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文化推进机勘院转型升级

2017-02-17叶志刚霍昊

企业文明 2017年1期
关键词:陷性科技工程

叶志刚 +霍昊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与共和国同龄,并在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目前摆在全行业20 000余家单位面临的思虑与挑战。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勘院)从管理角度出发,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以创新文化为推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业务转型为途径、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型工程公司”的科学发展之路。

强化自主创新理念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要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技术创新是企业兴旺和长盛不衰的源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企业业务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的中心环节。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企业的内在灵魂,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根植于企业的文化氛围。

机勘院自195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技立院”方针,“团结、刻苦、求实、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薪火传承60余年,“创新”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机勘人的心田。企业积极培育创新氛围,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科学的创新风气,同时,始终坚持原始创新,坚持集成创新,坚持引进吸收再创新,坚持协同创新,不断推动创新文化发展,在全院上下营造了浓郁创新文化氛围。尤其是近10年来,共承担了近40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大步走向世界,开展技术输出,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安哥拉红砂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等,为圆满完成200余项海外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过程时,机勘院紧密结合在建重大工程的需要,着眼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积极谋篇布局,贴近市场需求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工程共用技术问题,力争站在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上赢得更大的话语权。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经营额、营业收入、利润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续十年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科技兴院之路

在培育創新文化氛围的同时,机勘院重点从工程创优、业务建设、研发投入三个方面,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

工程创优方面。根据企业实际,出台了《工程项目创优鼓励措施及管理办法》,以此推动技术创新,鼓励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工程创优,对具体创优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对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工程奖的部门和个人,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对获奖个人在职称评定、分房排序时予以相应加分和职务晋升重点倾斜,极大地激发了部门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优积极性。

自1986年以来,全院累计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优秀工程奖3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工程创优的丰硕成果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实践通道。

业务建设方面。为推动技术管理创新,出台了《技术开发和业务建设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发表科技论文奖励办法》《注册工程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创新增效管理办法,鼓励技术人员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依托院内四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成立了“大师工作室暨技术研发中心”,有效凝聚全院科研力量,完成了诸多重大攻关课题。企业主编或参编了国家、行业60余种规范、标准、手册,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0余项。

研发投入方面。机勘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每年持续加大科技投入。R&D(研究与开发)经费作为重大支出列支年度财务预算,逐年提高,专款专用,每年支持3~5项重大科技课题及10余项小型课题的研发。近五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5 000余万元,为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产研一体大力开拓

连连突破市场壁垒

企业技术创新要以产业化为目的。近年来,机勘院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制胜法宝高技术”,占领“技术壁垒高市场”,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成功敲开了一扇扇新兴市场的大门。

一份“风险”合同打开了高铁市场

2004年,机勘院承接了拟建于西安南郊神禾塬上的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的勘察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该场地与西安市区及关中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标准地层相比明显不同,应属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区”。基于对黄土性质的认识,果断与建设方签订了一项“风险”合同,并自费在现场开展了直径30米、历时73天的试坑浸水试验,开创了在类似建筑场地进行大型试坑浸水试验的先河,并最终判定该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区”。此项研究成果不仅为整个新校节约建设资金6 000万元以上,还使业界对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有了全新的认识,填补了我国在建筑场地湿陷性地基评价的部分空白,并将为我国湿陷性黄土新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国家标准的修订奠定基础。基于该研究基础实施的“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试坑浸水试验及复合载体夯扩桩静载试验”项目,获第十四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此项成果在第十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交流,受到了国际同行和我国铁道部的高度关注。

