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2017-02-16夏海硕周思远孔繁昌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9期

夏海硕 周思远 孔繁昌

摘要:自我控制是刻板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以往研究尚未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状态和特质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实验一招募45名被试,通过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控制状态,通过IAT获得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水平。结果显示与无自我损耗组被试相比,自我损耗组被试在刻板印象得分上更高。实验二以47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自我控制量表获得被试的特质自我控制,通过前后测SC-IAT实验获得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改变量。结果显示相对于低自我控制者,高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更能有效控制性别刻板印象。两个研究结果表明,状态和特质自我控制均会影响性别刻板印象。

关键词:特质自我控制;状态自我控制;性别刻板印象;自我损耗

1.引言

1.1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个人目标或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期望而进行的自主调控过程.它能够引发或者抑制一些行为,如执行计划、采取适合情景的行为方式、抵制诱惑、延迟满足等(Kopp,1982;Muraven&Baumeister,2000)。自我控制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是个体不断发展自我的重要基础(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正是因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存在,个体才能使认知活动按要求完成,进而实现个人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控制失败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以节食者为例,虽然一些个体知道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将导致节食计划失败.但却经常因为无法控制进食冲动而暴饮暴食,并最终导致体重难以达到目标水平(He,Xiao,Xue,Wong,Ames,Schembre,&Bechara,2014)。对于这些现象,可以从特质自我控制和状态自我控制两个视角进行解释。

早期有关自我控制特质的研究多集中于人格领域.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于早年形成的人格特质(Block&Block,1980),它对于个体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自我控制特质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应对青春期的压力,并在未来获得更优异的学业成绩(Shoda.Mischel,&Peake,1990);相反,低自我控制者会更多地做出抽烟、酗酒和暴力攻击等非理性行为(chiou,Wu,&Chang,2013;Ridder,Lensvelt-Mulders,Finkenauer,Stok,&Baumeister,2012;Finkenauer,Buyukcan-Tetik,Baumeister,Schoemaker,Bartels,&Vohs,2015)。通过量表测量个体的自我控制特质,可以对不同个体间自我控制的差异进行比较。国外经常使用Tangney,Baumeister,和Boone(2004)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该量表共有思维控制、情绪控制、冲动控制、行为表现四个维度,而经试用.量表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随后,国内研究者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在此基础上,对该量表进行修订和精简,编制了19道题目的中文版自我控制量表.并经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自我控制资源模型认为自我控制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随着某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Muraven&Baumeister,2000)。根据该模型,自我控制的过程需要消耗一种有限的资源——自我控制资源(Baumeister,Vohs,&Tice,2007)。前阶段的自我控制任务会消耗一定程度的资源,使后续涉及自我控制的任务表现下降.这种资源损耗的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两阶段实验范式是自我损耗研究中的经典范式,在阶段一,实验组需要进行自我控制任务(如,抵制美味食物诱惑:不要想一只白色的熊等),控制组进行非自我控制任务;在阶段二两组被试再次完成自我控制任务。结果表明,如果在前阶段进行了自我控制.那么个体将更容易在后阶段呈现低自我控制特征,具有更低的认知控制能力。如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和沈汪兵(2014)的研究发现.相比控制组,实验组更倾向于在阶段二表现出冲动性决策。此外Schmeichel,Vohs和Baumeister(2003)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损耗会引发被试在如GRE等任务中成绩表现下降。

资源模型将自我控制视作可消耗的资源.同一个体可能因资源多少而具有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特质视角将自我控制视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自我控制能力。将资源视角和特质视角结合在一起,能够考察个体内自我控制的变化和个体间自我控制的差异对刻板印象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同时考虑这两个视角。

1.2自我控制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对某个群体的知识、观念与期望的认知结构.是一种基于类别加工的认知过程(Hamilton&Trolier,1986)。而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Martin,Wood,&Little,1990)。如男主外、女主内,以及认为男性刚毅而女性柔美等有关性别差异的传统观念。为了获得被试的刻板印象,研究者经常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该测验可以衡量靶子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靶子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越密切,被试的刻板印象水平越高。如以性别内隐联想测验为例,靶子词为典型性别一性格特征(如男性性格,刚毅、坚强;女性性格,贤惠、优雅)或者典型性别一姓名(如男性姓名,李华、张强;女性姓名,李静、张丽),而性别属性词则是如男性性格\男性姓名、女性性格\女性姓名等表示范畴的词汇。通过测量性别靶子词与对应的性别属性词联系水平.获得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度(蔡华俭,2003)。

