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尚摄影师到新农民,15年走了一条回归路

2017-02-15王慧兰

现代家庭 2017年2期
关键词:王华种田崇明

王慧兰

站在自家农场的土地,看着远处的一片绿色,王华的心是笃定和欣喜的。这是他从小成长的地方,有满满的回忆,也有深深的感慨。小时候,他不喜欢当农民,一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想逃跑,没想到在大城市兜兜转转了十几年,现在他又回到了这里,做起了一个新农民……

20岁离开家乡摄影改变了命运

1997年春天,20岁的王华第一次离开家乡崇明,去上海求学。那天,父亲送他到码头,帮他提着沉甸甸的行李,一直舍不得放下。快要开船了,他忍不住又叮嘱王华两句,用功学习,保重身体。王华点点头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争取考上大学。”挥别父亲,坐在船舱里,看着渐行渐远的小岛,王华的心里有种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兴奋,脱离闭塞的农村,到大城市去,是他一心向往的……

王华出生在崇明堡镇小漾村,父亲是村里的农业技术员,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从小就跟在父母的屁股后面,在农田里玩。王华的父亲念过中学,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平常喜欢看书读报,钻研新技术。他对儿子说:“知识就是力量,能改变命运。”王华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背古诗、写书法、画画,这些文化教育对王华来说是终身受用的。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王华考了第27名,全班一共35个人,这个成绩已经是中等偏下了。王华心虚地回到家,父亲看了成绩单后,问他:“第一名是什么?”他说:“冠军。”“第二名呢?”他说:“亚军。”“第三名呢?”“季军。”“那你这个第27名是什么?”王华惭愧地说:“什么军也不是。”父亲说:“什么军也不是,叫我怎么和別人说呢?”就是这么一句轻轻的话,也没有责骂,王华却牢记在心。之后,他经常提醒自己要努力,不管做什么事,起码要有个什么军,才能向父母交代。

崇明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的概率很小。高三那年,老师建议王华改考艺校,你不是喜欢画画吗?艺术类院校的分数会低一点。王华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开始跟着美术老师学素描。可惜时间太短了,那年,他一所学校都没考上。在家灰心丧气地呆了一段时间,帮着父母干农活,王华的心里不好受。那时不像现在,没什么上网聊天,微信朋友圈什么的,岛上的生活很清苦,也很闭塞。他不甘心就这样当农民。他跟父亲提议说:“我想去上海学画画,我还想再考一次。”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考大学的少,复读再考的更是少。不过王华的父亲还是开明的,他觉得孩子要念书是件好事,还是那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

王华离开了崇明岛,去上海报了培训班。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培训,那年他考取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摄影专业。摄影是王华精心选择的。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王华就看上了姑父家的那台老式的海鸥相机,每次去都要把玩很久,他喜欢拍照,可惜家里穷,没什么条件帮他买相机。高考填志愿,老师说摄影专业是冷门,以后工作难找,王华一琢磨,冷门的专业肯定没什么人考,没人考分数就低,对他来说正好可以捡个皮夹子。

拍过数百亿的珠宝他成了圈内的摄影行家

王华如愿以偿在上海念大学,还是他喜欢的摄影专业,摆脱了农村生活后的他,有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大学实习,他师从摄影家万诚,当他的摄影助理。第一天跟万老师出去拍摄,他就傻眼了,“模特”竟然是一辆豪华跑车。他以前在农村从没见过这些。万老师给别人拍广告,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一张照片“咔嚓”下去就是600元。王华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是500元,一般普通人的月薪只有上千元。短短的几个月,王华跟着万老师拍了几个集装箱的东西。他学了本事,也开了眼界。

毕业后,王华没怎么考虑,就决定创业,万诚老师的工作室就是他的榜样和目标。他跟父母说了自己的决定,想问他们借点启动资金,父母听了吓坏了。“摄影工作室是做什么的?照相馆啊?”“创业就是失业,这怎么行?”“你还是找份安稳点的工作,找个国有企业上上班。”父母这一辈子都在求稳,创业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王华知道要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有困难,好在父亲最后还是答应借给他一些钱。

