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技术模式的探索与推广

2017-02-18董永怀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推广模式

董永怀

【摘要】:在北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当地群众的种植习惯,在还林模式、机制创新、程序运作和政策兑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初步探索总结出了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路子。

【关键词】:退耕还林;模式;推广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灵台县属北方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环境脆弱,自1999年灵台县被列为首批甘肃省退耕还林试点县以来,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有关政策规定,坚持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和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组织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退耕16年来,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户收入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实现生态良性发展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为林业快速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进一步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在上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中,通过在建设中探索创新,在推广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当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典型技术模式和工程措施。

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大治理力度,重点突出生态效益。在工程规划设计上实行规模连片退耕、整流域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坚持一座山、一面坡、一条沟、一道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可能摆大战场,建大工程,不搞分散治理。全县退耕还林实施跨乡村整流域万亩以上的工程7处8.2万亩,5000亩以上的工程23处14.9万亩,1000亩-5000亩以上的工程62处30.4万亩。在工程整修上根据不同地貌特征确定不同的整地方式,水平台地采用网格状营养坑,缓坡地采用地边地埂长方形或水平沟,陡坡地采用簸箕式集雨坑或大鱼鳞坑,严格整修标准,狠抓整地质量,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生植被,而且发挥了集雨保墒的作用。严格按照设计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整地方式,坚持秋整秋栽,秋整春栽和不整不栽的原则,做到标准一致,规格一致,达到水不下山,土不出田的目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区域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降雨量有所增加,灾害性天气减少。仅造林一项与未退耕地相比减少地表径流0.275亿立方米,使土壤抗冲击性增强,产流量减弱,产流时间延长,加之工程措施,使固土保土作用明显增强。退耕还林工程由于受时间限制,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大,但使土壤腐质层明显增厚,土壤贮水能力、渗透性有所增强,使土壤理化性状向良好状态发育。

2、在林种树种设计上坚持与结构调整、产业开发相配套。探索出适合我县实际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兼顾的典型技术模式。

2.1、“兼用林”模式。以本县适生的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如核桃、枣树、柿树、山杏、花椒等为主,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林和经济林认定标准,科学配置,合理密植(每亩120株以上),营造混交林、广植兼用林,在生态优先的同时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全县营造核桃2832亩、枣树1648亩、柿树983亩、山杏6476亩、花椒1125亩。

2.2、“林埂”模式。以注重优化树种布局,提高绿化档次,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在退耕地内栽植主栽树种的同时,地边埂(道路)全部栽植侧柏,达到四季常青。全县退耕還林地边埂栽植侧柏4.4万亩。

2.3、“林经”模式。以林果间作为主,主要采取生态林—干果的形式,突出发展刺槐×山杏、山杏×核桃、山杏×大杏、柿子×山杏(软枣)等,栽植山杏、刺槐等树种防风固土,发展干杂果增加群众收入。全县营造干杂果经济林12.5万亩。

2.4、“林药”模式。在退耕地间作种植柴胡、板兰根、牛子等草本药材,与林木互利共生,长短结合,增加经济效益。全县种植以柴胡、牛籽、板兰为主的中药材9.9万亩,为退耕农户短期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2.5、“林草”模式。在退耕地内进行林草间作,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以饲草圈养家畜,发展草畜产业。全县累计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17.9万亩。

3、推广示范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在造林时针对我县干旱少雨的实际,坚持秋整秋栽、秋整春栽。应用截干造林、泥浆蘸根、埋土防寒、深栽浅覆、修枝定干、带土栽植、覆膜保墒、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保水剂、APT生根粉等科技高新成果的应用,确保“两率”。

4、培育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的地理优势,引导产业大户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建办家庭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止目前,全县建成年生产万只以上林下生态养殖场23家,全县共发展林下养鸡69.3万只、舍饲养羊7000多只,舍饲养牛3500多头,特种养殖8户,养殖野猪、黄羊、鹿等420头(只),林下种药3.5万亩、种草5.1万亩。完成树种改优面积2.6万亩;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林下经济产值将过亿元。实现了农民收入和森林资源“双增长”。

5、积极开发后续产业,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把后续产业开发做为提高退耕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有力抓手,长抓不懈,持续推进。尤其是苹果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苹果产业开发工程实施以来,全县苹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果、粮面积不断得到调整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种植结构单一问题,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效益,推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苹果产业开发更好的服务于农民、农村和农业,为提速全县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以苹果为主的水果经济林面积达到了22.67万亩,巩固退耕还林苹果产业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工程区域内的农民从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生产模式中逐步解放出来,腾出了部分劳力从事劳务输出、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和二、三产业,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苹果产业的开发,同时带动了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步伐,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苹果产业的持续开发,有效提高了绿地覆盖,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推广模式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