性别刻板印象具有自动化加工的特征.并经常引发一些消极后果。当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知识就会被自动激活,它能让知觉者快速有效地加工信息并决断(Bargh,1999)。基于类别的自动加工过程是简单化和概括化的,常常导致知觉者将消极特质强加于整个群体.因此很多时候性别刻板印象会带来消极影响(朱智贤,1989)。研究表明,女性处于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环境中时,将受到男性数学优于女性观点的影响,而导致其数学成绩下降(Spencer,Steele,&Quinn,1999)。由于刻板印象具有消極影响,如何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个体以消除刻板印象为目的.所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或途径被统称为刻板印象的干预策略(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研究表明,虽然刻板印象具有自动化加工的特征.但该过程能够被知觉者的目的和意图等因素所缓和。研究表明,通过激活被试否认或者抑制刻板印象的意图,可以减少或消除个体的性别刻板印象(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

在刻板印象的抑制过程中,自我控制会发挥作用(Baumeister&Heatherton,1996;Muraven&Baumeister,2000)。自我控制涉及对自动化加工的控制过程,通过调动中央执行功能.自我控制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控制自动化的认知过程(Hof-mann,Schmeichel,&Baddeley,2012)。刻板印象控制涉及到对自动化认知过程的主动控制(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某些刺激虽然能够唤醒个体的刻板印象,但当个体具有想要抑制刻板印象的动机时.自我控制将可能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与处于正常自我控制水平的个体相比,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被试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同性恋刻板印象(Gailliot,Peruehe,Plant,&Baumeister,2009)。

虽然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状态能够对同性恋刻板印象产生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发生过程中,个体会倾向于按照期望收集、加工以及解读性别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自动化的、快速的反应(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由于改变自动化的认知过程需要付出努力,需要自我控制的参与。因此,对某个体而言,自我控制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对刻板印象的控制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刻板印象的强度。除此之外,自我控制特质对刻板印象的影响仍需深入探究。相对于低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高自我控制特质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不同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可能在对刻板印象的控制上存在差异。通过考察自我控制状态、自我控制特质与刻板印象的关系.可以明晰同一个体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个体间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能力的差异.指导人们应該在什么时候、对什么样的个体进行性别刻板印象干预。

为了探究两种自我控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假设如下,假设1:与对照组相比,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实验组更难抑制刻板印象,即具有更强的性别刻板印象:假设2:相对于低自我控制特质者,高自我控制特质者能够更好地抑制性别刻板印象。

2.实验1自我损耗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2.1被试

通过广告的方式在大学招募被试54人,其中有效被试男性28人,女性17人。年龄分布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19.6岁(SD=2.1)。随机分配被试后.实验组24人(男性14人.女性10人),控制组21人(男性14人,女性7人)。

2.2实验设计

采用两因素(组别:损耗组vs控制组;性别:男性vs女性)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度。

2.3实验材料

2.3.1自我损耗

研究使用软件E-prime 2.0编制的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控制状态,该任务是目前国内外普遍用于操纵自我损耗程度的经典任务(Gailliot,Baumeister,DeWall,Maner,Plant,Tice et al,2007;IJi,Nie,Zeng,Huntoon,&Smith,2013)。在此类研究中.自我损耗组均报告在任务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此该任务是能够有效区分高低自我损耗的任务。通过“字一色”失配和“字一色”匹配来操控被试的自我损耗状态。

2.3.2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虽然会自动激活.但只有在个体主动对其控制时.自我控制才可能对刻板印象发挥作用。因此,采用指导语(请您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尽量避免男强女弱的传统印象.尽量做到无差别对待男女性性别)的方式激活控制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使用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来获得性别刻板印象效应,IAT测验程序由软件E-prime 2.0编制而成。靶概念词是男性姓名和女性姓名,联想属性词是表示典型男性性格和典型女性性格的词语,它们均来自文献(连淑芳,杨治良,2007)和预测验。实验过程中,屏幕左右上角会分别出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要求被试在看到刺激词之后尽快地按键进行辨别归类任务,具体呈现流程见表1。

