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017-02-14

大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双师应用型大学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速了传统行业的升级和转型,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了等多的期待和要求,也给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赋予了更高更新的使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人才,这类人才既要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实际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又能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中。这就意味着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走探索出一条与研究型高校不一样的培养路径,需要在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形势,坚持以应用为教学主导,构建具有应用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其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新媒体视角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现实意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应用,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再到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互联网已被如火如荼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新媒体的应用正逐步颠覆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突破固定教室的限制、教师的限制,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以丰富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和人群的需求。新媒体视角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新媒体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入模式商业、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医疗等等各个方面领域。它以其开放性、创新性、跨界性等特性,为各行各业搭建了广阔的沟通发展平台。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要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适应新媒体需求,各类应用型高质量人才的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是工具,是平台,新媒体的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平等性和交互性为各行各业带来行更多商机,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利用好新媒体,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高质量应用型的人才,这是新媒体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质量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产业结构转型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多重约束,必须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升级置换和重组产业要素,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以满足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它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努力化解过剩产能,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安全绿色发展,健全完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绿色环保,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而有与之相关配套的高质量人才队伍,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得以保证的基础。因此,高质量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三)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新媒体时期教学定位所在

对学校而言,培养出具有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等特质的人才是每个学校的责任所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授业解惑”“育人”是塑造优秀人格。但受长期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过多注重“填鸭式教育”,知识结构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这就造成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应用到各个领域,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发展形势要求高校必须与社会紧密密切,全面向社会开放,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向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应用型教育是社会发展所需。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各自的发展形式不同,但最终是把落脚点放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确定的发展目标“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优秀的教育,知识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学校要致力于发展知识,培养学生在科学。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学识,最好地为国家。为世界服务。”日本东京大学要求学生“用研究成果回报社会和工商业,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存在的价值。”[1]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高等院校的教育不能再局限于研究型的人才的培养,要把重心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更多关注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注重符合社会需求,肩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栋梁支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更好的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增强就业能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高等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突出院校特色,吸引跟多的学生报考,充分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但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首先是定位不合理。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人才扶持力度。但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很多高等院校虽然打着转变教育理念的旗号,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不免存在机械性教育、重复制造等问题,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出路考虑的较少,注重于知识的输出和理论型、研究型学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受众的需求和全方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趋同化现象严重

继2013年在天津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至今,全国已有130余所普通高校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特别是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了中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已是当前高校改革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据《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2013年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2]应用技术类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通用型较多、趋同化严重,一边是就业市场上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一边是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直接导致人才供求上出现了脱节现象竟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其次是很多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一些新的专业,但大部分都“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趋同,没有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培养不出高精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打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实践教学是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达到了解 、熟悉、运用某项技能的目的。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在日后工作中就可以尽快的熟悉工作岗位,将在校期间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政策和文件的层面,真正执行起来了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学与实践脱节使学生疲于应付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的最后几个月里有所谓的“实习”时间,大多实习也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毕业去混学分。学校和学生对实习不重视,导致实习单位也敷衍了事,安排学生走个过场,最终学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四)双师型师资缺乏

基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一大批熟悉技术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既要精通专业理论,教育学理论,同时还应是实际工作中技术专家;他们不仅要具有教师的资格,同时还应该具备类似于工程师的职业资格”。[3]目前来看,应用型大学在这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存在不足,教师来源要么就是应课程需要临时转型,要么就是从大学读到博士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他们知识结构为传统学科性的居多,理论强,实践弱,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应用技术教育的需要,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成为制约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

三、构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议

(一)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计划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依据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趋势、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培养计划,因此,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必须先从科学的定位着手,拟定长短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对定位和培养计划进行科学跟踪评估,改变过去与研究型高校同质发展的认识现状,着力培养理论和操作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准确地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教学模式新颖生动

目前,新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来说,每个师生对新媒体都不陌生,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教学互动,有效的实现教学之间的互动。例如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转变了老师作为教学主导地位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把课堂“翻转”到学生手中,老师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教学空间。例如“微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从课堂带到了课下,通过网上的交流互动,实现了学习空间的延展。三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学生感性认识。老师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企业去寻找一些企业需要学生又能动手处理的问题,用影视等手段录制系列教学短小视频课件,让学生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所学理论去实际中解决问题,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不枯燥,印象深刻,即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成就感,最终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 强化学生专业实操能力

针对学生的基础条件、学习目的、态度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走进企业,向一线技术员,工人学习,让学生多动手,产学研一体化、多途径提升学生专业实操能力。一是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课堂讲授理论与感性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二是深入调查市场,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寻找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专业实操水平,三是校方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发开展项目研究,或与老师共同完成科研课题。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既满足学生现实适应性的需要,也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

所谓“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又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培养的教练。师资队伍决定了应用型大学发展兴衰成败,是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保证。从目前已转型应用型大学来看,师资队伍中理论水平高的教师多,科研型的老师多,实践教育型的老师相对少。“双师型”教师问题也成为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在高等教育视野中,人才培养取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发展的特殊性”,[4]由应用型大学人才的素质要求显现出应用型大学教师的素质特征。他们一定是既要具备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又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素质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培养的教练。[5]因此,应用型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改变过去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思路,二是要改变现行教师评价标准,引导更多的教师走“双师型”的专业发展道路;三是积极引进行业人才,使其成为学校的专或兼职教师,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师资来源。只用师资水平得一提高,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才有保障。

综上所述, 新媒体技术是推进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助推剂,要完成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更高责任和使命。应用型大学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学生社会适应人力和实操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有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1]贾树文 ,杨婷婷. 互联网+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101.

[2]黄丹凤,冯晖,胡恺真.“多元化”与“国际化”: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新进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4):1-5.

[3]周丹.国家开放大学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成人教育, 2015,(6):81-83.

[4][5]刘国艳,曹如军. 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实困境与求解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59-63.

猜你喜欢

双师应用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