郑西高铁湿陷性黄土桩基负摩阻力

系统试验研究

2005年开建的郑(州)西(安)高铁,有65%的区段穿越湿陷性黄土区,涵盖了我国湿陷性黄土地的全部类型,是全世界穿越该类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在如此地质条件下建设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可谓史无前例。基于机勘院在该领域的独特优势,国家铁路局将此课题列入重大科研项目,并委托该院进行技术攻关。于是机勘院开始了世界上首次最大规模、最全面的对湿陷性黄土中桩基负摩阻力进行系统研究的试验。其中,华阴场地的试验还推翻了之前的湿陷性黄土理论中认为关中地区湿陷性是由西到东逐渐变小的认识,浸水试验结果沉降量更达到了1 602毫米,而高铁的路基变形要求是最大不能超过15毫米。通过反复研究论证,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使原来设计在70~90米的长桩全部控制在60米以内,大大节省了施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工期,研究成果被德国铁路咨询公司(DEC)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后,凭借在此方面的技术优势和良好口碑,机勘院成为首批进入高铁市场的路外少数勘察设计单位,近年来在该领域的订单纷至沓来,参与了京沪、沪宁、郑西、云贵、杭甬等数十条高铁的桩基检测、路基勘察、变性评估与勘察监理等技术工作。

一项科研课题带来了地铁市场

2011年9月16日,随着西安地铁二号线的正式投入运营,千年古都迈进了地下交通时代。但在当年,西安地铁作为世界上第一条穿越古城墙的地下交通,国内外建设尚无前例。国家文物局明确表态,如不能解决地铁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对重点文物的安全影响问题,西安地铁建设暂不得动工。

在数家高校、科研院所屡屡受挫、望而却步之际,机勘院临危受命担负起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集成协同作战,对城墙、钟楼现状进行了全面检查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字仿真分析,研究了地铁盾构施工和地铁运行中的各类工程问题,最终得出了可行性结论,并通过采取文物加固保护和地铁振动源隔振的双重保险措施保证了文物的安全。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的评审,其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西安地铁终于可以开建了。由此,机勘院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全面深度参与了目前西安实施的所有八条地铁线路中所有可承接的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将业务拓展到了深圳、合肥、南昌、长沙、重庆等地。

研究“两捧土”闯进了国际市场

在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伟大征程中,机勘院始终坚持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目前足迹已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多项工程受到当地政府和我国国家领导人赞誉,为中国科技界和央企院所赢得了尊严和荣光。

在承担CMEC总承包的斯里兰卡建国以來最大工程项目——Puttlam燃煤电站勘测时,技术人员发现了特殊的软质灰岩,并进行深入研究为建设方提出了优化施工方案,从而节省了数千万元建设投资;印尼AWAR-AWAR燃煤电站工程中,发现该场地存在一种浅海相沉积的软质灰岩,难以用国内现行的规范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其工程性质进行试验和分析论证,解决了这种灰岩的工程评价问题,为桩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适宜的技术参数;在柬埔寨达岱河水电站勘测工作中,组织了相应的科研攻关并提出了科学的工程优化方案,使该项目节约了5 000余万元的工程建设投资。

在承担我国在海外的最大房建项目——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时,首次发现了非洲水敏性红砂地质,并立即开展课题攻关,为避免建筑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赢得了安哥拉政府和我国商务部的肯定。现已在安哥拉承接十多项工程勘测与技术咨询。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国际化的征程中,该院坚持项目拓展与科学研究同步推进,技术引领国际市场发展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项目覆盖亚洲、非洲、南美洲、欧洲等地,国际业务由战略业务转为主体业务。

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谋求企业科学发展

机勘院积极实施多元发展道路,展开了城墙、钟楼、大雁塔、兵马俑、宁夏同心清真大寺等文物的保护,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在仿古建筑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与总承包、节能环保方面实现突破,业务分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多元发展的道路上,该院实现了从传统国内工民建领域的“一条腿”走路,到现在的国内国外业务并举、多个领域纵深发展的跨越,为今后继续坚定走技术创新促进市场拓展、市场拓展促进科学发展道路树立了充足的信心。

科学发展是永恒主题,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核心举措,唯有继续营造创新文化、坚持技术创新工作,方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能永葆企业青春和活力,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强调的,我们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前沿、紧扣需求、前瞻部署,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中国创造”的影响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叶志刚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

霍 昊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助理,政工师)

(责任编辑:李 直)

猜你喜欢

陷性科技工程
公路路基湿陷性黄土及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排水管道防沉陷设计探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子午工程
科技在线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