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思考

2017-02-14李继开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品历史文化

李继开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思考

李继开

从个人角度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中华文明遗存和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各种矛盾中前行的复杂局面和问题。

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全球化;文化之美

华夏大地历史悠久,且文化脉络从未中断过,故而不论是文学艺术或是建筑家居,还是各类器物的手工制作技术与审美情趣标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与绵长的历史。作为“艺术品”的“物”来说,不论是青铜器物、文房雅玩、丹青字画、皇室遗物、宗教法器,还是高古玉器、天然木石、居室家俱、出土明器、壁画摩崖……在中华大地漫长历史中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们,塑造和传承着属于此地此时独有的大国审美,通过恒河沙数般的具体器物留存,通过种种技艺的传承与变异至今,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独有且重要的中华文明之美。

尤其是近百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从封建时代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至文化大革命,直至解冻时期与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经历了从内到外的种种冲击与变化,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纷繁复杂和冲突问题都在矛盾中前行。而同时西方世界对于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认识与态度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深入,而一切,就今天而言,仍仅仅是个开端。

以笔者的个人感受来说,本人从大学时期开始,在二十余年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走访和感受着不同地方的中华文明遗存,也力所能及地收集着各种自己喜欢的文化的碎片,相比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我自己觉得更像是在拾荒似的实践着对古代实物的碎片标本的喜爱。通过这样敝帚自珍式地与物的交流,通过对到过的现场的震撼感受,通过在短暂的几年里一些情况的变化,从而真切地唤起内心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一些记忆和感触。我清楚地记得当自己看见那些令人震撼的艺术品和亲历现场的感受——不管是田野里的陵墓雕塑,海内外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山野里的摩崖石窟,依然耸立的古代寺庙和塔,私人收藏家的林林总总器物……这些直观的观看所带来的那种超越知识和经验的触动,就是文化根脉的一种直接传递。尤其是在我曾经去过的相当多地方,那些景观还是开放性的,人文遗迹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入在一起,如同几百几千年前一样。这些景观汇合着当代中国的社会日常,更是会让人感慨触动。更不用说有的地方,当我在五、六年后再次探访时,因为发展和建设,环境往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今日的中国,应该是世界上少有的庞大的魔幻之地。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现实里的悠远历史,也可以随时感受到身边现实的迅速变化和稍纵即逝。

通过这些行走和观看,再联系到以前在书本里感受到的中国文化之美,让人觉得如果不能体会古代人的行走,就不能真切理解我们今天所读所见的历史上的诗书和画卷,不能感受到那种长途徒步中对行走中的视野风景的认识,那种从清晨到日暮,从温度气息到色彩光影在一日之间的变化。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体验到了速度之快和广度之大,而古代的人却只能在低效中的认识事物的深度,然而,正是这种慢与细致,让空间和时间、天地与自我的生命产生了联系,形成了人与自然更直接的关系。所以,当今天我们反复颂读诸如“关山渡若飞”“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无数名句时,从未在审美上产生过厌倦感。这除了来自古人特有的文字语言的力量,也是来自于言之有物,由深切感受而产生的表达的力量和通透的自觉。

文化建设一定是在衣食无忧之后进行的,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后,对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资源及文化的认同感,唤起人们对历史中美的认识与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当然必然会有着很混乱的过程,一些标准建构的过程也会很漫长。毕竟对于文化历史的研究和保留,不仅仅是金钱可以起作用的,而金钱的支持也是必须的,毕竟,顶级艺术品的认知和研究鉴藏,只能属于少数有相应能力的机构和个人。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国,随着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前所未见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全面展开,无论是旧城改造工程、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房地产的出现和兴起,在改变着中国的社会面貌的同时,出土和流通着大量的古代遗存,中国历史文明的巨大体量在这二十余年间让人惊叹。这也是一个全球化趋势影响中国的时期,通讯与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让信息流通了无障碍,交通与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也让古代中国艺术品的流通加速进行。同时,国内外拍卖行在这几十年里爆发式的增加,以及各种文物保护制度的加强,经济和资本的潮起潮落,都是无形中的力量,支配着这些无数的来自于往昔世界的遗物。

时至今日,中国的大地上仍然在层出不穷地出土着无数的墓葬器物、砖石陶器、建筑构件,中国的深山里仍有无数的佛道宗教雕刻与绘画,西北地区的地下仍埋藏着星罗棋布的古物,山西的古建更是迅急地在时代变迁面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无数的各种历史时期的遗物,正在消费社会大行其道的这二十年里,以加速度的姿态融入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在不断的对于文化遗迹的开发旅游和保护的同时,对于缺乏经济开发价值的角落又是冰火两重天的一派荒凉,这种当代景观也只有在当今的中国才有幸一见。底层力量在凋蔽的乡野挖掘资源,我们可以断定,这一切都会迅速成为一种历史。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的加入,这些文明遗物的资源,哪怕是民俗的器物也逐渐会被变得稀缺。中国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是真正喜爱并且理解传统文明的并不太多,如同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时间历史里有着自己的命运。

关于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艺术,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沙畹、常盘大定、关野贞、卢芹斋、喜仁龙、梁思成、张伯驹、常书鸿、安思远、高居翰、陈梦家、王世襄……都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以各自的方式向中国大陆之外的世界探索、推动、研究和传播着中华文明之美。他们有的如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等是通过开拓和探险,比如对西域地区,新疆和敦煌的考察;有的是通过系统的研究和著述,如喜仁龙、梁思成、高居翰关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和古代建筑的学术研究;有的则是通过收藏和买卖推广来让西方世界了解和接受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审美和价值,如卢芹斋、张伯驹、陈梦家、王世襄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行为和努力都在逐渐厘清古代东方文明之美的独特性和价值。而本土的审美标准与系统的科学研究也是一个逐渐建立的过程,但一切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往昔比起来,本土的审美标准的建立与系统的科学研究以及对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仍然是在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美学的独特魅力,如日本的禅宗绘画、自然天趣的陶瓷、园林……也可以看到由西方学界对中国古代雕塑等艺术品的标准制定。而在中国的整个当代社会文化层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比如“国宝帮”层出不穷,明清宫廷趣味的流行与表层仿制,娱乐化的鉴宝节目的背后仍是泡沫化的对金钱的一厢情愿等等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乱象。相对于以西方为中心化的艺术品的学术研究和市场表现,对于中国艺术品的价值认定和系统研究仍然很低,且不论这其间还有押赌中国经济崛起而炒高以倾销回流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不管怎样,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本土收藏群体,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本土历史文化遗存有着不同的趣味与机遇。那些几千年来这个土地上生活着的先辈的文化遗存,化为万千如银河星辰的碎片,散落在无数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的人们的手里。这些难以计数,或稀有或平常的种种材质与工艺,通过其独有的时代特色与工艺审美,传达的不仅是中华文明之美,也是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之光。

李继开 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教师

[1] 宿白.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 喜仁龙. 5—14世纪的中国雕塑[M]. 伦敦:The Medici Society,1933. [3] 梁思成. 中国雕塑史[M]. 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 巫鸿. 黄泉下的美术[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 斯文赫定.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M]. 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G02

A

1009-4016(2017)01-0104-03

猜你喜欢

艺术品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