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生的意义

2017-02-14麻明

书画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错觉升华山水画

麻明

安徽姑孰书画院院长

写生的意义

麻明

安徽姑孰书画院院长

本文探讨了在中国画创作中写生的重要意义。古人把中国山水画已有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方法归纳成了规范的、机械的、教条的版本以教化后人,这样的模式只注重传承而忽略了发展,导致画者的思维僵化而失去了想象和创造的欲求。写生虽然是直观的,但直觉包含了“错觉”。当画者面对自然之时,只有这种“错觉”调动了你的情绪,透露了你的品位倾向及素质,才有可能产生冲动而找到写生灵感。

中国画;写生;错觉;自然

中国山水画应从临摹入手还是从写生着手?

纵观中国山水画绘画历程,先临摹还是先写生,临摹重要还是写生重要,这一直是一个使人困惑的问题。“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的理念和模式成为大多数画家所遵循的一条至理名言。“师古人”成为临石涛、石谿、弘仁、八大及宋元等历代名家必修之课和必走之路,却忽视了写生的重要意义。

古人把中国山水画已有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方法归纳成了规范的、机械的、教条的版本以教化后人,僵化的模式只注重传承而忽略了发展,把人们的思维深深地困守其中而难以挣脱,从而失去了想象和创造的欲求,失去了进化的本质。“师古人”机械而执意地从临摹入手多半会坠入泥古不化的歧途而难以自拔。其实传统只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自然是那样的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绘画的表现手法也应是千变万化,画无定法。石涛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如果我们沉醉于古人已有的传统技能中,不随时代,不思拓展,那将会越陷越深而成为画匠和复制者,展示给世人的只会是远离生活、脱离自然的、程式化的作品。中国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的表现技法在古人千余年的洗涤中已形成了符号式语言,各种线条,各种皴法、技法都打上了特定的烙印。在传统意义的指导下,人们在评判一件作品时都会把线条、皴法、技法和师承作为重要的标准,大多数画家作画时都沉浸在其中而难以自拔。如果画家只是把这些符号左右摆放而以为这就是中国山水画,是继承传统,这是错误的、片面的 ,会把自己困入其中。对于传统的认识,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在大自然中,山水的形态是天公造化,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仅用现有的皴法和线条去写生和表现自然显然是不足的。继承传统就是要在这些基础上用自己的眼、手、心去感悟自然的精、气、神,以现代人的眼睛、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在传统的基础上去重新审视自然,解读自然。当我们在解读自然后应摆脱任何概念化的传统的表现理念,真正走进自然,以梅清“敢以天地为吾师”的气魄现身自然而求天人合一之精气,顺其自然地描绘自然,感受自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所以,在初步了解、掌握基本绘画技能后,必须从写生入手才能一开始便培养自己对自然独立观察的能力,由此引发出自由的、直观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师古人”之作品,临摹只是过程,是借鉴历代大师作品来分析、理解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描绘自然的形式感,感悟古人绘画之道理。石涛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识然后受,非受也。”就是说面对自然是先有感受而后认知,是感性在前而理性在后。如有了先入为主的理性认识再去感受,这感受就不是纯感受了。故我以为首先应“师自然”—在写生中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山水之变化,寻找“画无定法”之道理,而后才能“师古人”—分析、理解古人已有的经验和技巧,最后才可在二者合一的基础上追求“师造化”—使自己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以得到升华。

“一画之法,乃自我立。”面对大自然,无论古代现代还是西方东方,人们都会获得相似的启迪。艺术家富于想象,面对自然景观往往会出人意料,以构思新颖呈现给观众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独特、神奇的伊甸园。所以深入生活,面对自然写生,寻求绚丽多彩的表现手法,对画家特别是当代画家而言是极其重要、必要的。

在写生中,面对自然,当一草一木映于心中,画家的激情往往会有感而发,会产生出冲动之情,心中不自觉产生出源于自然又别于自然的景色。这是一种“错觉”,是由于敏感与激情才引发的”错觉”。这种有情而发的”错觉”,实际上是画家修养、素质、生活、情感的高度升华的概括。但并非人人都放任“错觉”。如有人在写生中,感觉景色很漂亮,于是乎实实在在,照葫芦画瓢,同照相机镜头反映的真实感很接近,而与艺术的升华无缘。这不是写生,只是临摹自然,也是长期临摹所带来的本能反映。写生中严格要求描写客观的训练并不就是通往艺术的道路,有时反而是歧途、迷途,甚至与艺术背道而驰。写生中如果我们非常理性地、客观地、严格准确地画,结果反而不如凭感觉表现出来的好。因为理性的精确往往强调了细节,重复了层次,结果是越画越像,越画越真。这与照相没有区别,也失去了写生的意义。

人工设置的风景漂亮,但规范使它失去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也是不美的。当画家面对自然时,一定应尊重自己的感受,对每一地、每一景的感觉,须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写生过程中寻找的是自己对自然的直观的认识并将其予以组合、提炼,并给予主观的升华,在“错觉”中寻求美的根源。画家眼里追寻的是美而不是漂亮。

写生虽然是直观的,但直觉包含了“错觉”。当你面对自然之时,只有这种“错觉”调动了你的情绪,透露了你的品位倾向及素质,才有可能产生冲动而找到写生灵感。艺术中的偏爱与偏见,是创作的动力,“错觉”是作者的自我感受,是面对自然景色所产生的情感的表达,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描绘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手法之一,它只是技能,是辅助捕捉对象的手段,而如何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感的画面形式因素,才是写生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写生的目的。

照相机永远代替不了写生。作者只有身处大自然中,才能发生千变万化的“错觉”,才可能被情感驱使而呈现真情,才能找到艺术之灵魂。但对缺少基本功,没有“错觉”,根本掌握不准形象而自诩变形者,却是灾难。

约稿、责编:徐琳祺、史春霖

猜你喜欢

错觉升华山水画
贪吃蛇升华记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错觉极限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