2001年9月,王华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师从金鹤老师。他对摄影还是很有天赋的。有一天,金老师忽然问王华:“会装胶卷吗?”王华说会,果然一点差错没出就装好了,其实他从来没装过胶卷,但是他一直在旁边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用心地学习。刚开始,王华就跟在金老师的后面,帮他做摄影助理,接一些他忙不过来的活。万老师和金老师在圈内都是擅长静物拍摄的大家,万老师拍大件,金老师拍小件,两位老师对物体精准的表现力极大地影响了王华。跟着两位老师,王华拍了汽车,又拍了酱油瓶,可谓身经百战,渐渐地,他也在圈内积攒了自己的名声。

2005年,国际时尚杂志《VOGUE》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找王华拍创刊号的内页插图。这是王华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第一次,他们拿来了一条价值2100多万的珠宝项链。项链是世界知名的珠宝品牌,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熠熠生辉,王华看在眼里,心里还有点抖霍。比起之前为一些杂志拍摄过的化妆品、日用品,这件珠宝实在太名贵了。《VOGUE》编辑对图片的要求是精益求精。王华定了定神,稳稳地举起相机,一张张“咔擦咔擦”地拍摄。

那几年正是时尚杂志的黄金时期,许多的杂志找王华拍照,他的稿费节节上升,成了圈内奢侈品静物拍摄的行家,经他手拍摄的珠宝不下百亿元。王华忙了,见识多了,心气也高了。他忙到没时间想崇明老家的父母。父母给他打电话,他始终那句话:“等一会,我在拍照。”崇明离上海并不远,150多公里,但是因为要过海,去一趟得花上半天,王华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2009年,王华和他的摄影助理结婚,太太是比他小8岁的上海女孩,他们在市区买了房子,回崇明老家的时间更少了。

爷爷病重那次,父亲打电话给王华,叫他回来看看,“也许就是最后的一面。”十一假期,王华好不容易安排好了工作抽空回家,没想到人刚到码头,一个编辑的电话就追来了。原来,杂志开印前,他们发现有张图片出了问题,紧急之下,只好找王华帮忙补拍。杂志出刊是不能等的,帮杂志拍照,他们的编辑向来都是风风火火,没办法,王华只得又跑回了市区的工作室。

失去了这次机会,没过几天,爷爷就去世了。王华心中有遗憾,父亲对他更是不满。第一次,父亲用很重的语气责问他:“你到底还想不想这个家,回不回来?”王华无言以对。这几年他从一个农村的孩子,变成一个时尚的摄影师,事业蒸蒸日上,赢得了名声和金钱,却把父母抛在了身后,他发现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父母年纪大了,思想传统,他们并不了解王华在外面忙什么,他们对子女唯一的期盼就是常回家看看。王华在市区买房结婚,可是父母依然还是固执地在农村帮他盖房,盼着他回去生活……

小时候的王华与父母幸福的一家三口

父亲突然离世36岁成了他命运的一道坎

还没来得及弥补失落的亲情,命运又给了王华一个更大的打击。2012年的11月,正在工作的他突然接到堂哥的电话。“你爸摔了一跤,赶紧回来看看。”王华问:“能不能等等?我还在拍照片。”他心里想,摔跤能有多严重,最多就是骨折。不料,堂哥严肃地命令他:“你马上来,一刻也不能等。”

到了崇明的医院,王华一下就懵了。父亲外出遇到交通意外,撞到了头,已经不省人事。医生说,就算命救回来了,以后也是植物人。母亲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已经哭晕了好几回。

父亲给他们留下的時间不多,只有4天。这4天,王华在重症病房里一直陪着父亲,他流尽了这30多年来所有的眼泪。他想到自己36岁的本命年是一个坎……在这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运气极好的人,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事业爱情双丰收,然而在这一刻,他觉得人生太艰难了,所有收获的这一切都及不上失去的亲情,因为父亲是他的唯一。

