漫中照亮了我们孤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告戒我们的孩子们,永远不可迷失自己,更不应被社会惯常的伦理误导而迷失了方向,只要有爱,沟通便无时无刻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唐玉星,从电影《通天塔》中看文化交流沟通的必要性与困境,《中外企业家》,2014年20期

2.张黎,论电影《通天塔》的时空结构,《电影评价》,2012年7月

3.李琰,浅论电影《通天塔》的艺术魅力,《电影文学》,2008年11期

4.史亚娟,电影《通天塔》的东方主义视角,《艺术广角》,2007年5月

5.李洁,天堂总在云雾缥缈间——对电影《通天塔》的原型批评分析,《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作者介绍:李飞,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学翻译、中西方文化比较)

猜你喜欢

隔阂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让理解冲破子女与父母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忘却的记忆
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