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剂型改造的理论探讨

2017-02-17白晶梅晋梅杨继若汤志刚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穴位敷贴

白晶梅+晋梅+杨继若+汤志刚

摘要:穴位敷贴制备复杂,生物利用度低,疗效易受影响,且重复性差,刺激性强,容易过敏,本文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巴布剂可弥补穴位敷贴的不足,巴布剂具有无残留,不污染衣物;载药量较大,起效迅速;保湿性能好;透气性能良好,使用舒适;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无疼痛感,且可反复揭贴,不影响疗效等优点。但敷贴的不足之处在于制备复杂,生物利用度低,且疗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重复性差,皮肤易过敏等。因此如何改善生物技术和提取吸收技术,对敷贴改造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对穴位敷贴剂型进行巴布剂改造是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提取及吸收技术,借鉴透皮吸收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制作高效、新型的外用敷贴药物,使穴位敷贴更大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理论探讨;巴布剂改造;穴位敷贴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志码:13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52-02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特色治法[1],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2]的原理。是根据古代医书中“春夏养阳”和“长夏胜冬”等理论发展而来;主要以中药穴位敷贴为手段,是冬病夏治的典型代表,还包括艾灸、药物注射、内服药物及埋线等[3],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穴位敷贴上。穴位敷贴是我国医学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据古书记载,穴位敷贴可达到通经贯络之效[4-5],使药力从穴位渗透而入,相对于服药来说效果更佳[6]。因此本文对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剂型改造进行综述,为临床中医治疗做进一步介绍,现报道如下。

1穴位敷贴的作用

穴位敷贴是中医学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学者们对穴位敷贴的疗效机制已有一定了解。穴位敷贴主要是将药物贴至中医穴位上,使药力直接通过皮肤穴位逐渐深入局部病变部位,从避免药物通过肝脏、消化道的影响,达到最佳药效。穴位敷贴不仅减少了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还弥补了口服用药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7]。腧穴是腑脏气血汇聚之穴,在该穴位上进行敷贴可有效储存药力,放大药物作用效果。且腧穴敷贴药物时,药物可刺激穴位对药物吸收,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激发的效益是单纯针灸、服药不能达到的。

2穴位敷贴的改造理论

中医内病外治理论使敷贴不仅运用于众多外部疾病,对内科疾病也有较多应用。穴位敷贴在临床上多用于妇科病、呼吸道疾病、骨伤科疾病等的治疗,其优点在于:敷贴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在缓解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一些顽固性疾病的复发,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且敷贴还能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做到中药辨证加减,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穴位敷贴制备复杂,生物利用度低,疗效易受影响,且重复性差,刺激性强,容易过敏。临床上针对穴位敷贴的现状和不足提出改良剂型的方案,从而减少敷贴的缺陷,达到更好治疗效果[8]。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利用现代医学透皮治疗技术等可有效改良敷贴剂型。临床学者认为,穴位敷贴剂型的改造需要重视透气性好、疗效高、易吸收的剂型,通过透皮治疗技术改良外敷用药从而解决以往的缺陷,发挥中药外用的特点。巴布剂是中药外用的二次开发,具有膏药、酒剂、酊剂、软膏剂等多种改进型。新型重要透皮吸收系统与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结合是巴布剂运用的主要理论,是支持巴布剂改造的机理。随着新型辅料的开发以及新型工艺、技术的应用,为巴布剂的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9]。