2.4实验流程

本实验采用单独施测的形式。首先收集被试的人口学变量信息.之后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安排实验组被试进行Stroop失配任务,控制组被试进行Stroop匹配任务;在实验组的Stroop任务中,包括140个“字一色”失配刺激(如用黄色标注“红”)和20个中性刺激(其中红色的“HHH”和绿色的“HHH”各10个):而在控制组的Stroop任务中140个“字一色”匹配刺激(如用红色标注“红”)和20个中性刺激(其中红色的“HHH”和绿色的“HHH”各10个),两个词语之间呈现250ms的“+”作为掩蔽,随后呈现刺激,每个刺激呈现2000ms(被试在此期间通过口语报告反应),之后呈现空屏250ms,进入下一个trial。各类刺激设置为随机呈现,避免被试连续多次进行同样的反应。任务完成后,为避免休息、补充食物等因素缓解自我损耗,在被试完成Stroop任务后屏幕显示指导语激活被试的自我控制动机,然后立刻执行内隐联想测验。由于两组被试是随机分配的,若自我损耗对刻板印象不产生影响,那么两组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度将不存在显著差异,若自我损耗导致刻板印象控制的失败,则损耗组的性别刻板印象将会显著强于控制组。实验完成后感谢被试的参与并如实回答实验中的疑问。

2.5实验结果

研究使用SPSS 20.0分析数据,根据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建议的数据处理方式.反应时超过3000ms的记为3000ms,低于300ms的记为300ms,剔除错误率超过20%的无效被试共8人(包括因实验程序崩溃,未明白指导语就开始实验的被试),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处于发展阶段,其特征与成年人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删除未成年被试1人,最终有效被试45人,其中实验组24人,控制组21人。

首先对刻板印象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表2),为了获得刻板印象强度,将阶段7相反联合辨别的反应时减去阶段4初始联合辨别的反应时。对结果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主效应显著,F(1,43)=5.91,p<0.05,n2=0.12。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具有更高的刻板印象强度。这表明控制组能够更好地控制性别刻板印象,而实验组处于自我损耗状态而更难控制性别刻板印象。

此外,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43)=2.17,p=0.15,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42)=0.67,p=0.41。这表明性别、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性别刻板印象强度没有显著作用。

3.实验二:特质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3.1被试

用广告在武汉某高校招募54名本科生,所有被试均同意参加实验,并获得一定报酬。有效被试共47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29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3.2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两因素(组别:高自我控制特质vs低自我控制特质;性别:男性vs女性)被试问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改变量。先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获得被试自动化激活的刻板印象,然后使用指导语(同实验1)激活被试控制刻板印象的意图,最后使用SC-IAT测量被试自我控制后的刻板印象强度,把前后两次刻板印象强度之差作为刻板印象的改变量。

3.3实验材料

3.3.1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修订的《自我控制量表》测量被试的特质自我控制水平,该量表包括19个题目,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特质性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仅系数为0.70。

3.3.2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传统内隐联想测验无法获得个体对某一群体的绝对态度,Karpinski和Steinman(2006)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不足,使用SC-IAT来测量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聯结强度.目前一些研究者用该范式研究内隐态度(艾传国,佐斌,2011;王晓刚,黄希庭,陈瑞君,章麟,2014),因此本研究也采用该实验范式。首先使用SC-IAT获得被试抑制前的刻板印象分数,使用指导语激活抑制动机后再次使用SC-IAT测量抑制后刻板印象分数。每次SC-IAT由24个练习trail和紧接着的72个正式trail(36个trail为一块,共2块)组成,在相容组中,需要将男(女)性性格词汇/男(女)性姓名归为一类并按F键反应,将女(男)性性格词汇归为另一类并按J键反应;在不相容组,需要将男(女)性性格词汇为一类并按F键进行反应,将男(女)性姓名/女(男)性性格词汇归为一类并按J键进行反应。本实验所用的所有材料均已进行标准化处理。

3.4实验流程

本实验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被试首先进行前测SC-IAT测验。SC-IAT前测完成后通过指导语(请您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尽量避免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激活被试抑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然后进行后测SC-IAT测验。最后填写自我控制量表。实验结束后,主试感谢被试的参与并如实回答实验中的疑问。

