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山水》文本解读

2017-02-15陈志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漓江景色

陈志琴

《桂林山水》是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游记散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篇以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描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与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同样以名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通篇语言自然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笔者重点谈谈自己对该课的解读,以便把桂林山水的美真正“种植”在课堂中,让课堂始终洋溢着一种美。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从题目来看,课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对于漓江的水,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平铺直叙,直接描述,而是先从大海与西湖进行引入,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另一种美。接着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重点渲染漓江水的特征,即静、清、绿。对于桂林的山来说,作者同样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从泰山、香山出发,村托桂林的山的不拘一格,重点突出其奇、秀、险的特征,最后同样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写法让人始终置身于“美”中,犹如“人在画中游”。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桂林山水画面,同时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会概括与归纳,从深层次感受文本主题,感受景色之美。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概括漓江水的特征,接着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品味桂林山的美,尝试让他们自行归纳其特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教学理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二、与想象对话,感知桂林山水的语言美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也是静态的,要真正将桂林山水的美融入学生心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介,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让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的美,感知那种景色美、语言美。

首先,文章的节奏很美。如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怪石嶙峋”等等,读来让人觉得节奏明快,韵味十足。

其次,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如“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这些句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越是走近文字,越能感受其中的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漓江的水上,然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想象耳边的清风,“船”下水的涟漪,从而让文字成为一幅幅优美的山水景色图。

三、与作者对话,感知桂林山水的构思美

解读整篇文本,与作者多元对话后,就会发现文本中的结构是“总分总”。作者刚开始总写了“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接着第二自然段详细写了漓江的水,第三自然段详细写了桂林的山,最后一自然段又用“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来作为全文的结尾,“总分总”的结构就深刻地映入了学生脑海。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了解整篇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策略。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就可以运用一定的写作结构,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对于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仿写一篇写景的文章,可以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运用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还可以借鉴文章中的写作结构。

对于《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可以从景色美、语言美、结构美三方面入手进行解读,以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的写作结构,进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漓江景色
《海那边的景色》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咦,春天!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夕色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竹筏上的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