父亲的丧事办完,王华想把母亲接到上海和他们一起生活。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愿意,她不想离开老家的土地,她也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无奈,王华只得每周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去看她。那段时间,母亲的情绪很低落,她是个传统的家庭妇女,之前家里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都依赖父亲,现在主心骨没了,她的生活一下子没了方向。晚上,她总是睡不着觉,胡思乱想,然后打电话找王华倾诉。王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2013年的春节,王华和家里人一起去给父亲上坟。到了那,他发现父亲的墓地被围在了别人承包的西瓜田里。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几天都没睡好觉。他想,不管怎样,爸爸的墓地不能放在别人家的田地里,别人可以承包土地,我为什么不能承包呢?王华去村里了解了一下,原来承包土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麻烦、那么贵。王华没怎么考虑就大手笔签了合同。他和妻子商量:“我们回崇明办个农场。”妻子说:“办农场可不是随便玩玩的,你会种田吗?”王华很乐观,说:“我不会种,我妈会种,我就是想着给她找点事做,免得她胡思乱想。”

王华是为了孝顺,可是母亲并不领情。她一听说儿子花几十万回家种田,坚决表示反对:“你好端端的上海的工作不做,回来种田,你不知道种田有多苦!”王华安慰她说:“现在种田和你们当年种田不一样了。”

回归家乡建农场只为继续父亲的事业

开弓没有回头箭。2013年底,王华正式和农民们谈妥了土地的承包,一共300亩,许多农民都加入了进来,农场的发展也得到了堡镇镇政府很大的支持。他将父亲和女儿的名字合在一起,起名为“正源农场”。

20岁离开崇明,37岁又回到崇明。虽然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看好王华的决定,但他不在乎。对他来说办农场就是为了一个情结,他曾经亏欠了父亲,没有好好地照顾和陪伴父亲,现在,他要弥补这段亲情。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农业技术员,喜欢研究农作物的新技术和新生态。他不知道做农场是不是父亲生前的梦想,但他知道,这是父亲平时最乐于做的事,现在他要替父亲一直做下去。

办农场就是为了让妈妈生活得更好

所谓隔行如隔山,起初的时候,王华也不知道农场要做点什么,家里的亲戚只知道传统的耕种,不懂什么先进的农业生产。有一次,王华去江苏参观了有名的上膳源农庄,他豁然开朗:有机农场正是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养身,新鲜的有机蔬菜一定会有市场。

榜样有了,只要照着做就行了。除了年租金的几十万,王华还在朋友中集资了几百万,投入到有机农场的建设。接下来的日子就变得非常忙碌,王华没有放弃自己爱好的摄影事业,所以就在时尚摄影师和新农民这两个身份之间来回奔波。虽然这两个身份看上去都很酷,但是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周一到周五,他在上海的工作室当摄影师,周末就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崇明当农民。两年多,王华往返上海和崇明行驶的路程已经有7万多公里。母亲也忙着帮王华打理农场,帮他招待一批又一批到农场来玩的朋友和客人。渐渐地,她恢复到了以前热情开朗的性格,晚上也睡得着觉了。看着母亲的变化,王华高兴极了,一切都值了。

2015年,第一笔的投资全部用完了,农场收益不理想。王华还想再追加投资。家里人劝他放弃,母亲说:“种田不是你想得那么容易的。”王华说:“我知道种田辛苦,但我能坚持。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突然失去爸爸更苦。”这句话说服了在场的家人。

王华的运气不错,正在他为下一步资金烦恼的时候,一直致力于有机农场建设的春播公司主动找上门来。他们看中了崇明这片无污染的土地,愿意出资、出技术,和王华一起搞好“正源农场”。有了专业人士的帮忙,王华少了很多的后顾之忧。妻子也放弃了摄影的工作,一心帮王华拓展农场的市场营销。

进入2017年,农场从无到有,经营了3年多。在中国开有机农场,不是容易的事。王华有太多东西要边学边实践,不管怎样,他还是会继续努力,就好像当年读书时候答应父亲的,他总要拿到个什么军,才能向大家交代。

猜你喜欢

王华种田崇明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江苏省侨办主任王华:侨的力量推动着我
王华主任随江苏新闻文化参访团赴台访问圆满成功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80后农民工返乡种田致富
王华主任会见韩国知识文化财团理事长辛圣恩一行
不是无人种田 而是无田可种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