3.5实验结果

根据Karpinski和Steinman(2006)提出来的方式对因变量数据进行处理,剔除反应时高于10000ms和低于350ms的样本,将错误反应时替换为其所属组块的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加上400ms的惩罚,共删除6个样本;此外,删除1个未成年被试样本,理由同实验1。对于有效被试,首先计算他们的自我控制特质平均值.将平均值之上的被试纳入高分组,其余纳入低分组。其中高分组男性10人,女性14人;低分组男性8人.女性15人。然后计算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以这个差的得分作为刻板印象强度;将前后两次刻板印象强度相减作为刻板印象改变量,该值越高.表示被试前测和后测性别刻板印象强度差别越大。

对性别刻板印象改变量和自我控制特质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别主效应显著F(1,46)=4.26,p<0.05,n2=0.10,这表明相对于低分组,高分组在前后测SC-IAT任务中,刻板印象改变量更大。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46)=0.69,p=0.41,组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5)=0.26,p=0.62,这表明性别、性别和组别的交互作用不对性别刻板印象改变量产生影响。

4.讨论

探究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开发刻板印象的干预策略一直是研究热点。虽然各种类型的刻板印象均存在自动化加工的特征(庞小佳等,2011),但当个体持有主动控制刻板印象的动机时,刻板印象将会明显削弱(Fehr,Sassenberg,&Jonas,2012)。目前.研究已经表明刻板印象控制的可行性(Moskowitz&lJi,2011)。但较少研究关注什么样的个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控制刻板印象。为了进一步探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并为性别刻板印象的干预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实验1通过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控制状态.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处于低自我控制状态的实验组更难有效控制刻板印象,并最终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性别刻板印象。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类似,如Muraven(2008)的研究表明,当试图掩饰种族歧视态度的白人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掩饰能力会明显下降,种族刻板印象增强。此外,研究1的结果也支持了自我控制资源模型。根据该模型,自我控制依赖于一种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如果这种资源发生损耗,那么个体将表现出更多失控现象(Baumeister,Vohs,&Tice,2007)。作为自我控制的一种.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同样需要自我控制资源,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更难控制性别刻板印象。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实验组.控制组表现出了更低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在支持刻板印象的控制策略有效性的同时,也提示刻板印象的控制并非始终有效的。由于成功地控制刻板印象依赖于良好的自我控制(Hofmann,Schmeichel,&Baddeley.2012),因此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时.刻板印象控制的效果可能会减弱甚至失效。

实验2通过前后测实验范式,考察了自我控制特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首先测量了被试原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度,随后通过指导语唤醒被试控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最后测量个体控制后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度。通过考察自我控制特质与性别刻板印象改变量的关系,发现刻板印象的控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相对于高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低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即使存在控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也难以控制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而拥有较高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往研究表明,特质自我控制能夠影响个体的行为控制、思维抑制和情绪调节过程(Ridder,Lensveh-Mulders,Finkenauer,Stok,&Baumeister,2012),并最终对个体的健康水平、学业成就和社会关系等产生影响(creseioni,Ehrlinger,Alquist,Conlon,Baumeister.Schatschneider,&Dutton,2011)。而实验2也对此做出一定支持,自我控制特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抑制有着重要影响。

结合实验1和实验2.可以认为自我控制在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对性别刻板印象强度产生影响。在实验1和实验2中,被试的性别、性别与自我控制的交互作用并不会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可以推测不同性别的个体在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过程中具有类似的心理机制.而且控制策略并不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此外.两个研究还可以分别得到如下启示。实验1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能力具有状态性变化的特征。较高的自我控制状态能够保证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顺利进行,而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将更容易表达出与性别相关的偏见。研究表明,通过补充糖分、冥想等手段可以快速缓解自我损耗,提升自我控制状态(Friese,Messner,&Schaffner,2012;Gailliot&Baumeister,2007)。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摄入糖分等策略提升自我控制状态以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实验2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高自我控制者.低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往往更难控制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表明,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稳定提高(Muraven,2010)。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个体采取训练措施,降低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程度及其带来的危害。结合实验1和实验2,未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干预策略可以从如何促进自我控制、避免自我损耗等方面人手。

总体来讲.本研究从状态性和特质性自我控制人手,表明了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一定作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选取的是大学生被试,因此在研究结论外推时需要谨慎,未来可以选取其他群体验证该结论。其次,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探究。如自我控制涉及思维抑制、注意集中等成分(Baumeister,Vohs,&Tice,2007),自我控制的不同成分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过程产生何种影响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