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自由观的哲学变革

2017-02-20赵慧杰郭利宏

人民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

赵慧杰 郭利宏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是重要的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西方传统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带有革命性质的马克思自由观。马克思直接将自由作为个人的实现与解放,以个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为基础,以独立性为前提,以个人对外界和客体的改造以及认识作为手段。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观 哲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是其理论基础。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对自由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将个人的实践与现实相结合,因此所得出的自由主义概念无法符合实际的要求,脱离了人们的实践以及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对西方传统自由观的批判,并站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人们生活实践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还强调了个人提高自由度以及实现自由的重要方法,这一点不仅革新了传统自由观的理念,还是一种历史性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变革的过程中,首先从思维领域开始,对自由的内涵以及概念进行重新的定义和拓展。只有保障概念的明确性,才能够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独有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西方传统自由观具有极大的超验性、独断性和非历史性

西方传统自由观所提出的自由理论与个人的理性和现实联系较少,因此带有极大的超验性。传统思想家们忽略了个人的感性生活和思想体验,出现这一现象并非源于思想家们脱离了社会实践,而在于其在思考该问题时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实践指导出现了错误。思想家往往站在超于人类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对自由主义哲学概念进行分析,因此忽略了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超脱现实的理论研究缺乏自由理论的根基,将本质世界与现实世界相隔离,直接以个人的内心世界作为唯一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一种较为单一的思维方式,认为个人只有超脱实体而存在,才能够获得自由。

西方的传统自由观带有极大的唯心主义色彩,站在形而上学论绝对精神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带有极大的独断性和排他性。在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时,超脱了对事物本源的原有认知,这种自由观是与实践基础相隔离的。传统的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观强调存在与实体与终极实在之间的联系,并从认识以及最终的实体之中把握自由,将自由看作是绝对精神以及上帝这些本质的存在,个人也需要结合实体来获得自由。普通人难以将个人以及他人相结合,两者之间出现了极大的鸿沟,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够说明个人在与他人以及社会进行交往时直接对外界进行操控,只有获得终极实在,才能够获得自由。因此,这种脱离实践与社会的哲学观念,使得个人与外界存在着极大的独立性,最终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出现失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由此分裂,这种终极实在成为了获得自由的代表和前提。

西方传统自由观在对自由进行概念界定时认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超脱个人的感性而得以存在的,因此具有极大的非历史性。个人的感性生活以及思维情绪与自由无关,只有通过双方的思辨以及分析才能够保障对自由这一哲学概念的理解。古希腊哲学所提出的自由主义概念是以原有的理念基础为前提,通过对物质本源的分析来把握自由的实质内涵。相比之下,近代思想家则站在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自由主义的核心精神,近代思想家以一个人的理性思维为前提,通过对其运用来了解自由的内涵和外延,这类学者在研究之后得出自由是超脱于个人的感性实践的,因此这种自由理论带有极大的超验性,同时与历史的联系较少,缺乏历史感。尽管这种哲学理论基础以及解释与当时的时代相符合,但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这种自由主义理论以神学教义为基础,无法把握自由的本源,仍然以上帝以及绝对精神为基础,将自由与个人的感性和实践相脱离,带有极大的非历史性和非实践性,无法更好地指导个人的社会实践以及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自由观进行更新时,注重从思维向实践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自由观进行更新时突破了传统自由观的局限,明确强调对自由主义哲学问题进行分析时,必须要注重从思维向实践的转变。思维与实践密不可分,只有实现实践中的精神,才能够突破传统自由理论,实现该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在对自由问题进行认识和深入探讨时,以“实践是唯一”向“实践中思维”的转变和提升作为前提,避免思辨思维的不足之处,将实践思维作为理论研究的前提。

马克思强调,在对自由哲学进行理论分析时,必须要以“感性思维”以及“个人的思维情绪”为前提,实现自由与个人认识的合理性和一致性,从而在实践思维的基础上理解个人的感性活动,并保障对自由哲学概念的充分认识。另外,自由也是个人思维中的本质,因此必须要从感性出发,了解自由的本质内涵。马克思认为只有将个人的感性落实于实践,才能保障自由的合理性,个人只有在感性以及现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自由和生命。因此自由产生于个人的理性思维和实践活动,与人类的思维密不可分。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自由与人类社会的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带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性。个人只有在社会现实生活之中才能够保障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中社会关系是对个人最大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必须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了解自由这一重要的哲学概念。自由带有极大的历史生成性,需要结合个人的实践思辨来分析自由理论。自由是个人思维领域之中的重点,如果能够以这种思维方式来了解自由,那么就能够实现自由这一哲学概念的历史永恒性。另外,思想属于旧世界秩序,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超脱世界秩序。对自由进行分析时也需要以传统理论前提为基础,注重研究范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近代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

个人的独立性是获得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自由与人类生活实践以及思维密切相关,只有认识到自由的实践性和历史性才能够从本质上把握自由主义哲学概念。个人只有获得独立性才能够在生活实践以及思维活动之中获得自由。自由只存在于人类实践之中,動物没有自由,动物的各项实践活动源自于本能,因此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自我实现就无法超脱外部环境的影响。

自由必须要是自愿性、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在社会生活以及实践中,个人只有获得主体性才能够保障活动以及时间的自由,其中自愿性、自觉性以及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获得自由的关键和标志。在获得自由之后,个人可以自主和自觉地选择各种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此外,自由还包括个人认识的客观必然性。个人在实践活动之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社会能动性,只有产生了活动的动机,个人才会做出各种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强调个人的自由活动带有极大的目的性,包括自愿性自觉性和自主性,同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个人的自由活动还带有正确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自由是个人实现自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克服外界和主体自身的障碍,才能够实现与外部世界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外部世界的局限,从而将人类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实践活动相区分。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个人的行为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与社会的外部环境是完全隔离的,那么则不存在自由这一哲学概念。如果个人能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超越外部环境的限制并克服障碍,为自己开辟实践和思维活动的道路,就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获得个人的自由。马克思也提出,自由的核心在于对世界的改变,因此在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时,必须要注重内涵以及外延的延伸。个人的自由不仅仅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必然性,还包括个人的内在属性,是个人由内而外突破外界阻力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均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责编/孙娜 美编/ 王梦雅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中国雕塑家创作的马克思雕像在德国特里尔落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