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民歌“阿苏者”初探

2017-02-14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阿苏仙女彝族

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彝族民歌“阿苏者”初探

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居住在新平、墨江、镇沅、景谷一带的彝族,世代传承着一种叫“阿苏者”(也称“阿乖乐”)的民歌。每当婚丧喜事或者农闲季节,人们聚集在办事主家的院子或村中的歌场上,弹起三弦、吹起葫芦笙,围成一圈跳起歌。在“跳歌”的时候,相互对唱一种叫“阿苏者”的小调。主唱者的每一句唱词结束,众人都要以“阿苏者”来应和。“跳歌”经常是通宵达旦,参与者甚众,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阿苏者”的演唱习俗与文化空间、艺术特征、价值与功能等几方面入手,来对哀牢山地区流传的这一独特的民歌形式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演唱习俗与文化空间

1.开歌节

“阿苏者”的演唱一般都在“跳歌”场上进行。“跳歌”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是从头年庄稼收割结束到第二年庄稼栽种前的几个月,其余时间除了办红白喜事,不能随便跳。生活在新平建兴乡马鹿塘村一带的彝族腊鲁支系,“跳歌”的风气很盛,当地还还流传着一种宣告每年“跳歌”开始的“开歌节”。

开歌节也称“开歌场”,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周围各村的腊鲁人都聚集到马鹿大寨。白天进行商贸交易活动,晚上“跳歌”。节日通常要持续两三天。“跳歌”要遵循很多老规矩。歌场中央要摆一张八仙桌子,桌子摆放着如下供品:一个装满谷子的斗,斗上置一个装满米的升,米上插三炷点燃的香。此外,桌子上还要摆放一只猪脚或一根猪尾巴、两块大糯米粑粑。“跳歌”进行中间,还要“接香”。即在三炷香将要燃尽时,赶快插上另外三炷点燃的香,如此重复,直到“跳歌”结束。

每次“跳歌”,都有开场和收场的仪式。开场时,把主家(主办者)供桌上摆放的供品抱起来在堂屋内跳数圈,并唱开场歌:“大的大的来‘跳歌’, 小的小的来望歌。要‘跳歌’呢来得了,一个一句唱起来!‘跳歌’要跳三跺脚,跳起黄灰做得药……葫芦咋吹歌咋跳,阿妹咋说哥咋听。八月十五开歌场,一直跳到二月八。”唱完后大家一直从主家跳到歌场,并将所有供品摆在歌场中央的桌子上,“跳歌”正式开始。

跳到天亮,就不能再跳了。这时要举行收场仪式。收场仪式也“关龙”。通过一夜对歌,最后决出胜负,两块粑粑奖给获胜的一方。之后,又将其余的供品抱起,由弦子手带路,把供品送回主家,并在主家堂屋边跳边唱“关龙调”,唱完后意味着本次歌场结束。

关于“跳歌”的起源,在腊鲁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腊鲁人和周边的另一个部族发生了战争。腊鲁人势单力薄,抵挡不住,节节败退,最后被对方困在一座山上,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有一个人急中生智,突然想出了一个妙计。在一个漆黑的夜晚,100多个腊鲁士兵,偷偷来到垭口。他们架起几堆干柴,点起熊熊的篝火。士兵们分成几组围着篝火转圈,又唱又跳,整整跳了大半夜。喧闹声迷惑了敌人,他们以为腊鲁人的援兵已到,就连夜匆匆撤兵。腊鲁人化险为夷,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大家围成圆圈,唱歌跳舞,庆祝胜利。此后,腊鲁人把“跳歌”视为太平舞,代代相传。

2.朝山会

生活在新平县平掌乡梭山村委会的彝族腊鲁支系,有一个传统节日——朝山会。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当地的腊鲁人依次在榨子、山神庙、水箐头、中山、大平掌等5个村举办朝山会。朝山会非常热闹,除了本乡人以外,邻近的乡镇都有人来参加。朝山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跳歌”,唱“阿苏者”。

关于腊鲁人朝山会的来历,也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腊鲁人不会种庄稼、不会饲养家畜,靠打猎、采集野果为生。一次,寨子的一群女子进山采野果,其中一个姑娘被“人熊”抱走,幸得一仙女相救,得以脱身。大家把仙女邀回寨中,仙女目睹腊鲁人过的苦日子,心生同情,遂教会他们种稻谷、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还教会他们种麻、织麻、缝衣裳。仙女在腊鲁人的寨子里生活了3年,腊鲁人也逐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仙女的行踪被其父亲木嘎(天神)发现。原来她是偷偷跑到人间来玩耍的,现在天神派天将来押解其回天庭,她不得不离开人间。寨子的腊鲁人得知他们的恩人要离开他们,依依不舍。为了表达对仙女的感激之情,各家凑了肉、菜等,备了一顿“百家饭”,为仙女饯行。仙女上天时,大家载歌载舞,送她上路……

仙女离开的那天,是农历的二月十一日。此后,腊鲁人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朝山会来纪念曾经帮助他们的仙女。这一天,各家各户备办佳肴,端到寨头的草坪上。献过仙女之后,全寨人在一起开怀畅饮。夜晚,人们在草坪上燃起篝火。篝火边,三弦铮铮,芦笙悠扬,“跳歌”场上人山人海,“阿苏者”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跳歌”通常是通宵达旦。