3穴位敷贴巴布剂型的优势

巴布剂是中药敷贴中的重要剂型,主要由亲水性基质与中药提取物混合涂抹在材料上制成[10]。巴布剂主要是局部外用敷贴剂型,可直接贴于皮肤穴位上,使用方便。我国中药巴布剂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1999年上海雷允上集团第一个获得巴布剂的研制,取名为“复方紫荆消伤膏”[13],90年代初开始规模生产,于2000年我国药典中增加了巴布剂的剂型,巴布剂从而在我国正式开始应用。巴布剂分为三层,分别为保护层、储药层以及支持层。保护层上以聚酯保护膜为主,起到保护巴布剂的作用,使用前需要揭去表面的保护层。储药层为含水和药物分子的框架结构,是药物储存的主要部位。支持层是一层无纺布,空气可有效通过该层流动,从而使该层达到类似于生物皮肤的特性。在这种结构下,巴布剂储药层中的药物小分子根据浓度梯度进行自然移动,直接最大限度的将药物分子渗透入人体皮肤中,进入局部组织,从而起到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巴布剂采用水溶性高的分子化合物作为基质,由于和皮肤组织相容性高,亲和性好,在使用时不容易发生皮肤过敏,对皮肤无刺激性。而支持层以无纺布为主,也增加了巴布剂的透气性,使巴布剂利用效率高,可反复揭开贴上。与传统剂型(如橡皮膏、黑膏、软膏等)相比,巴布剂药量大,可长时间持续性给药,保障了血液药物浓度,治疗效果较好。且巴布剂用后无残留,无污染,透气性、保湿性均较好,舒适便捷,对皮肤无刺激,疗效更佳[14]。

4巴布剂的临床应用

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采用黄柏、大黄、侧柏、冰片、薄荷脑等,联合高分子明胶、聚丙烯酸钠等制成“通泰”巴布剂[15],并于该院应用。临床以300例外科病例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椎间盘突出症、早期骨折、急性扭挫伤、筋骨痛等患者为主,采用“通泰”巴布剂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治愈250例,好转30例,总有效率高达93.0%,无效仅20例。在观察不良反应时,仅4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症状,表明该剂型巴布剂在骨科中運用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少。有学者采用丁香、当归、肉桂、生姜、白芥子等,按一定比例进行配置,制成巴布贴咳剂,可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16]。通过对32例患者的临床应用观察发现,使用该巴布膏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而使用其他敷贴膏药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仅为65.6%。还有学者[17]在使用喘敷灵巴布剂治疗哮喘动物模型时发现,巴布剂通过对Th2细胞因子的抑制,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从而减轻肺组织EOS的浸润。提示巴布剂通过穴位直达肺部,从而抑制肺组织中EOS的聚集、活化等,减少毒性蛋白的产生,达到减轻气道炎症和症状的效果,改善大鼠临床症状。

5小结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疾病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中药外用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敷贴剂型的治疗和改造也是中医学发展和进步的一种体现。穴位敷贴剂型进行巴布剂改造是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提取及吸收技术,与目前透皮吸收等技术相结合,从而制成的高效敷贴剂型,使穴位敷贴更大的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中医药工作者有责任加大研究力度,政府和单位也有义务支持中药外用制剂的改革,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谋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

[2]张剑飞,边际·巴布剂贴膏基质的工艺研究[J],山東医药工业,2001,20(5):3.

[3]贾 伟,高文远.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7.

[4]翟明芳,毕宇峰.治未病与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疗法的现代研究[J].新中医,2014,46(11):248.

[5]金禹彤,宣丽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理论及临床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91.

[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二)[J].中国新药杂志,2000,9(7):499.

[7]李奋儒,吴雪茹.通泰巴布剂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药材,1998,21(7):376.

[8]诸东林,毛林燕,杜 勒,等.咳喘巴布膏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2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4,5(5):354.

[9]刘昌玉,张晶樱.喘敷灵巴布剂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哮喘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徐瑾.巴布剂应用于中药领域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1):81.

[11]徐君逸,陈晓勤,陈利清,等.阳虚哮喘敷贴方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87-87.

[12]石来军,赵旸.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预防儿童哮喘复发9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342-2344.

[13]姬同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喘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29(5):1019-1020.

[14]常佳婧.冬病夏治"喘敷贴"穴位贴敷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3):133-135.

[15]花佳佳,张洪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配合呼吸训练对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7(2):116-117.

[16]赵志红.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6):53-53.

[17]陈新,毛兵,车德亚,等.“冬病夏治”中药贴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6):1072-1074.

(收稿日期:2016-10-26)

猜你喜欢

穴位敷贴
中药薫药联合穴位敷贴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研究
穴位敷贴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症状研究进展
穴位敷贴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哮喘53例疗效观察
穴位敷贴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概述
良肢位设定联合穴位贴敷对治疗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6例疗效观察与护理
温经汤联合穴位敷贴及超短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