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组合式课堂模式探讨

2017-02-18王淑琴

教书育人 2017年23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能力

王淑琴

问题组合式课堂模式探讨

王淑琴

地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科学。其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从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到深邃莫测的地球内部,从坚硬的岩石、地壳,到瞬息万变的大气及汹涌澎湃的江河湖海,从联系紧密的无机世界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有机环境,地理学科的这一特点增强了地理学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学习时思维的跳跃性。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新的问题在心理上处于矛盾之中,而促狭他们内心产生力求统一矛盾获得心理平衡的过程,疑问是求知欲产生的起点。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对问题组合式课堂模式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几种地理课堂问题设置的方式。

一、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设问,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运动的角度看,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问导向是否恰当。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年龄特点精心设问,对有一定难度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根据教学目标,把内容编织为一个个、一组组彼此关联的问题,在学生思维活动的道路上架起必要的阶梯。

如,在讲述地球上水的来源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天上来(大气降水)

2.大气中的水汽从哪里来?——地上来(陆地、海洋水蒸发)

3.陆地、海洋水从哪里来?——地球内部

4.地球内部的水汽怎么到达地球表面?——通过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如,火山喷发等溢出

5.地球内部的水汽是怎么形成的?——结晶水汽化

6.地球内部的结晶水为什么会被汽化?——地球内部温度升高

7.地球内部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

8.原始地球重力收缩过程中为什么会生热?——在重力收缩过程中,重力热能减小,内能增加。

这样,把一个疑难问题进行肢解,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提出一连串有承接关系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难点。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把一节课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开放性思维。

在讲“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中,我将一节课设计成了前后联系的三个知识点问题,以上海为例:

1.看一看上海的过去——不堪回首(城市问题)

2.感受上海的现在——“现代化都市”

3.感受上海的未来——“生态城市”(浦东新区的发展)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体现出本课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解决矛盾的愿望,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便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开放型”问题,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就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过程。有人认为,想象是一种教学中形成的思维过程,地理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型问题,让学生去发挥,去创造。

在讲“城市交通问题”一节时,提出的问题是:假如你是城市设计师,你会怎样设计交通道路网,并说明理由。由此顺利完成城市交通道路布局原则的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联系实际设问,学以致用,增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可以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地理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探索、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在讲授“城市交通”一课时,设计如下问题:

1.我市的城市交通存在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设问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出一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和谐观。

四、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

设疑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教学的思维过程是教师设疑由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这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要学生自己设疑,则是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显然学生通过自己的设疑,解疑所消化的知识,也会更牢固、更清晰。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后,鼓励学生自己设疑,让学生自己在教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习、自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黑龙江尚志市尚志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