这里的腊鲁人开始时只有一个寨子,就在山神庙。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山神庙寨子已经容纳不下,就有人搬到不远处的中山、大平掌、榨子、水箐头等地居住,这几个地方后来就形成了寨子。为了过节的方便,5个寨子的人商定,于每年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五日轮流举办朝山会。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艺术特征

1. 歌、舞、乐三位一体,相互依存

“阿苏者”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歌舞不分,故名曰:“跳歌”。“阿苏者”属民歌中的小调,歌词由七言句构成,一般四句为一个唱段。有同性对唱和异性对唱(多为异性对唱),以小三弦、葫芦笙等为伴奏乐器。曲调较为简单,以一个乐句来循环演唱。一般以对答形式演唱,但如果是唱“古经”(古歌),就不一定是问答,双方就你一段我一段,交替进行。“跳歌”的舞步有“二折歌”、“直歌”、“反歌”、“比脚歌”等。在歌场上,先由小三弦或葫芦笙进行拢场,参加“跳歌”的男女自由参与,围成圆圈跳数圈后,就会有歌手主动开腔唱一些试探性的歌词。如:

(男)好花不要多浇水好妹不要哥费嘴(阿苏者)来到歌场不“跳歌”

回到家中没酒喝(阿苏者)(女)回到家中没酒喝

小哥定是怕老婆(阿苏者)

小哥定是怕老婆

躲着藏着来“跳歌”(阿苏者)

(男)妹子说些哪样话我是光山树一棵(阿苏者)我是光山树一棵

只等妹子来做窝(阿苏者)“阿苏者”就是这样你来我往,一问一答。曲调也是循环反复,直到结束。

2.歌词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隽永

“阿苏者”的唱词有“牌曲”和“杂曲”之分。“牌曲”是指唱“古经”,是世代传承的固定歌词,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传说、故事等包罗万象的内容;“杂曲”是即兴演唱,多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如果是男女对唱,则以情歌为主,语言生动诙谐,大胆直白,反映了彝族的性格特征。

“阿苏者”的唱词,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主唱者大都是民间的民歌演唱高手。如果是唱“牌曲”,考的是双方对“古经”的熟悉程度;如果是唱“杂曲”,考的是歌者的口头文学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唱“古经”通常从《盘古调》唱起。一方唱:“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定乾坤。三皇是说哪三皇?五帝是说哪五帝?”对方就要回答,答不出即为输。除了《盘古调》,还有《生产调》、《四季调》、《送亲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杂曲”的题材不限,“见山唱山,见水唱水”。有一段男女对唱是这样唱的:“(男)哀牢山高石头多,哥背弦子爬大坡。箐水如同葡萄酒,来会小妹花骨朵。(女)凤凰歇在甘蔗地,叫出一声甜透心。鹦哥歇在竹子上,绿上加绿青上青。”可以看出,“杂曲”的语言朴实、率真,未经雕琢,散发着田野的芬芳,同时又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3.彝族音乐和汉语方言诗歌的完美结合

“阿苏者”的音乐是彝族音乐,歌词则主要用汉语演唱,除了一些衬词还保留彝语外,其余几乎都是用本地的汉语方言。“阿苏者”的歌词,受汉族传统诗歌的影响较大,采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并且应用押韵来增强歌词的韵律。通过彝族传统音乐和汉族方言诗歌的结合,音乐的美和诗歌的美相得益彰,使“阿苏者”独具韵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价值与功能

1.艺术价值

“阿苏者”的歌词丰富多彩,曲调婉转悠扬,是当地彝族人民艺术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阿苏者”的艺术成就,除了音乐的美,尤其体现在歌词艺术上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阿苏者”歌词,浩若烟海,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大部分歌词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和丰富,已千锤百炼。“阿苏者”从汉族传统诗歌中汲取养分,用当地汉族方言与彝族音乐巧妙结合的方式,形成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2.文化价值

“阿苏者”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阿苏者”最初来源于彝族,后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形成“彝腔汉词”的现象,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文化融合的生动案例,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最难能可贵的是,《盘古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汉族的传说、故事还在这里活态传承。此外,“阿苏者”流传的哀牢山一带,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汉、彝、傣、哈尼、拉祜等众多民族。在当地,不仅是彝族,汉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样酷爱“阿苏者”,这些民族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创造过程中。事实上,它已经成了当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

3.娱乐价值

哀牢山一带,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恶劣。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当地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少,娱乐手段少,生活单调枯燥。人们聚在一起“跳歌”,唱“阿苏者”,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和放松。对于当地人来说,“跳歌”就是过节。“弦子一响,脚杆就痒”是他们喜爱“跳歌”的真实写照。

4.社会价值

“阿苏者”的歌词,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还有道德教化的功能。由于舞蹈动作和歌曲的旋律简单易学,“跳歌”的参与面广,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歌场成了人们进行情感、信息交流的社交场所。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对于年轻人而言,歌场是他们寻找意中人的最佳场合,“阿苏者”是他们传情达意的媒介,“阿苏者”歌词中最丰富、最生动的部分就是情歌。另外,由于“阿苏者”已经变成一个多民族共同拥有和认同的文化,它对增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玉溪市文化局编.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节庆篇.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崎松主编.玉溪歌谣.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3.玉溪地区民委、文化局编.云南玉溪兄弟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阿苏仙女彝族
小妖怪和小仙女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仙女流行图鉴
红衣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